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汉韵 精巧绝伦

时间:2022-03-15 06:41:32

铜镜是我们的祖先用青铜铸制而成的用以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古人称之为“鉴”;宋代叫“照子”,又被雅称为“容成侯”、“寿光先生”、“金炯”(林登《续博物志》)。它在华夏大地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铜镜背面的纹饰和文字构成的图案,倾注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艺术想象力,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芒,凝聚和折射着历史的辉煌,象征着时尚与风流,有着特定的人文内涵。它不仅是考古和历史学断代及研究的实物资料,而且是冶金铸造史、工艺美术史、书法史、宗教民俗史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棵灿烂耀眼的明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美伦美奂的艺术珍品。

今山东淄博一带,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泱泱乎齐之大国”,是汉代的富庶无比的齐王封国。近年来,在这块大地上被发现的铜镜资料十分丰富,这对于发掘这一地域的铜镜文化,拓展和丰富博大精深的整个齐文化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建立,姜太公(姜尚)受封齐地,开拓疆域,建立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史记•齐太公世家》)。春秋时期,管仲相桓公图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齐国始终以东方经济大国的姿态称雄于诸侯列国之上。至战国之世,田氏代齐,市农工商,四业并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就为铜镜的发展和流行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战国策•齐策》对当时亚洲最繁华的大都市齐都作了最贴切的描述:“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在这样一个国都极其繁荣的国家,作为既能标明个人身份地位,又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适用的铜镜,其制造水平之高和流行之广是不言而喻的。在流传下来的先秦古籍中,关于镜子的记载并不很多,但《战国策•齐策》则记录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与镜子有关的完整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铜镜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其物理作用了。这个故事也反映了铜镜与当时齐国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只有在铜镜非常流行并普及的条件下,用它来作譬喻、讲道理,才显得生动形象,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铸制铜镜最基本的原料铜矿石如何寻找矿源,最早的记载仍见于以齐国为背景的《管子》一书:“出铜之山,四百七十六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管子•地数篇》)。说明古代齐国对铜矿的存量和开采都具有了翔实的资料和科学的论证,具备这样的矿源以及科学先进的寻矿手段,是铜镜铸制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先秦齐国的铜镜,有着其明显的特性。齐国的铜镜以圆形为主,也有少量方形,早期的铜镜质地薄而轻巧,后来趋向稍大而厚重。镜背装置拱形三弦钮,以一钮为主,也有的铜镜有多钮的,镜的边缘上卷,镜面呈凸形。除少量全素镜外,大都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图案,如用细线条浅浮雕的纯地纹镜,有在地纹的基础上,又加上用粗线条和高浮雕的手法表现的主纹,形成层次分明的二层或三层花纹结构的主地纹结合的重叠式镜子。由于这种图案花纹采用了地纹映衬主题纹饰的手法,这种浅地纹并不给人以平淡浅近的感觉,而使细线条的地纹和粗线条的主纹相映成趣,整个图案组织得完美和谐。四山镜、龙纹镜、花瓣纹镜等,那栩栩如生的龙凤纹、山字纹、繁密的花瓣纹和绳纹等,都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关于这类纯地纹镜和以地纹、主纹相结合组成的二重叠式和三重叠式镜过去在全国其它地方也有发现和出土,中外学者们将它们定名为:羽状地纹镜、羽状地纹桃形叶纹镜和“山”字镜,至于其图案演变规律、纹饰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笔者通过对这类镜子图案详细的分析、比较,结合齐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史记•货殖列传》),太公封齐后,“通末利之道,极女工之巧”(《盐铁论.轻重篇》)桑蚕业发展的历史事实,认为所谓羽状纹就是蚕纹,羽状地纹桃形叶纹应是蚕纹加桑叶纹,至于三重叠的“山”字形镜,则是在蚕纹、桑叶纹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蚕用于作茧的茧山。当然,图案已由写实趋向于抽象化和写意化。大致说来,将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大利益的蚕、桑等实物加以美形、夸张、图案化,装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铜镜上,应该是很自然、合乎情理的,也必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经过长期的兼并统一战争,齐国被秦所灭,我国历史进入了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作为独立的地域文化的齐文化开始了与其它文化的交融汇合,并逐渐融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统一,国力雄厚,经济繁荣,手工业获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齐地,当属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汉初,刘邦将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建国于此,其子孙袭王治齐达数百年之久。在发现的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中,绚丽多姿、丰满奇异的汉代铜镜可以被誉为空前绝后的工艺珍品,这一时期的铜镜主要有蟠螭纹镜,连弧纹镜,草叶纹镜,星云纹镜,规矩纹镜,禽兽纹镜和铭文镜等等。特别是秦朝时齐地的神仙方术思想和汉初时齐地风靡一时的黄老道术,在铜镜的图案上,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四神规矩镜,尽管形式、排列不尽相同,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形十分突出,它们或同时出现在一面镜子上,或与其它奇禽异错出现。四神是汉镜中使用得最多、最广泛的题材。至于规矩纹饰,其神秘莫测的图案布局,直到今天,仍然是学者们绞尽脑汁进行研究的课题。小小的“TVL”三个符号,引来了洋洋万言的研究文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它是早期铜镜纹饰演变而成的,有的说它是由古代游戏六博演变而来的。较为一致的说法是规矩象征着宇宙运行模式。在整个的规矩纹布局中,镜钮代表着中国即茫茫宇宙的中心,钮座外的方格表示大地,圆形的镜子表示天,即天圆地方。由于大地是方的,所以大地有四个方位,分别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守护。T象征四方之间撑起天盖的柱子,V象征四海,L象征防止恶魔进入大地的门。再和整个铭文联系起来,就是自己置于宇宙中央,与宇宙一起运行,周而复始,长生不老,子孙繁昌。充分体现了缜密的道家思维。这种镜子之所以被命名为“规矩境”,还是因为在镜背方框的四个角,分别对应着的四个“V”形符号,它是画圆用的工具“规”,今天称之为圆规。而另外四个“L”形纹饰,则是木工用来划线和测量的工具“矩”,今天称之为角尺。从四神规矩镜纹饰的布局来看,规与矩平均分布在纹饰之中,十分有规律。它较集中的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意识形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方面,四神规矩镜的纹饰做了最好的诠释。

汉代,铭文作为铜镜装饰的主题或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铜镜铸制铭文的先河,特别是在笔者收藏的淄博地域的汉镜中,铭文铜镜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占据镜背主题的不是华美的纹饰,而是一圈或两圈铭文,其内容优美生动,字体整齐秀美,是珍贵的诗文和书法艺术珍品。如其中一面汉镜的铭文是这样写的:“治铜华[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辟不羊,与天无极如日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齐地汉代铜镜铭文的字形以篆,隶为主。根据装饰特点而略有变化。如与汉印字体有关的缪篆体,装饰特点较强的垂针篆等,也有笔划作刀斧状的。一般说来西汉早期以小篆为主体,中期流行变形篆隶体。新莽东汉之际,则流行简化隶体并逐渐演变出一些简单符号式的文字。

举世闻名的汉代铜镜,被誉为铜镜发展史上的盛鼎,它在许多方面奠定了中国铜镜发展的基础。淄博地域的汉镜,同样具有这些时代的光辉。

上一篇:金“泰和重宝”折十大钱 下一篇:陈子庄绘画题跋的书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