排查“大同业”

时间:2022-03-15 01:28:12

中国银监会将对银行同业业务加强监管的猜测牵动近期市场敏感的神经,对此,银监会创新部一位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只是查具体的规模,没有说要查具体的业务风险。”

此前,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自查同业业务大额风险敞口,梳理出最大的五家同业敞口数据,并预估采用“最大单家同业客户风险敞口不超过核心资本净额的25%”的巴塞尔标准将会有何影响。

“针对‘大同业’的系统排查早已开启。”一位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监管层虽未出台专门针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条文,但伴随金融全口径监管的提速,自去年开始推出的一系列监管细则均对同业业务有所涉及。

比如日前银监会下发的《关于排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违规票据业务的通知》(下称135号文),要求重点排查票据回购业务中的四类违规操作,包括贴现资产和负债、大额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等与商业银行大量交易的票据业务,于6月10日前报送排查整改汇总报告。

以同业存放、拆出资金、买入返售等构成的同业资产已经成为银行资产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创新业务”乃迫于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监管压力而生。政策与对策之间的博弈远未完结。

票据潜行

“银监会135号文意在整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会计报表的不规范之处。”一位股份制银行金融同业部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农信社、农商行、城商行已经成为银行票据转贴现和回购的主要交易方。

例如,一家进口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付给出口企业换取产品,出口企业拿到这个票据直接贴现给银行换取资金。A银行有很多票据,占了大量信贷规模,于是要将这些票据从表内清除,遂找同业做交易,即票据转贴现。A银行做卖出回购,农信社做相反的操作,即买入返售。如果双方签订一个远期合同,银行就不用再回购这笔票据。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购买返售票据置于“买入返售资产”科目核算,也不计入各项贷款,于是,大量的票据贴现无论是在银行账面还是农信社账面都无影无踪了。

据央行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704亿元,同比多增4381亿元。4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又增加2209亿元,同比多增1930亿元。

“很多农信社都是城商行开的,就是为了专门做票据业务,靠规模赚钱。”上述人士说,“我听说有的农信社只有50多万注册资本金,只为做这种业务。”

平安证券研告认为,未贴现票据增长与银行同业增长高度相关。

根据央行公布的银行间债权及负债的规模计算,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债权、负债间的差额已达4.5万亿元;商业汇票在扣除贴现及正常持有至到期部分的余额差额也已超过4.2万亿元,两者趋势高度相同。

平安证券认为,票据已成为银行在传统贷款与同业(同业拆借或买入返售等)、理财等表外融资渠道之间进行腾挪的重要媒介。截至2012年底,上市银行买入返售资产中票据资产规模为2.5万亿元,占上市银行总体买入返售资产的52%,占生息资产比重为3%。

“大同业”膨胀

“不管是票据、理财、还是同业业务,说白了,都是影子银行,最后的融资都是通过表外出去的。”前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转来转去,资金最后肯定是有一个出口,大家为什么都愿意做同业业务,同业业务为什么可以产生这么高的收益,就是通过正常渠道贷不到款的企业,比如房地产商,可以通过这些同业业务高息拿到资金。”

早在去年上半年,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同业资产规模就已突破万亿元。股份制银行的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普遍高于20%,兴业银行尤其高达39.62%,超过贷款资产,同业业务利润高达60亿元。到去年底,兴业银行成为第一家同业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的股份制银行。招行、平安银行等也纷纷将同业作为未来重点努力方向之一。

瑞银证券估算,去年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分别达到47%、44%,远超贷款增速。

申银万国分析师倪军也在研报中提到,去年同业资产大扩张维持规模高速增长,贡献净利润增长约19%,预计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将使同业业务继续快速扩张。

巴塞尔委员会已建议将同业大额敞口风险纳入监管范畴,3月26日出台的《衡量和控制大额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征求意见稿),要求单一最大交易对手方风险敞口不超过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的25%,从2019年初开始执行。

而国内对同业业务一直缺乏集中度管理规定。“专门针对同业业务的大额敞口上报,是第一次听说。”一位股份制银行金融同业部人士表示。

因无经验可循,前述国有大行人士提出疑问:同业业务的风险敞口怎么报?除传统的同业存放与拆借外,现在的票据转贴现算不算?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部总经理郑新林曾提到,在兴业内部,对于同业业务包含的内容,有着两个不同口径,一个是指单纯的金融机构客户关系管理;另一个则是包括同业、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三大部分的“大同业板块”,后者才是主要利润来源。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则指出,此次要求银行上报同业敞口和市场普遍理解的同业业务监管并不相干,并非针对同业资产投向(如非标债权占比),而仅是交易对手集中度,直接动机是向巴塞尔委员会交差。

然而,业界的很多分析认为,近年来,伴随监管趋紧的步伐,银行业正在通过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手段转移高风险资产,并不排除后续有相关的监管措施出台。

创新与监管博弈

同业业务创新的领跑者非兴业银行莫属,不仅领跑其他银行,还往往跑在监管视野的前方。

2007年开始,兴业打破了传统同业业务的局限,开始发展银银平台,以及银信合作,主要将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计划对接。

2010年8月,银监会72号文要求银信合作转表须于2011年底完成。兴业遂开始操作一种新的同业模式,即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同时,又找到了新通道,通过券商定向资产管理取代信托通道。

2011年6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叫停农信社为商业银行“消规模”的业务。受此影响,买入返售票据与信贷资产在兴业同业资产的占比快速下降,但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占比则大幅上升。

2012年四季度,银监会要求银行将同业业务中的同业代付转入表内,兴业又重构代付银行之间委托关系,创设了一年期以内的同业偿付等新产品。

前述股份制银行金融同业部人士介绍,做同业业务最热的就是理财资金。银行要规避信贷规模,会通过券商、信托通道,比如信托受益权转让、券商定向资管、券商集合资管等,最终的融资人是一些企业,主要是房地产和融资平台,收益非常高,银行理财资金又可以源源不断地续上,又不占信贷规模,所以商业银行可以不断地给此类企业融资。

今年3月25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之后,信托受益权业务增速放缓。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倪军早前表示,8号文第八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这是“表外舞剑(理财),意在表内(买入返售)”。

他认为,监管层下一步动作有可能是对买入返售的基础资产类别做出限制,控制银行在同业项下买入非标资产的规模,或者通过占比来约束同业资产的快速扩张。

一位分析师认为,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虽属“创新”范畴,但存在钻政策空子或监管套利问题,可持续性受未来同业业务是否出台监管新规的影响。

上一篇:多用利率工具 下一篇:中国光伏夹缝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