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入画 以画传情

时间:2022-10-11 06:12:32

王双才 1941年生于四川彭州,自学绘画,对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染涉。在20世纪80年代中,在中国戏剧艺术最不景气之时,为弘扬民族传统戏曲文化艺术,毅然在绘画艺术道路上转向,苦心研创中国戏剧人物画,在技法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讲究以气度、力度、厚度和深度取胜,追求作品内涵,以戏入画,用画承戏,将国画、戏剧两大国粹同冶于中国绘画艺术中。作品除参加各级展览外,还从1996年至2006年连续十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辟的《读画说戏》专栏中发表作品,广泛向世界宣传中国戏剧绘画艺术。并在《中国京剧》杂志(1992年创刊的第四期封面)、《戏曲艺术》(中国戏剧学院院刊)、《中国书画报》、《四川日报》、《四川政协报》、《四川文学》、《晚霞》杂志、《晚霞报》、《成都晚报》等国家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作品入编《中国美术选集》(1949-2000年)、《全国中青年书画名家作品集》及《川剧精华》等有关辞书和画集。出版有戏剧人物画专著《观图说戏》、《画里有话》、《读画说戏》等画册。曾获四川省五一文学艺术奖章,2004年荣获国家文化部第13届“群星奖”金奖。2006年获四川省政府第五届巴蜀文学艺术美术荣誉奖。2010年获国家文化部“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创作奖”。2011年3月18日,在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和四川省文联主办的“巴蜀画派艺术品鉴会”上,王双才被推选为“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之一)。

戏曲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小画科,大多为小品类随意谴兴之作,从来也没有多少人去画,当然也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可这次在三年一届的文化部“群星美术作品展”上四川王双才先生一幅戏曲人物画《戏剧情》竟获美术类中国画金奖,此奖让王先生高兴之余,也让美术界的同行颇为感慨。

戏曲人物画的确是小而又小的一个小画科,他或许应该是中国画门类中最小的一门吧?此门类的参与画家本来就不多,名画家更少,名家有如关良、林风眠、董辰生、叶浅予、高马德、韩羽等,其中除关、高、韩等少数几位术有专攻者外,大多数参与者不过过客而已。许多人对戏曲人物的兴趣或许因为它本来就是小品画科,墨戏谴兴很方便,或许因其形成奇特好看。例如林风眠就是因感兴趣于戏曲人物着装的形式感和美丽的色彩,自称看得懂与不懂都没有关系,戏台上只要有花花绿绿的人在晃,自己就已经很满足了。这当然与他的强化形式的审美观念有关,所以林凤眠一类的画戏曲人物的画家仅仅是此画科的票友而已。但王双才就不同了,他是戏曲人物画科的专家。

王双才首先是痴迷于戏曲才钟情于戏曲人物画的。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戏曲本身。国内的几乎全部戏曲杂志,如《中国京剧》、《中国戏剧》、《戏曲艺术》乃至《四川戏剧》等等他都是订完了的。国内出版的戏剧类专著如《中国京剧史》一类。书店不好买,他都是直接去出版社订阅,光《中国京剧史》他就买了两部,精装用于收藏,平装用于翻阅。仅此一例,王双才对戏曲的痴迷就可见一斑了。他家的藏书中戏曲类的就比美术类的还多,他可以如数家珍般地罗列川剧的剧目及详述其情节,背出入场多唱词。对京剧,对昆剧的了解,情况也大致如是。正因为对戏曲的如此痴迷,王双才才爱屋及乌地把他一向对绘画中花鸟山水的爱好专情志转移到戏曲人物画上来。他钟情于戏曲人物画也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多年来,王双才在《人民日报》、《中国京剧》、《戏曲艺术》、《中国书画报》等多种重要报刊杂志上已发表戏曲人物画作品一百多件,其作品甚至做过92年创刊的《中国京剧》的封面。最近,他又创作了国文并茂的四大本两百余米的大型戏曲人物画长卷册页《中国京剧史画》。可见,王双才此次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并非偶然。

王双才戏曲人物画既然有如此特殊的经历,他的绘画风格肯定会与众不同。的确,嗜戏如命的王双才是爱戏至极才把他一度擅长的山水画、花鸟画的作画本事引入戏曲人物画的,他的戏曲画当然会与票友们的画大不相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戏入画,以画承戏”。他的戏曲人物画表现的往往是某出戏目中的某个精彩情节,因此其画面大多由众多人物构成,人物间又必须此呼彼应,相互关照,加之情节传达所不可少的诸般道具,场景烘托,因此,王双才的作品其作品容量大多就不是墨系小说能承载。对王双才来说,或许光是“以画承戏”还不够味,他又往往会把他所喜欢的本来就朗朗上口、幽雅动人的戏曲曲词题于画面,让画面中的人物、情节与曲词相映成趣,这就又形成了王双才戏曲人物画中长跋题画的特征,这就在戏曲人物画中发挥了传统绘画诗画结合的特点。这当然因此使其突破了戏曲人物画逸笔草草、简笔淡墨的小品画的限制,也使其戏曲人物画丰富了内涵,具有更多的可读性。从这个角度,王双才的戏曲人物画的确突破了该画科习常的逸笔小品画式样,而把该画科发展到较具规模的地步。当然,画幅的增大,人物的众多,结构的复杂,也增加了戏曲人物画技巧的难度。这又是与常所见小品戏曲人物画谴兴难度不大的“墨戏”特点不同之处,这或许又是专家与票友的区别,行家与戾家的区别。这次王双才参展获奖的《戏剧情》就是一幅二米乘二米的大幅戏曲人物画作品。此作虽然为多幅拼接之作,但其中大多数作品都具有上述特征。

中国戏曲与中国传统绘画本就是传统国粹艺术中两个同源而异流的艺术分枝,尽管外在形式方面似乎不大一样,但在本质精神与艺术规律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有虚拟、抽象、程式、变形的特征,都有象征、意象、表现诸性质。难怪历史上许多画家都通戏曲,而许多戏曲家又都通绘画,甚至连中国第一部戏曲史《南词叙录》都是由大写意花卉画派的创立者,明代徐渭写成的。同时喜爱戏曲与绘画而具此“双才”之当代的王双才先生,在戏曲艺术的研究中把两者做了更紧密的联系,而把戏曲人物画这个小品画科朝着丰小品的方向推进,这对戏曲人物画的发展当然是大有益处的。王双才先生以戏曲人物画而获文化部的“群星奖”金奖,似乎就是此种倾向的发咋还能收到人们肯定的一个标志。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下的文化差异探究与英语教学 下一篇:浅谈格式塔理论指导下的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