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公用房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3-14 12:39:51

新时期高校公用房管理的思考

摘 要:高校公用房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高校进行正常的教研、实验、科研和行政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基础,是高校办学的基本保障。现今,公用房管理多数沿用以往老式管理模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科研力量的逐渐增强,老式管理方式弊端逐渐显露。新的适应现今学校快速发展的公用房管理模式的提出已经迫在眉睫,高校的公用房管理体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高校;公用房;管理模式;定额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284-02

高等学校的公用房是特指由国家投资或经批准各单位自筹资金建造,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产业及行政办公,其产权属于学校的房屋。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必要物质条件,也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

南京邮电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现有仙林、三牌楼、锁金村、江宁四个校区,共有教学机构20个,行政管理部门21个,教职工2 237人,其中专任教师1 362人,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

高校公用房管理工作是一项既基础又繁杂,既独立又与各教学科研紧密相关,既需要实践性又需要理论性的系统管理工程,要想实现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更新观念、内容、方法、体系,提升管理的实效性与合理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学规划,力争开创高校公用房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校公用房管理的现状

高校的公用房管理主要是对公共用房实施产权管理、科学配置和保值增值管理,目前有些高校为了做好这块工作专门设立有房地产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这样的专门职能管理部门,也有一些高校把这方面的职能放在了后勤管理处。一些高校在公用房的管理与配置上成立了有校领导任组长、由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领导参加的校公用房配置领导小组,统领全校的公用房配置与管理,制定学校公用房的管理办法,资产管理部门在该领导小组的监督和指导下具体负责公用房的配置与管理工作。

在高校大建设和大发展中,一些高校随着新校区的不断建成投入使用,各学院和部门的公用房需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公用房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做的是加法,公用房的配置矛盾一时被大发展所掩盖。由于这一管理矛盾暂没显现,这些高校都还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更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公用房的管理与配置还是没有办法可依,仍然沿袭行政领导行政决策的办法。但随着高校大建设的结束,这些高校公用房管理的矛盾必将显现。

二、当前我校在公用房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校教研、实验、科研和行政办公用房的管理延续了以往老的体制,老的体制中对于公共用房的申请、使用时限、使用范围和违规行为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这样就照成了公共用房管理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用房分配繁杂不集中。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是多校合并办学,合并后形成了多校区的现状。我合并办学后总计有四个校区,其中两个校区在市区之间相隔4公里,其余两个校区在郊区之间相隔20余公里,郊区与市区的校区之间相隔20余公里。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办学校区多、分部散,导致教学资源安排零散。

第二,公用房基数常年未增加,导致扩大办学规模后公用房缺口不断增加。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招收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至于对于教师和高水平科研人才需求和引进人数不断增加。学校自从搬到新校区至今,新建公用房数量放缓。这样导致公用房使用缺口不断的扩大。

第三,新老校区公用房资源紧张与闲置矛盾的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是多校合并后形成了多校区的现状。校区之间的公用房的战略调整、整合配置使得一些老校区的边缘化现象无可避免,而且日益严重。多校区办学导致各校区公用房紧张程度明显不同,主校区公用房十分紧张,使用效率相对较高;而一些老校区公用房使用率较低,而且存在部分长期闲置的现象。

第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目前,高校公用房的院校两极管理体制和机制普遍存在不够健全、职权不明、观念滞后的状况,缺乏“动态调整”的有效机制。按照传统的理念,学校将公用房无偿按需分配给用房单位使用。但是用房分配到学院、单位一级后,学校就丧失了主导权,很难再进行统筹分配,甚至连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都很难,可谓是困难重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在免费使用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后难以避免地会出现的资源滥用、低效率配置的问题,是一种个人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症状。

三、新时期提高提高高校公用房管理效率的对策

第一,统筹校区分类,合理规划校区功能。学校校区统筹管理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功能规划。对于我校的校区分散的现实,如何将各校区功能划分清楚学院分配合理,这将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对于校区分类,要从各校区的大小、地理位置着手。三牌楼校区是最早的校区,占地面积较广且在市区,对于这个校区主要功能划分为最大三个学院的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场所以及学校与外部企业科技园合作基地。锁金村校区占地面积不大且靠近市区,对于这个校区主要功能划分为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学习与生活场所。其余所有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全部安排在占地面积最大的仙林校区。江宁校区是待开发的校区,主要用于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合理的公用房分类、定额分配、超额付费原则。公用房按类别划分为党政办公用房、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公用房(包括办公用房、科研用房、学科用房、实验室用房)。对于以上用房实行定额分配,对于各单位低于定额面积部分给与“经济奖励”,对于各单位超出定额面积部分收取“房产资源调节费”,对于“房产资源调节费”与“经济奖励”的差额将纳入学校专项基金。

第三,建立完善的公用房管理制度。学校公用房管理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成立公用房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公用房的分配、调整以及政策的制定。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领导及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部、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后勤管理处。各学院成立公用房管理小组,制定并落实本单位公用房管理实施办法。后勤管理处是学校公用房统一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按学校公用房管理领导小组的决定管理、调配公用房,以及根据各单位的合理需求向校公用房管理领导小组提出公用房分配的相关建议,并负责核定超定额用房单位的房产资源调节费的额度工作。

第四,制定有效且合理的公用房管理办法。后勤管理处按领导小组核定的分配额度与使用单位签定“公用房使用协议”后,使用单位即取得公用房使用权。公用房需调整时,使用单位须首先办理退房手续,并重新签定新调整公用房的使用协议。调整过程中,未经领导小组批准各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互相转让房屋使用权。在使用过程中各单位未经领导小组同意不得将本单位使用的公用房出租给校内外其他单位,不得将本单位使用的公用房用做入股、投资和抵押。违反规定的,学校收回所涉及的房产,并没收违规所得,同时收取相同数额的房产资源调节费;未经领导小组同意不得将本单位使用的公用房进行改建和扩建。确实需要内部整修时,应事先向职能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整修方案),经批准后方可施工。公用房装修时不得破坏房屋结构,侵占公共使用面积。各单位因如有人员变更、工作量变更、增设机构等原因需要增加公用房面积的,由用房单位提出申请,经后勤管理处核算定额,报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增加的面积纳入单位公用房总定额面积统一管理,超出单位总定额的用房面积收取房产资源调节费。增加或减少的面积小于15平方米的,暂不作房屋调整,以房产资源调节费调节。

后勤管理处对每间公用房的使用情况建立使用档案,记录使用情况,每学期对公用房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年对“公用房使用协议”重新核定一次。各单位公用房变更用途后应及时报后勤管理处备案。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公共教室内设施的良好使用状态,未经领导小组批准,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学校公共用服务房举办各类培训班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违反者将予以取缔,并按收费额度的3倍收取房产资源调节费。公共服务用房的管理单位应协调好公共服务用房的使用,未经领导小组批准,任何个人不得将公共场所外借。经批准外借使用的,应保证用房内各种设施的完好,由于外借使用所造成的各种设施的损坏,由借用单位负责赔偿。

职能部门每年对各单位公用房面积重新核算一次,主要核算各单位各类用房总定额与实际占用房屋面积。对于实际占用面积多于本单位定额用房面积的,应令其退出多占用的公用房;如确因工作需要继续使用的,经领导小组批准后,由职能部门开具公用房资源调节费通知单,交由财务处收取;如连续两年超面积使用公用房的,加倍计收房产资源调节费。对于实际占用面积少于定额用房面积的,由领导小组根据公用房实际情况予以补足;如确无新的房源,领导小组在新建房屋或房屋调整时予以补足。对于达不到定额面积又明确不申请补足差额面积的单位,领导小组将按差额面积的多少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王锡庆,苏林.浅谈目前高校公用房管理的难点问题[J].高校后勤研究,2008,(增刊):76-77.

[2] 黄操.实验室用房定量分配和有偿占用的实践与收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4):97-98.

[3] 程国倩,罗学平,杨本文.高校公用房管理机制实践与探索[J].建筑经济,2010,(4):84-86.

[4] 童燕青,章传玲,曾胡强,吕卫兵.高等院校固定资产中公用房管理体制建立浅议[J].肇庆学院学报,2005,(1):80-82.

上一篇:论企业文化创新与经营管理新模式的再造 下一篇:星级饭店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