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形式与功能

时间:2022-03-13 07:13:56

一、所谓形式服从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服从功能)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在1907年总结设计原则时所说的一句名言。这句言简意赅的短语在当时的年代具有民主色彩。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外部造型。这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什么东西,以及如何和别的东西区别开来。”自然界就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需要决定了外表。形式根本上是功能的外在表现。作为形象的产生,并不会因为功能的唯一而产生唯一结果,形式的结果与设计当时的限制条件、材料与制作工艺、科技水平、设计师的能力都有关系,这些因素综合决定了形式的产生。所以形式服从功能是从本质上解释设计,而不是对设计原则进行的唯一定义。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严谨与理性的方面成为了形式服从功能的代名词。这是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提出关于建筑设计的主张,精细的结构制作与外表有序的平面,也在向人们证明着这种主张。一个观点或主张的产生,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讨论少即是多,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这里的“少”并不是没有和消失,是完美制作后的洗练。“多”代表的不是繁复,而是恰当的完美。这里在肯定现代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同时,并没有去否定复杂的传统,历史发展有其自己的深沉原因。那时的“多”是为了实现那时候的完美,因而这句简短的话语跨越了时间和年代,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的设计。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艺术从结构中诞生,但不受制于结构,因结构而产生的表现美,逆向要求对结构的细节严谨。与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有所区别, 密斯・凡德罗认为建筑当中的功能会因为使用者的更迭而产生变化,但建筑的技术和年限要求建筑的形式不变,这种矛盾问题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了良好解决: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正是这种流通空间让建筑的内部长时间适用,并为其简练的外观做着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他们都证明着功能和形式是对等和相互作用的,从未有理由可以将两者割裂和区分主次。亦如“器以象制”和“象以载器”的辩证关系,形式由功能决定,功能要依附形式来实现。“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则是脱离历史背景的一种断章取义,是对形式追随功能的错误解读。

传统艺术结束于印象派(Impressionism),现代艺术结束于极简主义(Minimalism),这是对过往艺术史的评价。关于形式,极简主义是我们不能不提及的。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PeterWalker)被认为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他的极简主义风格园林也是以丰富的历史与传统知识、顺应时代的需求和精湛的施工工艺作为支撑。对时代的呼应是极简主义存在的强有力理由,这种极简是形式上的,并成为了设计的首要目的。而所谓“简约主义”则将“少即是多”提升到圣经的高度,被认为是代表着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我们正确理解是要建立在此时的语境和语义的变化,简约已经成为一种形式的符号出现在设计之中,而“少即是多成”为解释这种形式存在的理由,恰恰相反,在当代科技的发达、物质的极大丰富的背景下,简约已经成为了 “形式”。

当下我们在设计中思考的,是具有体验社会和全球化信息社会的背景,设计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实现物化的功能局限,也不会局限在形式上的“少”或“多”,而是更多的考量“少”和“多”的根本,是否是形式与功能的根本。比如景观设计中的“少”,更多探求的是在生态意义和能源意义上的“少”,形式为了一种观念上的功能而设计。节能与环保、生态与持续、对自然的尊重成为这个时代对设计提出的当代要求,遵循这个要求的设计思考与形式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功能来源于形式?

而关于先有形式而后具备功能,这是一个与形式追随功能相反的一个命题,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了这句话并非原来理解的那么简单。这里的形式已经不能够单纯指向“装饰”和“无用”的理解,而是物体向外界传递出来的信息。形式在生活中充满了各个方面,甚至和功能的分界变得模糊,形式也可以是功能的一部分。对于设计而言,有一个关于传递的问题,设计师在方案阶段假想一个功能,并以此为目的进行设计,设计结果通过实施过程传递给了使用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形式”的传递并不是100%按照设计师的理解进行,功能的实现也并非一定与最初设想一致。也就是说想要传递什么和能够传递什么,这时候不是由设计师和设计构想能够完全决定的。

还记得多少年前关于电脑光驱与杯架的笑话吧,传递虽然出现严重的偏颇,不过也许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我们把设计意图的传递比拟为讯息经过处理与提炼后的“编码与解码”过程;即分解为设计需要传递什么,如何传递,传递后的接受者是如何理解和得到提示的。这种意在物先的设计过程是正常的传播过程。但反过来其实现实中物件的功能和意义往往是在使用过程中后来被赋予的。这种改变原有含义,取决于已存在造型而发展出新功能的现象,亦是一种集合创意、创造的设计行为。

胸有成竹、笔在意先形容的都是构思成熟后再下笔,这与设计中规划、实施是统一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式,设计同样需要激情,而构思也不能够在一瞬间完善。最开始也许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意向,而许多设计结果中反映出的深刻与细节,是在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性引发出的创新和深层挖掘,这需要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几次往复才能达到,并且最开始的立意完全可能因为随机性的参与而变得“偏离”甚至完全。这是设计过程反映出的真实性,这种过程在传统艺术中被概括为意随笔生。“泼墨”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画技法。据《唐朝名画录》记载: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其中的“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正是形为先、意在后的巧妙运用。

上一篇:标志设计中的图形语言 下一篇:原始装饰艺术中的重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