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亿分之一的中国

时间:2022-03-15 01:53:35

十几亿分之一的中国

瑞士摄影师Mathias Braschler 和Monika Fischer的中国之行走过了大约三万公里,他们拍摄的每一幅肖像,只是中国人的十几亿分之一,似乎并不起眼,却又意义非凡。他们希望记录下在这个迅速变化的庞大国度里,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模样。 CNT对话

为什么选择来中国旅行、拍摄?

Monika原来是歌剧舞台导演,这教会了她如何取景和采光。我们觉得,出门去看看世界上各种真实的人会十分有趣,于是先后拍摄了《关于美国人》和《足球的面孔》两个肖像系列,后面一部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奖,得到很多人的关注。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有意思的国家继续这种拍摄,最终选择了中国。我们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全部省市、自治区,见证了一个国家在时代中的变化,比如乡村变成城市、城市变成特大城市的过程。

主要使用什么拍摄器材?

一台带闪光灯和柔光罩的4×5相机。

如何寻找拍摄对象?

我们会寻找当地导游,告诉他我们想做什么,请他带我们去正确的地方,找到合适的人。我们尽量在出发前就把这些都安排好,比如想在喜马拉雅山脉拍摄农民,可以通过联络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请他们提供信息。

如何选择拍摄场景?

我们会恰当地选择每个拍摄对象所在的位置――通常就是他平时生活的地方,同时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我们不会因为邻村比较美丽,就把拍摄对象拉到那里去。我们会观察他们在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努力营造让他们感觉更加自在的现场气氛。 每天一张中国肖像

Mathias和Monika开车行进在云南颠簸的道路上,车窗外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和弥漫着浓雾的稻田,远处村庄的茅草屋顶上叠晒着金黄色的玉米。这是他们在中国的长途旅行的一站,他们的计划是探访中国的全部省份和地区,每天拍摄一张让自己难忘的中国人的肖像。

这件事并不容易,Mathias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这将是一座‘大山’、一个大工程,但只有真正到了中国,我才意识到这座‘山’究竟有多大。”每张照片的背后,往往是数百公里的奔波,要打包、装卸摄影器材,要寻找落脚的酒店,要努力适应语言差异,要消除当地人面对外国摄影师和镜头时的忐忑不安……而最好的回报,就是遇见并记录下各种各样新鲜的面孔。

几乎每个清晨他们都是一大早就出发拍摄,事先并不知道这一天会遇见谁、会拍到什么样的照片。他们的旅行与拍摄是“邂逅”式的,随机性很强,虽然照片是以肖像的形式出现,但它们同时也承担着某种“纪实”功能,记录了Mathias和Monika对一个庞大国度的探索历程。

马拉松式的旅程中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故事,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时,他们站在没过膝盖的小河中,拍摄一个农夫背着沉重的农家肥料趟过湍急的河水;有时,他们又置身拥挤混乱的农贸市场,身边挤满好奇的人群,Mathias要绞尽脑汁使面前的小贩平静下来。

Mathias和Monika使用大画幅胶片和精心设计过的照明设备,他们拍出的旅途肖像带有好莱坞名人照一般的质感和色彩。这些肖像的特殊风格,让人想起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面颊红扑扑的时代影像。他们喜欢在照片里加入一个元素,就是中国街头常见的标语,比如“和谐社会”“勤劳致富”等,认为这会让照片更加有力。

要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地域展示完全是不可能的,Mathias和Monika的方式是孜孜不倦地探访一些有意思的地标,发现地标旁边的人和故事。几周前,他们去了四川西昌的航天基地,在那里,中国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在距离航天基地半小时车程的地方,他们邂逅了张翁祥,一个普通的西昌人,靠着很小的一块田地与两头水牛过日子,每个月的收入大约是5000元人民币。

他们的拍摄对象十分广泛,有成功的富豪,也有街头的乞丐,不论哪一群体,都丝毫不会被理想化。他们邂逅了不少新富裕起来的阶层和各领域的名人,比如致力于推广马球运动的企业家、在蓬莱投资建设酒店的一个将军的女儿、华西村的村长吴协恩、艺术家艾未未等。与此同时,他们也忠实记录着另外一些最普通的面孔:大字不识的农民孙学将,带着一只一条腿的猴子四处卖艺的耍猴人鲍可顺,靠捡拾路边塑料瓶生活的81岁老人黄芬,大连的两个石油工人,山东杂技学校里每天刻苦练工的孩子,壶口瀑布巡回马戏团里的小婴儿,新疆哈密的棉花采摘者……他们也会去到一些偏远的尚未开发的地区,比如内蒙古的腹地,当地的年轻姑娘乌鲁图雅,和家人过着游牧的生活,她不知道奥运会,也说不出当下城里人耳熟能详的那些新闻人物的名字。 普通人的史诗

除了所关注人群的广度,Mathias和Monika也尽量让在中国的行程能够更加深入。他们花了8个月时间研究中国的各个省,熟悉相关的历史、文化,希望在拍摄肖像时能够把这些背景融合进去。

在甘肃,Mathias和Monika参加了一个盛大的婚礼宴席,已经怀孕6个月的新娘玢认为这对外国夫妇的出席会给婚礼带来好运。他们还为“蜘蛛人”周华锦拍摄了肖像,他一直在攀爬重庆百米以上的高楼,Mathias和Monika了解到,周华锦之前耕种过的土地,如今也盖起了摩天大楼。

旅途中,Mathias和Monika也遇到许多挫折。他们曾经两次被拘留,其中一次,他们想为辽宁司机新民在他的卡车前面拍摄肖像,旁观者认为新民的穿着太脏,会让外国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于是叫来了警察。他们被交警开过超速罚款单,还因为剐蹭事故差点被困在扬子江的渡船里。他们曾经10次跨越黄河,探访过海拔4500米的高原,也忍受过北京夏天38℃的高温和青海-6℃的料峭春寒。他们要对付食物中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也要适应一些关于外国人的“禁令”以及相关机构或是采访对象的拒绝。

在中国的旅行接近尾声时,他们到了昆明。通常他们更倾向于走乡村小路,寻找拍摄对象,但在一个布满森林的山区,道路稀少,其中一些路况也非常糟糕,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决定前往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地图上的标示有些模糊,他们询问了好几个村民,请求指引。“不幸的是,在中国巨大的版图内,‘附近’的含义与在瑞士完全不同,我们的旅途因此延长了足足300公里。”Mathias和Monika常常提起这个故事――在中国,无论错误还是成功,似乎都会被放大。

他们的旅行与拍摄是“邂逅”式的,随机性很强,虽然照片是以肖像的形式出现,但它们同时也承担着某种“纪实”功能,记录了Mathias和Monika对一个庞大国度的探索历程。

Mathias和Monika使用大画幅胶片和精心设计过的照明设备,他们拍出的旅途肖像带有好莱坞名人照一般的质感和色彩。这些肖像的特殊风格,让人想起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面颊红扑扑的时代影像。

上一篇: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分析 下一篇:被遗忘的法国道路品位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