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红色舞蹈家吴晓邦在我国新舞蹈艺术史的地位

时间:2022-03-13 03:57:04

略论红色舞蹈家吴晓邦在我国新舞蹈艺术史的地位

摘要:著名红色舞蹈家吴晓邦的舞蹈艺术,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处处体现舞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食粮。即便在今天仍然对广大舞蹈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舞蹈工作者仍然要重新审视主旋律舞蹈艺术的定位。在我国社会的现阶段,舞蹈艺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依然意义深远。

关键词:红色舞蹈;服务对象;意义深远

我国的新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时间并不很长。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新兴的舞蹈艺术,它不仅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别于过去流传在民间的那种风俗性、群众自娱的舞蹈,而且也有别于依附在戏曲中的那种舞蹈形式。著名的红色舞蹈艺术家吴晓邦为倡导中国这种新舞蹈事业,坚持舞蹈反映现实生活的观点与艺术实践,付出了他整整半个世纪的心血。

一、立志献身新舞蹈艺术

这种新舞蹈的兴起,绝非个人的偶然异想天开,而是与他青年时代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哺育,以及与他所处的那个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奋起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紧密相关的。

1929年,在他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当看到早稻田大学生演出的舞蹈作品《群鬼》之后,这个表现当时日本社会生活矛盾的舞蹈,强烈地吸引着他,对他的艺术观点的开始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他把这个舞蹈作品,看成是他立志献身舞蹈事业的启明星。那时候,留学日本的两、三万个中国学生当中,象他这样专心致志地学习舞蹈的并不多见。他曾前后三次去日本学习,也是他勤学苦练、奋发自励的时期。他的这种怀抱大志的精神与毅力,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可见,当他立志献身舞蹈事业的时候,他就怀着与时代前进同步的理想来摸索、拓荒、播种,开创了中国的新舞蹈事业。

在任何艺术领域中,大凡有卓见的革新者和他的作品一旦出现之后,自然免不了一方面受到人们的热情关注、支持,另一方面却又会受到一些人的不理解、以至种种非难。这种现象,无论在中外古今艺术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好像这是任何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它将有助于使这种新兴事业,从不断摸索中达到成熟,最终它将为越来越多的广大观众所接受、所影响、所推崇。吴晓邦和他开创的中国新舞蹈事业,也印证了这样一种历史的必然规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他将中国新舞蹈艺术,直截了当地解释为“人体动的抗战艺术――以视觉上动的艺术来表现抗战生活中的波程。”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在新四军根据地、上海以及大后方西南各地作了上百次的表演,如舞剧《罂粟花》、《虎爷》、《宝塔牌坊》、《春的消息》,舞蹈《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传递情报者》、《丑表功》、《饥火》、《思凡》、《网中人》、《流亡三部曲――离家、流亡、上战场》等等,就是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形象地阐明所坚持的舞蹈反映生活的观点。

有一件事可以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即1941年6月,一份由领导重庆进步戏剧运动的著名剧作家阳翰笙主持的“戴爱莲、吴晓邦、盛婕――新舞踊表演会”节目单,上面有吴晓邦亲笔写给当时为这次演出担任钢琴伴奏的王云阶的一句话:“云阶兄:今晚节目决照此进行。《丑表功》在第十项演出,请注意。”大家知道,当副总裁叛离重庆投降日本侵略者做了汉奸后,此时当局也正在作投降日本的阴谋策划。作为中国新舞蹈运动的开拓者吴晓邦很重视表演这个舞蹈作品,想借此嘲弄、鞭笞一个媚敌献丑的大汉奸形象,特别提醒钢琴伴奏者注意合作表演好这个节目。可以想象当时表演这个作品,舞蹈家要冒着怎样的危险。那天晚上,在他们三人联合演出的十一个节目中,都是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民英勇保卫祖国、坚持抗战的不屈意志,而这个《丑表功》舞蹈,更是给了大后方观众很大振奋,同时也赢得了观众对中国新舞蹈的热烈欢迎。当时,我党在大后方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上,著文对这次新舞蹈表演作了很高的评价:“与旧的失去了灵魂但有形式的躯壳的旧舞蹈相反的新舞蹈,在世界上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在中国更是一个新的运动。在上海时,除了吴晓邦比较早就苦心研究这一艺术之外,还很少听说有继起研究的人。而由于今日的时代为新的潮流所激荡,许多艺术都从旧的废墟上开始发芽成长,而开出新的花朵来。这新的舞蹈就是从旧的废墟上新生起来的艺术的一种,它将脱离了过去滥觞在宫廷中的‘巴来特’,而以‘现实为题材’,以斗争向上的时代为背景的一种新兴的艺术。”并且认为这种“新舞蹈”是不去抄袭西洋古典派、现代派舞蹈,而只在创造具有中国国民生活的舞蹈,盛赞吴晓邦“苦斗多年”的新舞蹈艺术,“是有异常卓越的成绩,它美丽的线条和画面,和他创造的风格适合于中国人的气魄。”

二、深入群众,反应生活现实

吴晓邦和他倡导的这种新舞蹈,也就是中国现代舞蹈,当时的观众又将它称作“民族新舞蹈”。他力图反映现实生活的这种新舞蹈,应该说是那个伟大的时候赋予了它的艺术生命,在八年抗日时期中,才获得较大的发展;并且,它又是在党和进步文艺界的热心支持下,才发挥了一种强大的战斗力量;他的新舞蹈理论和作品,才有更多的机会在广阔的天地间得到传播。在这段时间,他不顾劳碌奔波,忍饥受寒,在他漂泊的足迹所到之地,无一处不在撒播着他的新舞蹈种籽,为他的新舞蹈艺术主张呼号呐喊,在异常艰苦的日子里,他是始终坚守岗位,不曾离开一步。他写过一篇散文《旅途小品》直抒胸臆地向读者倾吐了他对生活的情怀,文章以诗的语言,记叙了从1943年至1945年间,在漂泊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我们青年舞蹈家们现在读到它,我想定会帮助认识他和他的一部分新舞蹈作品。散文分了三则:一、怀念;二、漂泊;三、归途。在最后一则中,他写到:

“在八百里迢远的道路上,那被奴役的人们没有冤言半句,忍受那无情的生活,在等待时机的成熟。

我被挤在他们堆里,完成了十八天的步行日子,从此使我不再感到生的疲乏,新的意志回复了我的青春。

自从逃出了两度小圈子的生活,今番才感到进了人的圈子里去,我的热泪如雨滴般倾泻下来,我默默地感谢他们,从此我将更爱中华。”

事业开创的艰辛,演出条件的困难,物质生活的贫困,都未曾压垮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新舞蹈事业的赤诚。他从不顾世俗毁誉,也不计较成功失败的艰苦奋斗精神,常常使我想到他的舞蹈作品《网中人》。

1944年夏天,他第一次将他的新舞蹈作品带来成都表演。一位著名的老教育家吴先忧著文谈到他在久病初愈后前往观看了《网中人》,认为这个舞蹈“完全是内心的力的表现,表现出人生真义。谁不是一生都在重重网罗挣扎搏斗?用力搏斗,这就是人生。”并称赞舞蹈家“对内心的表情,真可说是淋漓尽致,简直入了化境”。这个舞蹈使老教育家得到“舞蹈是教育”的印象。《网中人》凝聚着舞蹈家关心人们命运的深沉感情,启迪人们奋斗自励,去挣破生活中的各种网罗,不然就只有在网中死去。那天,剧场里静寂无声,好像观众都在沉默中思索。

三、向生活学习,反应时代精神

吴晓邦和他的新舞蹈,总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从各个方面表达同时代人们的真情实感。在他的作品中,既创造了《游击队员之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忠于祖国的战士形象;又塑造了《丑表功》中的那个献媚求荣的汉奸丑角形象;同时,他也没有忽略像在《饥火》中所塑造的那个在旧社会被饥饿燃烧着的死去控诉者的形象;在《网中人》中所塑造的那个困兽犹斗者的形象等等。

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那些年代里,在大后方的政治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是他采用了表现手法比较含蓄,给人回味,启发人们思索的作品,并为观众所接受,所喜爱,震撼人们的心灵。在艺术见解上,他对自己倡导的中国新舞蹈,曾经著文明确地表示,不赞同走西洋古典派、现代派舞蹈的路子,也不做民间艺术的奴隶,不受一切旧有形式的束缚,而是要从咀嚼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将它们消化(而不是混合)到反映现实的民族生活中来。所以,他要求新舞蹈作品“必须争取新的客观条件上美和生活上的谐和。这一谐和必须和我们现实生活一致,必然地为民族解放发挥出它更大的效果。”他所坚持“舞蹈反映生活”的观点,是与所处时代要求一致的。1945年春天,当他再度到成都表演时,著名剧作家陈白尘也著文热情赞扬了他对中国新舞蹈事业的主张:

“他不离开现实,也不能无视现实,而且不能不使他的艺术与现实相接触,相联系,并且从而表现它,指导它,是一位人民自己的艺术家。”

他为中国新舞蹈创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舞蹈形象,距今四十年之久,它们还活在当年观众的记忆之中。历史表明,他的新舞蹈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艺术生命还活跃在它们的舞蹈形象之中。

1945年3月,他在成都曾经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和文化人协济委员会所主办的,为贫病作家、艺术家募捐,作过一次义务表演。当时,一大批在川的文化界知名人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本人也刚从大西北步行流亡来到成都,腰无一文,但是他不曾将自己的艺术拿去为衣谋食,而首先为生活在苦难中的同志、朋友们作一次义演,表现出一位革命舞蹈家的崇高精神。那时候,大半个中国土地上的人民,都在的那个不抵抗主义之下,造成了大批大批人民流亡失所的灾难。吴晓邦为此编了一个舞蹈《流亡三部曲:一、离家;二、流亡;三、上战场》。1941年,副主席和邓颖超同志在重庆观看了这次演出。事隔多年以后,当盛婕见到邓大姐时,她对盛婕说:“在重庆看了你表演的《流亡三部曲》,我掉了眼泪。”吴晓邦就是通过坚持“舞蹈反映生活”的新舞蹈作品,给大后方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果从1932年他在上海开办“晓邦舞蹈学校”算起,到1982年已是他为开创中国新舞蹈事业,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在党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更加焕发了他的艺术青春,以近八十岁高龄,不知劳累地在祖国各地奔走讲学,满腔热情地向各地中、青年舞蹈家传授他的新舞蹈理论和创作的经验与方法,已经引起他们对中国新舞蹈的浓厚兴趣。

尤其是他对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一些新鲜看法,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繁荣中国特色的新舞蹈艺术事业。这里,借吴晓邦倡导的中国新舞蹈运动的早期历史,就作者所了解和认识的一点史实,作了如上的简单回顾,希望能有助于今天的中、青年舞蹈家对吴晓邦对新中国舞蹈艺术的贡献和他的新舞蹈艺术加深认识。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音乐出版 社,1997.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袁合.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中国农民异地创业现状和对策 下一篇: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