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篇:高原田野中的牧民人家

时间:2022-03-15 07:48:49

牧歌篇:高原田野中的牧民人家

佛事:老人左手持一个手摇式转经轮,一刻不停地旋转着,右手拿一串念珠,口中似有似无地喃喃念诵着“嘛呢叭咪哞”。除了吃饭和睡觉,这两件法器和六字真言是不离手、不离口的。

牧羊:放牧的这群男孩都只有14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没上过学。在我看来,他们正当上学的年龄,而上学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做的事。他们却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上学?

宰牛:窒息而死的方式,可以让血回流进胸腔,使牛羊肉既香又嫩,并且不会使腹腔内到处是血。周围住的乡亲也来帮忙,他们都是行家里手,动作麻利而娴熟,刀子畅游于牛的体内如入无骨之境,使我联想到庖丁解牛的传奇。

2012年,我开始了一次对青海湖牧民之家的探访。我告诉一位乡干部希望在一个人口多,上有老下有小的牧民家庭里住一段时间。非常幸运,第二天他们就用一辆下村征收税款的摩托车捎上我,来到一个叫上社的村庄,牧民拉羊才让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

拉羊才让是一家之主,近50岁的年龄,个子不高,很和善。他家的房子盖好不过两三年,是标准的青海湖民居:土墙瓦顶,墙上有图腾,房椽下横挂着风干的牛羊肉,一根高高的电视机天线立在房顶。房子没有院墙,开门就直对着草原,有非常好的视野。

我看得出他对我的采访之旅有些迷惑。不巧的是,他要到乡上去卖羊毛,就让我先在家里坐着等他回来。而出门跨上摩托车的他,还不忘告诉他的两个女儿:“中午给客人弄饭吃”。

就这样,只花了10来分钟时间,我就正式被接纳为这个牧民之家的临时成员。

初到牧家

藏家佛事与失传的手艺

先给佛龛前的净水碗里添上水,让家里的经筒转动起来,然后在门口的煨桑台前点燃桑烟,并撒了一些青稞炒面,白色的烟雾很快向天空升腾而去。

拉羊的老母亲是家中年纪最大的人,80多岁了,双目失明,皱纹像湿地的水流一样在脸上纵横交织。老人家身子很结实,跟草原上所有的同龄老人一样,她每天必须做的事就是念经祈福——左手持一个手摇式转经轮,一刻不停地旋转着,右手拿一串念珠,口中似有似无地喃喃念诵着“嘛呢叭咪哞”。除了吃饭和睡觉,这两件法器和六字真言是不离手、不离口的。

拉羊的女儿说,奶奶是在祈祷父亲平安回家。当黄昏将近的时候,拉羊和她的妻子索南吉回来了,一车羊毛一点不少地拉回来,没有卖掉。拉羊非常歉意地问我是不是饿坏了——其实我已经吃过两顿饭了:炒面、大饼、奶茶。尽管我一再阻拦,拉羊的妻子还是又给我拌了一碗炒面。

入夜并不等于停止工作,忙碌一天的索南吉很快又和女儿一起开始挤牛奶。拉羊作为一家之主,他则需要主持家里的一些佛事活动——先给佛龛前的净水碗里添上水,让家里的电子经筒转动起来,然后在门口的煨桑台前点燃桑烟,并撒了一些青稞炒面,白色的烟雾很快向天空升腾而去——这是牧民必做的晚祷,是祈求佛祖保佑生活平安、人畜兴旺的。

伴着桑烟,炊烟也升起来。晚饭是牧民家一天中唯一的正餐,除了奶茶不可少外,还要做一些面食,有面条或者面片,有时也包饺子,偶尔才做一次米饭——但不管做什么饭,都必须搭配上一盘牛羊肉。计算下来,牧人们每天用于做饭和吃饭的时间与精力是很少的,他们从不费神地去计划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早上如何给孩子增加些营养等,只要有奶茶和炒面,吃饭的问题就简单解决了。

晚饭端上桌时,拉羊的儿子才宫加赶着600只羊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牧归了——才宫加每天要赶着羊群到十几里以外的远山牧场去放牧,早出晚归。

我打量了一下这个小伙,他中等个儿,一脸稚气中透出俊朗,肤色很黑。拉羊说才宫加是个忠厚勤劳的孩子,不仅是个好牧人,还是个出色的拖拉机手,过几天收割庄稼的时候,自家的拖拉机和承包来的联合收割机都由他驾驶。

“再过3个月他就要娶媳妇,新娘是青海湖东侧一个乡上的姑娘,不过家里是农民。”拉羊说到这里,对结婚的费用似乎耿耿于怀,他说目前送往女方的礼物包括现金、衣服、首饰、服饰等,价值已达两万多元,办婚礼还要花一到两万元。“我不喜欢这种风气。”

晚饭后,才宫加同另外两个小伙子去草原上骑马,他们在为不久乡上要举办的赛马会做准备。拉羊则拉我围着火塘坐下,开始拉家常——有了电和电视机的今天,牧民家普遍也跟上了社会步伐,但青海湖的本地牧民不爱看电视,因为很少能听得懂那些滔滔不绝的对话,不明白美国总统或法国议会在干什么。

提到自己的妻子时,拉羊的满意和赞美溢于言表,他说妻子索南吉是位十分能干的家庭主妇,生养了6个子女,面对繁重的家务毫无怨言。他还告诉我,索南吉是青海湖北岸的人,从小跟着舅舅长大,与自己是青梅竹马的伙伴,索南吉不仅家务活做得好,而且特别擅长一套捻线和编织的好手艺,她编的藏绣藏毯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有些可惜,儿女们对此都不感兴趣,索南吉的手艺看来要失传了。”拉羊有些遗憾地说。

拉羊的话让我心中一震:我明白,那失传的并非仅仅是门手艺。

牧羊人的矛盾

上学使孩子变坏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牧人,必须拥有四种技艺:骑马、弹吉他、使用“阿什加”和打响亮的口哨。

拉羊家里的产业除了我看到的600多只羊外,还有80多头牦牛和400多亩高原农田——主要种植油菜和青稞。家里每年收入有4万元左右,但生产性开支需要2万多元,实际收入不到2万元。由于牲畜多与草场少的矛盾,加上今年牧草生长得不好,他不得不花7000元购买了1000亩收割后农田的“使用权”,准备今冬明春在这些田地里放牧。

第二天,拉羊提出让我与才宫加一起去牧羊,我自然满口答应,就像一个初到都市的乡村孩童,对一切陌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索南吉为我准备一团糌粑、一块大饼和一杯奶茶作为午饭,迎着初生的太阳,我与才宫加率领着600多只羊的庞大队伍向山里进发。走过村前的牧场,穿过一条不算太长的山谷,然后再翻越两道山梁,2个多小时后,我们才来到预定的放牧地点——穿过山谷的时候,我们被一个举着小红旗的人挡住,原因是前面在炸山采石,石头据说是为了修公路用。只见大约200米长的山坡上,已经有好几处采石点,山坡草层大面积地被剥去或被压坏、碾坏,山上岩石张牙舞爪,山谷里到处是散落的石块,那爆炸声和脚下草地的震动还让羊群起了好一阵骚乱,附近山上的几头牦牛也被吓跑了。

“石头把草场埋掉了,羊都没吃的了,”才宫加嘀咕道。

青海湖的草场并没有划分到户,牧人们可以随便选择在哪里放牧,才宫加把羊群赶到深山去是有理由的,因为牧草要比湖边的更为丰美。才宫加说,山那边的草更多,今天是为了照顾我,如果再翻一两个山头怕我吃不消。他把一块石头甩到羊群前面,然后打一声长长的口哨,羊群瞬间听话地在山坡上散开,似乎已经听熟了这开饭令。

安顿好羊群,我和才宫加爬到山顶——这是一座差不多海拔4000米的山峰,仰头就能望见雪山。尽管我的呼吸还没有恢复正常,但眼前的景象瞬间侵占了我的心——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青海湖如此的“大场景”外貌,赶紧掏出相机,像机关枪一样啪啪啪地按快门。

才宫加说,作为一个合格的牧人,必须拥有四种技艺:骑马、弹吉他、使用“阿什加”和打响亮的口哨——前三种我都不会,我只会打口哨,并且打得并不响亮。

才宫加有一匹棕色的马,四蹄雪白,身躯高大而丰满,放牧的时候,才宫加总是骑着它一边溜达一边弹奏乐器——那乐器藏语里叫做“嘣”,汉语可译为“吉他”,不过藏族吉他琴身比普通木吉他小得多,有点像月琴,共有8根琴弦,弹起来清脆悦耳,回音悠悠。“阿什加”是所有牧民必备的赶羊用具,它用牦牛毛编成,长1米左右,专门用来抛射小石块或土块,也可以当鞭子用。牧民不论男女老少,掌握了它的使用后才能“出师”,熟练使用者石块可以打到百米开外,威力快赶上土枪了。

中午,另外山头的牧羊男孩过来与我们汇合,和我们一起享用午餐。由于没水,只能干吃大饼,但他们似乎对这种饮食习以为常,依旧有说有笑。

这群男孩都只有14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没上过学。在我看来,他们正当上学的年龄,而上学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做的事。他们却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上学?

这是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对牧民群体而言,上学除了花钱和耽误放牧外,改变不了家庭现状。一位藏族干部向我介绍说,现在牧区孩子上学依然是个难题,为促使儿童入学,国家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但不少人宁愿认罚也不让孩子上学——原因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孩子上完初中乃至高中,毕业已经近20岁,年轻人在城镇找工作很难,很多人必须回到草原上,但这时的他们已经不愿或根本不会放牧、晒牛粪、挤牛奶。相反,他们将城镇社会中的观念思想带到草原上来,生活现实的反差使他们无所适从,甚至斗殴滋事,惹出许多乱子,而从未上过学的孩子极少有这样的情况,他们能成为一个好的牧人或家庭主妇——这使许多老人得出一个令人愕然的结论:上学使孩子变坏了……

庖丁解牛

杀生吃肉的艺术

除了牛羊,藏族人是绝不滥杀其他生物的,这甚至包括危害羊群和草场的狼与老鼠,以及落在食物上的苍蝇。

下午4点左右,又饥又渴的我们准备下山了。这时候羊群已经填饱肚子,变得懒散起来,它们慢悠悠地花了3个多小时才回到草原上。

回到家时,家中已经在热热闹闹地准备晚饭了。除了打酥油、磨炒面等常规环节外,今天还多了一个特别项目:宰牛。

除了牛羊,藏族人是绝不滥杀其他生物的,这甚至包括危害羊群和草场的狼与老鼠,以及落在他们食物上的苍蝇——对最后一种我的确难以接受。拉羊先念了一段经文祈祷,以超度牛的灵魂,然后那头牛的四肢被捆了起来,在一阵绝望的挣扎之后,它倒在地上浑身发抖。之后,一根绳子紧紧地勒住了它的嘴和鼻子,直到它平静下来才被解开。

这种窒息而死的方式,可以让血回流进胸腔内,使牛羊肉既香又嫩,并且不会使腹腔内到处是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窒息的方式可以在牛羊死亡之前不至于有刀血之光,让过程看上去不那么血腥和残忍,对于虔信佛教的藏族人来说,在心理上可以获得一种安慰和平衡。

周围住的几个乡亲也过来帮忙,看得出他们都是行家里手,动作麻利而娴熟,刀子畅游于牛的体内如入无骨之境,使我联想到庖丁解牛的传奇。这是一头3岁的小牛,拉羊说这种小牛肉是最好吃的。一头牛可宰杀200斤肉,够拉羊一家吃15~20天,牛肉的储存方式非常简单,不需要冰箱、冷柜之类的东西,只需用绳子吊挂在房内的阴凉通风处即可,随食随取。

血肠和肉肠,是草原牧民们发明的一种独特的食品。灌血肠方式十分简单,在牛血里加一点盐,然后灌进一段肠皮里,长度适宜,两头扎紧即可。而肉肠则要麻烦些,先要把一些肉和内脏剁碎,再拌上食盐和葱,一般不放更多的调料,以避免破坏它的自然风味。

煮食两种食物也非常有讲究:火候很重要,不能过火,不论血肠还是肉肠,以切开食用时仍有血丝渗出为最好,这样吃起来很脆嫩。过了这个火候肉就老得咬不动了,如果继续煮下去煮烂了,就更难吃了,用拉羊的话说就是“像吃干朽的烂木头,没味道。”

晚餐开饭后,血肠、肉肠以及一些肉块都被煮好,邻居家的人也被邀请来一同享用,男人们盘坐在炕上,女人和孩子围灶台席地而坐。吃这种“盛宴”是有讲究的:餐桌上不管骨头还是肉块都很大,但最忌拿起一块来直接用嘴去啃,而要用藏刀把肉一片片削下来吃(刀口必须冲向自己,不可对着他人),如果你吃不完或对付不了那大块的骨头,尽可以放回盘中再换一块来,不会被认为失礼……

上一篇:委内瑞拉的“音乐救助体系” 下一篇:穿越天山北麓的喀拉峻:那么美的草原,那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