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情境策略初探

时间:2022-03-14 07:56:44

化学教学中情境策略初探

摘要:情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学事件”,教学过程是通过设置“教学事件”去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新颖的信息,矛盾的信息,悬念的情境,现实”的情境

情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学事件”,在心理学家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中,教学被认为是通过设置“教学事件”去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灌注而获得的,知识只能是由学习者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建构的,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获得并被运用和发展的。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运用新颖的信息,激起学生认知的惊异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著名的心里学家皮亚杰在研究中曾经提出一个适当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和主体过去的经验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足够的新颖,能够产生不协调冲突,这样才能够引起好奇心,从而激发认识兴趣,启迪思维。所以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案例一:在原电池时,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首先利用(铜―硫酸―锌)原电池和门铃组成闭合电路,当铃声响起来的时候,学生急切想知道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在这种愿望的迫使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各种假设,老师再进一步追问:如何用实验的方式来检验自己假设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这样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纷纷动手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原电池的原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学习。

即在教学中老师提供了一个引起学生新颖感的注意线索,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引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诧感,从而唤起了学习的动机。

二、提供矛盾的信息,激起学生认知的好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提供的材料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会感到困惑,大脑中的概念会“打架”,从而就会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唤起求知欲,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

案例二: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金属的通性,同时展示小刀铁板等常见的金属制品,重点让学生体会金属硬度大密度大 熔沸点高等特点,然后教师从煤油中用镊子取出一块金属钠, 告诉同学们这也是一块金属名字叫钠,然后用小刀进行切割,再取出切割的一小块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当同学们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时,大家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探索、研究金属钠的性质的愿望就油然而生了。

案例三: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教师先设问:生活中发生了火灾用什么灭火呀?同学们纷纷回答到:用水,泡末灭火剂(主要成分是CO2)或干粉灭火剂进行灭火。接着老师再设问:水或CO2一定能灭火吗?在学生的疑惑中演示“滴水生火”和“吹气(CO2)生火”的实验,奇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和CO2可以生火?同学们在一种急切知道结果的渴望中完成对过氧化钠的性质的学习。

三、创设悬念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象我国古典小说和说书人的“欲知事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样,给学生的头脑里埋下一根“导火线”,让学生的头脑处于猎取状态,从而不断探求,追寻,发现。

案例四:在学习“碱金属”时可创设如下情景:“英国科学家戴维在实验室用电解法电解氯化钠钾,电解结束后,戴维把分解得到的生成物倒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缸内,‘轰’的一声巨响,玻璃缸内发生了剧烈的燃烧和爆炸,没有防备的戴维被炸得血流满面,无情的爆炸夺去了戴维的一只眼睛,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戴维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通过这次实验,戴维第一个制得了钾和钠。“夺去戴维眼睛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碱金属是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动力基础。

四.创设“现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围绕生产、生活实际的学习,在试验中去印证和体验所学的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着学习的激情。

案例五:在学氧化硫的性质时,我创设了如下情景:

(1)2005年12月2日中国质量报刊登了一则题为“银耳白得希奇消费者小心上当”的报道: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银耳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中,21种银耳产品均被检查出 含有“二氧化硫”,其原因是生产商和经销商为了迎合消费者“银耳越白越好”的心理,使用大剂量的二氧化硫熏蒸银耳,使之由天然的淡黄色变为白色,更有甚者将黑木耳用大剂量的二氧化硫熏蒸成白色,冒充银耳。设问:二氧化硫有什么性质?

(2)生活中用二氧化硫熏蒸的纸张,草帽日久又发黄,尤其是见光,受热发黄更快。设问 :这说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什么特点?

案例六:在学习胶体的知识时, 我除了演示教材上的氢氧化铁胶体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外,还专门用小烧杯装了少量的豆浆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做实验,同时以“豆浆为什么会变成豆腐”为切入点,通过演示豆浆变成豆腐的过程,将胶体的聚沉这一性质通过生活知识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胶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笔者又让学生课后思考:

(1) 为什么明矾可以净化水?

(2) 为什么同一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容易发生堵塞?

(3) 为什么在河流的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

上述两则案例均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显示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由于材料的实用性,使学生觉得必须学会。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27中学甘肃兰州)

上一篇:情感教育在讲课中的作用浅谈 下一篇:高中生如何阅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