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些讲究来

时间:2022-03-15 06:58:33

编者按:上海的世像百态分几个层次,一个是有闲阶层,生活比较优雅,奢侈;一个是较下层劳动人民,小温小饱,自得其乐。而孔明珠的文章则大多着眼于这个城市最多人数的处于中间地带的一般市民,譬如职员、教师这样的层次,做人比较正派,规矩,生活要求不很高,也不很低,属于既要维持体面,又比较实惠,干干净净的那些人。

金:您早期的一些作品都是以年轻人的生活内容为主题,那么是什么促使您开始写作有关美食的文章?

孔:《新民晚报》2005年准备开设美食副刊,当时主编打电话给我,与我商量后,决定开始创造一系列的“家厨”美食文章,它与众不同之处就是由一个个小故事展开,娓娓地将做菜心得与浓浓亲情一一道来。文章刊出后,社会上获得了很不错的反响。后来,我还在上海的《新闻晚报》上开设了美食专栏。由于我先生也姓孔,便有了“孔娘子厨房”这一说法。

金:《孔娘子厨房》一书里提到的菜常常可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这份厨艺上的巧心思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吗?

孔:父亲从我13岁就开始培养我做家务,从菜场买菜到如何做菜,他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他的想像力相当丰富,比如做一个“扬州干丝”的菜,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买不到厚百叶,父亲就教我去买白的胖的豆腐干,价格便宜,而且很吸收汤味。其中的鸡丝原料,也是趁家里吃白斩鸡或者烧鸡汤时,将肉乎乎的胸脯肉拿下来,撕成丝状“变废为宝”利用的。

我在日本“洋插队”时,考察到了日本料理的精髓,少油清淡,不破坏原材料,日本菜重视感官上的享受,颜色和形状都相当精致。回国后从事的是一份出版的工作,有了更大的空间去从事文学上的创作。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要有经历,才会懂得去珍惜。

我相信,很多主妇都有做巧姑的潜质,如果能将做菜提升到喜欢去做的事情,如果你的菜有一个“好吃”的人在等着品尝,你的孩子因为你美味健康的菜肴而茁壮成长,你的动力一定增大不少。看来,“食色性也”这句话跟 “女为悦己者容”差不多意思吧。

金:您作为一个作家,觉得与美食家写美食会有什么区别吗?

孔: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一些老作家、出版家谈文学、谈书稿,常常会选在饭桌上谈。像星期六聚餐会等一些形式,使得文人朋友聚在一起,在交际中将书稿等事情谈妥。文人喜欢追寻历史,吃也要吃出些讲究来,一个菜古代是怎么样的,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这相当于给美食增添了附加值。写美食的文章就是将这份附加值,推及至品尝时的心里感受,与读者一一分享。

一篇文章要给人留下印象,通常会有一个幽默的笑点,或者一个人物,如果光是写景,写材料,就太“平”了。当你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对家庭十分地珍惜,你的笔下会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幸福来。而当你没有真实的感受时,硬写则很做作,所以写作是要以生活经历作底蕴的。

金:您不仅开有自己的博客,还在小众菜园等论坛上相当活跃,那么您是如何做好主编、作家以及母亲这三个角色的?

孔:曾有本书给我触动很大,书的名字叫《效率专家爸爸》,作者的家像一所学校,效率专家教孩子们利用洗澡时间学外语、吃饭时间练速算。他们家厨房的墙上画满了行星和各种神秘的符号,卧室的天花板上写满了电话号码……利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他的孩子学会了7国语言。这给我的启发很大。一个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有时候是要靠激发的。事实上,在厨房里做菜也讲究效率,有些人菜烧完了,灶台也全部收拾好了。有时,完全可以利用煮汤或者等待的时间来做其他的步骤,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受益无穷。

其实,现在年纪大的上网很多见。我上小众菜园也是出于很偶然的机会,一次和作家陈村吃饭碰上,他介绍我上了后,从此乐此不疲。在日本的这段时间,我学到了注重每一个小时的价值,每分钟都有出效益的可能,开个玩笑,思想甚至比当初的插队落户改造地还要好。我的电脑买回来后,一直想着要把稿费赚回来。

金:能否请您为我们杂志的读者介绍两个您厨房里出品的最得意的作品?

孔:很感谢读者对我一如既往地关心和喜爱。这次向大家推荐两款菜,“稻香乳腐肉”和“日式煮味”都很适合冬天全家围在一起品尝(做法见本期杂志44页)。祝愿《食品与生活》的读者幸福快乐!

上一篇:土冬至和洋冬至 下一篇:开车时,这些水果莫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