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特殊化,写好记叙文

时间:2022-03-13 07:24:22

运用特殊化,写好记叙文

摘要:高中生记叙文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不愿写、不敢写、写不好记叙文;相对于记叙文,学生更愿意写格式化、易套写的议论文。再加之语文教师不重视记叙文写作的指导,记叙文写作陷入了困境。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加强对记叙文写作的指导,让学生觉得记叙文有趣、好写,并且能得到较高分数。特殊化手法,是写好记叙文的有效途径,运用得当,可以显著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记叙文;特殊化;方法

高考作文议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记叙文比例很低,学生为什么不敢写记叙文呢?因为议论文结构模式较少,容易按模式套写,不容易偏题;而记叙文比较复杂,人物、情节难以写好,且容易偏题。自然,写记叙文的学生就少了。的确,学生记叙文中存在人物形象苍白、故事情节俗套等毛病,所写的记叙文没有鲜明的特点,难以得高分。难道就没有途径提高记叙文水平吗?

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记叙文就是要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认为要写好记叙文,可以采用特殊化手法。所谓特殊化,是指对记叙文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进行特殊化处理,从而达到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情节巧妙新颖、环境逼真如实的效果。

一、人物的特殊化

文学创作要突出所描写对象的“个性”,写出特色,写出感情、写出灵魂,让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这一个”而非“那一个”。特殊的人物比普通的人物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人生经历更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启迪。一个残疾人奋斗成功的故事比一个正常人的成功故事更能激励人,一个历经磨炼的人比一个生活平顺的人阅历更丰富,一个行为怪异的人比一个行为正常的人更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心……司马迁、贝多芬、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史铁生,这些人物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就在于他们的特殊身份。

教育故事《一个差生的经历》写了一个差生韩峰因为奶奶去世前的叮嘱而发奋读书,取得了好成绩,但遭到了老师、同学、父亲的怀疑,最终又变成差生的教育悲剧。正是因为“差生”的身份,老师、同学、父亲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韩峰,才会让韩峰绝望,彻底变坏。可以说,一个想要变好的差生这样特殊的身份,让作品的主题沉重、深刻。

聂华苓的小说《人,又少了一个》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乞丐形象: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因为家庭的穷困而外出乞食,刚开始她是羞涩、有自尊的,后来变得毫无羞耻感、人格泯灭,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正是因为她由一个大学生变成了乞丐,这个故事更发人深省,让人深刻感受到人丧失了尊严无异于行尸走肉,恶劣的社会环境吞噬人的灵魂的主题。

特殊化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的特殊性,“一个人物只要有了这样‘特殊的东西’,他(她)就‘活’了,具有艺术的生命力”。特殊化的人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旨。

二、情节的特殊化

记叙文的情节要避免俗套、雷同,要力求新颖。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比如写母爱,很多学生一写就是下雨天母亲冒雨给自己送雨伞、生病了母亲送我去医院,人人都这样写,怎么能把你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区别开来呢?你和你的母亲总有区别于别人的故事,把这样的故事挖掘出来,才能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

叶倾城的《母亲的心》一文,描写了在母亲招待客人的家宴上外婆把饭装进口袋的怪异行为,这让客人们很惊讶,让母亲很丢脸,原来是得了老年痴呆的外婆只认得女儿,她要把饭带回去给女儿吃。这篇文章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外婆把饭装进口袋的这一特殊情节,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流浪汉苏比为了御寒一心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为此,他吃霸王餐、砸橱窗玻璃、调戏女人、偷人雨伞,但警察就是不抓他,当他经过教堂听到赞美诗内心受到触动想要好好做人时,警察跑来把他抓走了。苏比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滑稽可笑,但又让人心酸难过,这种“带泪的笑”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三、环境的特殊化

特殊的时间、地点、环境有助于情节的展开,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老舍《我的母亲》中写了“我”除夕回家看母亲的情境,非常感人。家中无人,母亲一个人过除夕,非常凄凉,但“我”还须返校,不能陪母亲。母亲由惊喜到失望,情感上的落差很大,最终她选择理解儿子。在别人家团聚的时刻,母亲却不得不独自忍受孤独,可以说除夕这一特殊的情境,让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明,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2007年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写了高考前两天“我”和父亲在烈日下收割麦子的情境,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乡下的家长们供儿女上学的不容易,体现了“我”对父辈们的理解,情境真实,很有感染力。烈日这一特殊的场景,让“我”的内心触动很大,让“我”真正理解了父辈们的坚韧与伟大。

那么,怎样产生特殊化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整合重组。鲁迅先生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创作出了众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例如,阿Q这一人物,可以说是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他质朴、狭隘、愚昧、保守、麻木、健忘、圆滑无赖、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等性格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2.对比衬托。我们可以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形成对比,用梦中情景反衬现实生活,拿过去、未来和现实形成反差,通过对比衬托,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卢画庐《高明的药方》采用这种方法塑造了一位独特的患者家属:

他一生医过病人上万,什么样的病人家属都见过,很糊涂的家属需要提醒,很慌乱的需要安慰,很蛮横的需要解释……独独一位,不仅不糊涂不慌乱不蛮横,还曾授意他开过药方。

告诉他怎样开药方的,是病人的女儿。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境营造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仙世界,用梦境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污浊、丑陋,表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的高洁。

3.夸张变形。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产生幽默、滑稽、荒诞的效果,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达到常规手法无法实现的艺术效果。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写小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身上,小文官唯恐将军会怪罪自己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最终因为恐惧被吓死了。一个喷嚏竟然吓死了一个人,这样的故事可谓夸张。小说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及心理变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卡夫卡的《变形记》故事情节更加荒诞,把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直接把人异化为物。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家庭的支柱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的自私、冷漠和残酷,让人深刻感受的人性扭曲、异化的可怕。荒诞的情节,放大了人性的缺陷、可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记叙文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学生对记叙文的畏惧、忽视,和语文教师缺乏指导是有关系的。语文教师只要能积极有效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是愿意写、并能写好记叙文的。

参考文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新校区高中部)

上一篇:运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导和中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