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时间:2022-03-13 07:49:4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摘 要:通过对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就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实施的背景以及现状分析,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逐渐确立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教学有关的一些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的一系列的想法和持有的态度,而由此对内在品质产生的影响,这即是所谓的情感教育。在现阶段,人们对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开始逐步地重视起来,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家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情感教育概述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如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等等。而这种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而且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其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文章的形式来体现的,而现阶段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和极大的思想教育性,这就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身年龄较小,心理因素受外部影响较大,这些特点需要加强对他们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所取得的成效要比前几阶段的学生取得的成效更为明显。综合以上所说,不管是从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特点,还是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上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应当受到人们重视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分析

1.情绪的调节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鲜明的情感特点,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对周遭的事物也大抵拥有较大的热情,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总是跃跃欲试。同时,他们对于情感的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认识问题不够深刻,情感非常容易外露,还往往比较冲动。对于这些,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和正确指导,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调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内心驱动力,建立起一个师生融洽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情绪,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2.感情的熏陶

情感教育是一种具有渗透性的教育,通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能够把教学内容里富有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情感当中,所以,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节操以及爱憎分明的处事态度有着很大的熏陶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还能够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挖掘,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巩固学生的向善情感。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不能够时时正确地分辨善恶是非,因此教师的情感取向往往成为学生情感的标准,常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产生影响。

3.审美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的教材丰富多彩,展现了作者的诸多思想感情,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审美对象。学生要具备情感,才能在课文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获得美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并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现美和感受美,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还能起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所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优化,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的具体方法

1.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情感相对比较肤浅,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并且容易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同时也容易被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打动。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适时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的情感教育营造一个适合的情感氛围,这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活跃的因子,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达到更佳的学习与情感培养效果。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作用,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学生情感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增加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自主感受和体验的能力,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应该得到人们的逐步重视,这不仅是语文这一学科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更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决定的。我们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力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道.解读语文“标准”[J].教育改革,2010.

[2]陈江平.基础教育改革全书[J].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3]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阳县工人子女小学)

上一篇:浅谈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下一篇:随笔:写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