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评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14 10:02:51

高等学校评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 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制度。但是多年来,评教与评学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对等,特别是“重评教轻评学”现象严重,大大影响了这项制度应有的效果。就这一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 高等学校;评学;评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98-02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Learning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Gao Liang, Xiang Zhenyu, Hua Rui, Diao Haipeng, Song Feng

Abstract The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eachers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system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over the year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not equal, especially the re-evaluation of teaching light learning phenomenon serious, greatly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this system should be.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evaluation of lear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制度,旨在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与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学相长的重要举措。

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督促。它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也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是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反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评学,是教师管教管导的责任,是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进行的评估。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而且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助于教学中的互动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开展评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主观能动作用,推动学生学习改革,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克服教学质量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

目前,学生“评教”在大部分高校开展得都比较好,不仅有面对面的评价交流,还有通过填涂教师评价机读卡进行测评,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覆盖面广、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在推动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态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评学”状况不容乐观,有的进行过小范围的试验,大部分则根本没有开展过。因此,造成了“评教”与“评学”的不对等,使这一制度的落实大打折扣。

作为同一项制度的两个方面,“评教”很受重视,而“评学”状况不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对评学的作用认识不足。许多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固有地认为教学中教师是占绝对地位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全取决于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理论相悖的不正确的观点,如果能够很好地实施“评学”制度,它将对学生培养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评学”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评学”,不仅可以发现教学管理中的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秩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如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问题,还可以发现“教” 与“学”是否有机地结合,是否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②“评学”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我学习价值,可以使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模式,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可以促进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自己制订和改进学习计划,巩固成绩。

③“评学”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良性引导。“评学”的内容设计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可以检验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专业培养目标。

2)学生流动性大,群体比较复杂。每个大学生在校时间为3~5年,对学习习惯和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养成主要在一、二年级;而针对于每一门课的学习时间则更少,多为半年或一年。因此,当授课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后,来不及改正就改由别的教授授课了,操作上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在其中担负承上启下的连贯纽带作用。

另外,不同的学生成长环境、学习习惯、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千差万别,仅凭课堂上的短时间接触,很难对每个学生都做出客观评价和针对性的指导,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干部的积极配合。

3)深入学生不够,对学生不了解。学生进入大学阶段,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相对自立,不需要学校和教师的过多监督。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也很有限,对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每一批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学生较强的个性、与教师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都让学校和教师无从下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只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来对学生进行干涉,势必会适得其反。

由此观之,“评学”的推行远远落后于“评教”,有其客观原因,在操作上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师等各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分析学生特点,制定细致的实施方案,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也不是没有办法。许多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评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学”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育实现,又要注重与特色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结合,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数据。这是评价指标的基础部分,要占到2/3左右的比例,体现大学以学习为主要目的。

同时还要设计出具有培养人才灵活性的,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不同兴趣和爱好。这是评价指标的机动部分,约占1/3,体现大学培养各方面人才的需要。

2)灵活互补的评价方式。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互动的活动。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在进行评价时也要综合考虑,二者兼顾。

首先是学生自评,边学边评。“评学”提倡学生自评,学生要对制订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提倡学生善于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知道所存在问题的缘由,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改进。

其次是教师评学,边教边评。要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上,形成师生互动互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学习风气。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要给予相应的具体的内容,便于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

最后,“评学”要重引导,慎评价。“评学”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投入学习,所以讲究的是效果,而并非评价本身。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急于下结论。要多形式、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通过学生谈话,通过实践活动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综合表现,以此作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3)分段有序的实施步骤。根据大学生在各个年级不同的学习特点,设立不同的评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阶段评价。

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实行引导性评估,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成才目标,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进入正确的大学学习轨道。

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实行改进性评估,即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对学习中存在问题与不足进行自省自查,分析目前条件与实现目标所需条件的差距,采取相应对策,对学习目标和成才目标及实现方式做出新的判断和调整。

对大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实行综合性评估,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状态与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的全面回顾与总结。这不仅对学校改进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或步入社会参与人才市场竞争,或考研步入高层次的学习,都具有重要价值。

4)及时同步的评学机制。因为大学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课程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要在各个年级总的评级目标之下,分阶段进行分项评价,以保证“评学”的及时有效。

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都要进行小评价,这一时期,不同授课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学生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的学习问题有了初步的定位;可以针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的学习开展交流互评,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达到及时改进和及时调整的目的。

总之,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评学”活动也应该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逐步推进,决不能畏难退缩,甚至弃之不用。只要坚持最基本的原则和教学规律,不断学习和研究探讨,就一定能够总结出一套成熟的评学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道忠,汤悦林.本科院校评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8):284-286.

[2]陈艳,孔繁津,李少达,等.论教师评学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6(1):64-66.

[3]叶碧玲.课堂教学评价重在“评学”[J].丽水学院学报,

2008,30(1):102-103.

上一篇:高校教考分离管理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写科幻小说劝烟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