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乌云见晴天

时间:2022-03-13 07:52:15

拨开乌云见晴天

王老师是一位新教师,工作刚半年。王老师最害怕的就是上课,走进教室,看到56双眼睛望着她,她的心跳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快,开始冒汗,双腿有些发软,讲话也不利索了……

胡老师是一位初中教师,一直以来教学认真,曾被评为优秀教师,可是最近一个月,她发现自己每次上课前都会感到紧张、坐立不安,甚至一上课就想上厕所,而且一定要上厕所。

像王老师和胡老师这样一到上课就紧张焦虑,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课堂焦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压力的增大,有课堂焦虑问题的教师也越来越多。教师该如何应对课堂焦虑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善课堂焦虑状况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

寻找“焦虑源”

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课堂焦虑?造成课堂焦虑的原因有许多,如对课堂过高的自我期望、课堂经验不足、教学技能缺乏、不良的师生关系、内向敏感的个性心理因素等。

1.课堂经验不足、教学技能缺乏。有的教师教学经验少,驾驭课堂能力不足,课堂应变能力差,课后反思能力弱。他们虽然有美好的教学期望,但教育教学结果就是不尽人意。结果造成学生上课积极性差,甚至和教师唱对台戏。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教师课堂焦虑问题的出现。

2.不良的师生关系。有的教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面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不能有效处理,极易和学生发生冲突,影响师生感情的建立,导致上课时焦虑紧张。

3.对课堂过高的自我期望。有的教师对课堂有着过高的自我期望,他们希望每节课都上得完美,过于看重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当他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无法得到学生很高的评价时,焦虑就产生了。

4.不好的经验。焦虑心理的产生与过去的不良经验有关。有的教师在过去上课过程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遇到同样的情景时,过去的经验被唤起,从而产生焦虑。

因此,要解决“课堂焦虑”,教师必须自我反省,寻找“焦虑源”,分析是什么使自己产生焦虑,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具体步骤:

第一步:评估

①我焦虑什么?害怕上课?

②我为什么焦虑?怕课达不到理想效果还是怕“镇”不住学生?

第二步:理解

①纵然我所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是否真的是那么可怕?

②如果我害怕的事真的发生了,我真就无法解决了吗?

第三步:再次评估现在的情况

①现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过高的自我期望?经验不足?能力不够?)

②解决的办法有哪些?(认知调整、系统脱敏训练、认真备课、加强学习……)

③我决定用哪种办法?(如积极自我暗示、认真备课)

积极的自我对话

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注意力,始终都会指向自己正在想着的事物,不论是肯定地想着的还是否定地想着的事物上,不同的聚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聚焦正向事件,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如果聚焦负向事件,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

有的教师把注意力聚焦于自己的负面,内心都是消极的自我对话,如“我不行”“我对自己不满意”等,这些消极的自我对话又会导致问题加重,问题的加重又会引发他自己更加否定自己,形成恶性循环。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控制内心对话对抗这种负面的倾向。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没有自信可以面对与处理事情发生的后果,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与处理事情发生的后果,我们自然不会害怕。面对焦虑的心理,我们要学会用积极正向的自我对话代替消极负向的自我对话,进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如:把“我不能上好课”换成“我愿试试”;把“上课是个问题”换成“表现我能力的机会又到了”;把“课堂上出错真可怕”换成“这是个学习的机会”。只要我们不停重复,我们就会把这些信息深深植入潜意识中,我们会觉得自己更加乐观,并更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会觉得更有能力与自信!

勇于尝试

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人只愿意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做自己习惯做的事,很少或从来不做使自己不舒服的事,这样虽然避免了危险,但他们只能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长此以往他们将变得越来越压抑与害怕;而另一种人,虽然圈外有危险(其实这种危险往往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但他敢于冒险,从舒适区域跨至不舒适区域——感觉害怕,仍然去做,勇敢地将其不舒服的感觉经由操练慢慢转换成舒服的感觉,从而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域,这样,舒适的感觉会越来越强,自信就会逐步增加。

面对课堂、学生,教师需要拿出勇气,从自己的舒适区域走出来,勇于改变旧观念、旧模式,接受并且实践新理念、新方法,迎接课堂的挑战和自我的挑战。当你渐渐伸出自己的触角,去探究教育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可怕、那样的令人难以应付,你会发现教育中有很多乐趣与幸福。当你习惯尝试,并把尝试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时,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你将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与信心。

积极性归因训练

归因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归因积极,则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充满自信,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行为效能感;如果归因消极,无疑会产生消极情绪,产生自卑心理,降低动机水平,减轻行为效能感。

有些教师往往把课堂成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原因;有些教师则会归因于学生、教学条件或其他外部原因。这些倾向于寻找外部原因的教师在面对问题时更多表现出抱怨,情绪不稳定,而把问题归于内部(知识结构不合理、准备不足、积极性不够、独创性不够等)原因的教师情绪表现平稳,心态稳定。

研究证明,内部归因较好的教师会对课堂承担更多的责任,会为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弥补课堂中的过失做更大的努力,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节课;而倾向于外部归因的教师则容易怨天尤人、听之任之,在课堂上更消极、更容易焦虑。所以,教师在对待课堂成败问题上,应当有意识地引导自我进行积极的内部归因,调整自己的心态,舒缓不良情绪,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面对课堂焦虑。

上一篇:安徽师范大学在校女生对篮球运动兴趣的调查与... 下一篇:提高高校女生篮球兴趣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