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传播学理论探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时间:2022-03-15 12:57:39

借鉴传播学理论探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摘要:传播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今天的信息时代,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环境。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传播活动的范畴,体现了适应时代特征和尊重科学传播规律的精神, 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来分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希望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出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传播学 受众 把关人 议程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特殊性

受众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研究使人们意识到,传播效果的好坏并非完全是由媒介和传播者所决定的,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受众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除了具有一般受众的广泛性、多样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点:首先,受众对传播的信息往往不易抱有主动的接受态度和热情的关注心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在内容上所特有的教育性和严肃性,相对于一般知识、娱乐等传播来说,不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其次,受众的思想形成具有反复易变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方面,这些系统观念形成的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不可能一赋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导致思想时常出现反复性的变化。再次,受众受固有观念的影响更大,选择性接受更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教育性,更趋向于加固或改变受众头脑中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深层次的问题。受众对这类传播内容往往会感到自由度较窄、压抑感较强,因此在选择和接受这类信念时,他们往往不会自觉地产生积极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是表现为选择上的谨慎,特别是对那些与固有观念相反或不一致的信息,反应更是消极怠慢。

二、借鉴“受众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是最先开始对接受问题进行研究的。传播学关于大众传播对受众影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靶子论”、“个性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划论”等几个阶段,在这些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受众能动性等问题,而目前这些问题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

(一)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往往比较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受众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受众的接受主体地位,以致出现单项灌输接受效果不好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和教育内容的选择、接收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并且通过主动地“内化”表现出来,没有这种接受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重视受众接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根据受众的特点和接受规律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受众的需求

需求是个体和社会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有所缺乏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状态,是主体积极性之源泉。人的行为就是满足需求的活动。受众选择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行为同样如此,受需求所驱动。受众正因其存有某种方面的需求,为使自身的此种需求得以满足,才会依据此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行为。

由于当前竞争的社会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他们对与个人发展实际、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有更多的注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人们生活相融合,准确把握受众需求的变化,采取“结合性”的工作方法,让其感受到自己所讲的东西真正是为其考虑,对其有利的,这样才能使其愉快地接受。”1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和解决受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使受众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关注受众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们的思想活动科学的实施教育。而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又进一步受制于心理活动和个性差异的影响。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思想层面的教育,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和由于人的个性差异而产生的思想的多层次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同人们的心里活动规律相一致时,才能取得成效。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握受众的思想差异,认真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生存、发展、需求的新变化,研究影响一个利益集团和社会群体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因素,掌握群体心理发生的新变化。

三、借鉴“议程设置”理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即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因而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疑是可能和可行的。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议题建构是指运用大众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建构该议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次级象征。次级象征是指与该议题有关的一系列属性。麦库姆斯认为,每个议题基本上都是由一系列的对象构成的,每一个对象也有一系列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一些方面,而人们在思考议题时,思考的正是该议题的某些方面。”2当大众媒体突出报道某件事件或活动时,人们就会对其引起注意。处在关注焦点的事件或活动必须加以“构造”或给与一定范围的意义,从而使人们便于理解。如“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当然也有国外媒体报道是中国向其他国家发出的一种暗示。同一事件,因为具有不同的次级象征,可以从不同性质的构造角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议题的建构就是要通过大众媒介引导人们对议题的次级象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产生符合社会期望的价值行为,达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作用。

(二)优化议题传播效果的方法

1、注重议题语言表述技巧

思想政治议程设置是围绕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反复的报道,及时而生动地对群众进行一系列宣传教育。然而要想使受众接受“议程设置”的效果与传播者预想的目标相一致要受到议题语言表述的影响。因为媒介使用语言能影响人们对某个议题重要程度的感受。因此,对议题的语言表述,应仔细推敲,在准确的前提下力求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避免可能出现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议题的语言表述应避免高高在上、空洞的说教的姿态,应做到表明教育意图,突出教育对象的关注点,着眼教育对象,蕴含双方感情的共鸣点,从而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传播效果。 增加议题的信息含量

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往往是根据一些主流新闻,正面报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这种类型的报道中,要避免高大全和模式化,应将人性、亲情乃至局限性得体地表现出来,增加信息量和可信性。另外,要正确认识负面报道。目前负面新闻往往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内容。但实际上,有些负面新闻比如广东高校学生连续自杀事件等涉及到受众的切身利益的事件,正是公众的焦点,而且,由于负面事件、重大突发事件不确定性大,受众高度关注,此时新闻价值更大,教育意义也更大。所以要破除正面宣传等正面题材的习惯思维,把一些负面新闻,突发新闻报道做成主流新闻,营造正向舆论,淡化、抑制负向舆论。 议程设置要有组织有规模

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重点一般是某个理论或社会现象所反映的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要想使这些议题达到说服教育的效果,就要将理论说透、说全、说深入,使得理论问题不再枯燥乏味,这就需要在进行议程设置时,想方设法使其论证过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说服力,既有意识形态的套话,又不是命令式、指导式的说教。在经过议程设置重点策划后,应围绕一个选题,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有组织、有规模、多角度地集中宣传,问题可以更加清晰、饱满,受众看了之后会对这个问题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4、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引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利用媒介或者组织的方式来进行议程设置,而当受众都关注社会出现的某个重大问题时,新闻媒体只报道某件事情发生,但是没有定论为什么发生的时候,会有很多猜测,人们都在议论,没有形成明确观点的时候,或者观点处于争论当中的时候,教育者在这时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受众能够正确客观的认识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优化网络议程设置

网络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凭借的教学工具,也构成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客观环境。当前,网络议程设置中所存在诸多问题,如议题的失真、重置、流失等亟待进一步解决。所以,要合理控制议题的报道数量,并且通过“把关人”及时依据信息的反馈,对重要议题延长报道的时限,以提升受众对议题的有效接触度。这样才能既体现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此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立法、监督、技术等手段的不断完善,加强对网络议程设置的规范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借鉴“把关人”理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卢因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如记者和编辑决定报道什么、采访什么人、传播什么消息、什么为重大新闻、版面和节目如何编辑,出版社决定采用什么稿件等等,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传播者都起着把关的作用。控制着传播信息的进出与流通。 培养教育者的把关意识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与科技强势,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同时,也以之为载体推行其思想文化。尽管不同区域与国家的文化撞击与交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但是不同的价值观势必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导致民族精神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有把关意识,做好“把关人”。在新形势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把那些对受众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挡在门外,摒弃不良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把关人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进行整合,从信息源头来解决问题。

(二)注重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目前互联网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辟舆论斗争的新舞台。但由于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反动言论,这些落后腐朽的东西会给自我鉴别能力弱的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是毕竟媒介本身没有思想和判断,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使得外来的负面信息轻易入关,极大地刺激着少数心理防线较弱的受众。这时,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就得以发挥了:网络编辑、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职能部门等“把关人”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不仅在网络技术平台上从事业务操作,同时也不断发掘网络新闻信息中的人文价值。面对网络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几乎令人窒息的信息浪潮,以及从中折射出的众多文化思潮,网络“把关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新闻信息进行真实性的判断、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意识形态的判断,从而做出符合主流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要求的取舍。引导人们去关注真实可信的,更有价值的信息。

注释:

1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8页

2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年.63页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戴元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4]黄月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问题探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报.2000年第3期

[5]王玉平:借鉴传播学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11月

上一篇:分析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下一篇:浅谈“四阶段教学法”在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