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散发出语言的真正魅力

时间:2022-03-15 02:19:09

让诵读散发出语言的真正魅力

在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不能恰到好处地将诵读在课堂上落实。原有学生神采飞扬、声情并茂地诵读,被老师无休止地讲解、接二连三地提问、脱离文本的讨论取而代之。原本应该和谐、轻松的课堂上却常常出现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因此,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让诵读能真正散发出语言的魅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巧设意境,让学生想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设计和文章相类似的情境,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将文中出现的人和景展示出来,这样创设出与作品中相似的情境,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秀丽的山水、迷人的画卷、精彩的瞬间,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想读的冲动。如柳永《雨霖铃》词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作者虚写别后生活,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既然感情得到流露,内心就会产生诵读的冲动。

二、榜样示范,让学生试读

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荷塘月色》《秋声赋》《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让学生在你的语言中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味,让学生从你的动作、神情中去领会诵读的种种技巧。

三、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

由于学生对诵读技巧掌握不够,往往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能给学生讲清诵读要领,指导学生诵读。教师对诵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诵读时的停顿、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技巧。同时还要注意诵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例如诵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按音节划分节奏的方法诵读,还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诵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诵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细致化、直观化,把课文中透露出的真实情感融于声音之中,通过诵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达到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便自然地避免了课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乐学的情绪高涨,自然就发挥了诵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四、宽容评价,让学生愿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而我则更注重对学生的宽容评价,因为你的宽容评价会像清凉的甘露,浇灌干涸的心灵,使学生感到亲切、友好,从而让学生愿意大胆诵读。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从不对他们过分地强求或严厉地指责、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宽容地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如“读课文一定要分出层次,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读得很好,我听得出你是在仔细理解后才进行诵读的。”“听你们的诵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连老师也深受感染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读得确实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往往能调节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诵读的激情,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读得更好,学得更多。

一言以蔽之,诵读教学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能够正确认识诵读教学,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诵读,科学地进行诵读教学。做到师生一起纵情地诵读、放声地歌唱,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我诚挚地呼吁:让诵读散发出语言的真正魅力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高中>)

上一篇:关于幼教专业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索 下一篇:全力做好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