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

时间:2022-03-12 11:13:45

试析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

论文关键词:职业价值观 青年 问卷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开放式调查、文从综述、专家咨询等方式提出了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构想,以此为基础自编青年职业价值观初始问卷,并用于大学生、中学生及在职青年调查,时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维度有六个,基本符合最初的理论构想,该研究所形成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人们的价值取向、患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价值评价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时期,个体职业价值观正迅速形成,如果不了解引导,其价值取向就有可能出现偏误,影响他们与社会职业的良性互动。在社会转型时期,全面认识青年职业价值取向的新情况,引导其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应是社会工作者必须重视起来的问题。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这方面研究,近几年数量明显增长,但大多数研究仍缺乏系统性,较为单薄。研究者们往往是引人国外研究工具,或者太拘泥于国外的某种工具和理论,或量表对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涵盖面不够,一开始原始问卷的编制就过于狭隘,涉及面太窄。如宁维卫(1991)修订了Super的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后来郑伦仁(1999)李锐(1999),余华等(2000)等很多研究者都以该问卷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研究,所以脱离不TSuper的框架。余嘉元(1999)的研究是以Elizur(1999 )的职业价值三分结构为基础。凌文轮(1999)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作了一个较系统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因素为: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此后王浩(2005)将该问卷用于军校大学生,也证实了这个结构,但该问卷题目主要来源于文献中职业价值观条目,问卷涵盖量不足,比如无社会关系因素。这在注重关系、人情的我国,是很不可思议的。其他相关研究也主要是这些间题。

本土化追求必须在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重视起来。寸草(1988)的研究强调了贡献型职业价值取向,赵喜顺(1984)突出了社会利益型的价值取向,廖泉文(2000)的研究中把家庭中心型和志愿型两种价值取向分离出来。这都是与国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反映了中国人在职业价值取向上的特色。

最近金盛华、李雪(2005 )通过访谈法、开放式问卷调查建立起的四因子目的性和六因子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模型,是我国本土研究中很好的一个探索,当然其获得的职业价值观维度局限于大学生群体,而且能否成为一段时期内分析大学生职业取向的框架还需进一步的考察。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理论思考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起我国青年群体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体系,进而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量表,以期为本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照和较为有效的研究工具。

一、方法和程序

(一)职业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的观念系统。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认为什么事物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看法。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从微观的角度看,价值观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的角度看,价值观是特定社会的文化体系的核心。

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社会地位和事业成功的象征。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更是青年的一个重要抉择。由于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人的职业选择心理与行为必然要受到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和个体的价值观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集中在个体身上形成的价值观亚系统就是职业价值观。

因此,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职业需要,并通过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愿望、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建构及初始问卷的编制

根据职业价值观的概念,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调查(西南大学的8名大学生)、专家咨询(采用信件及面谈咨询方式)与个别学生访谈,初步确定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构想,包括自我发展、安全取向、声望及尊重、贡献及集体主义、家庭家族取向、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七个度。每个维度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开放式问卷的原始回答,以及有关专家的修改意见,编制至12个题目,共89个题目,其中三对测谎题,采用Liken五点记分法。

(三)正式问卷的形成

1.被试

探索性因素分析部分的被试为从重庆地区五所高校(西南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工学院)抽取的535名大学生,重庆嘉陵集团抽取的年龄35岁以下186名工作人员和重庆、山东两所中学的27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有758份问卷参与统计处理(男:335;女:423 )。验证性因素分析阶段的被试为西南大学的 240名大学生和重庆杨家坪中学的70名高中生,最终有288份有效问卷参与处理(男:112;女:176)。

2.研究程序

首先参照初始问卷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因素分析结果筛选项目;然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最后通过因素分析验证问卷结构,并对该问卷的指标进行检验。

3.统计处理

用SPSSII.O和AMOS4一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正式问卷的形成及其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75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KM值为0.955,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系数为14 551: 75,显著性水平为0. 000 ,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有共享因素的可能,适宜因素分析。我们逐步根据以下标准筛选项目:(1 )标准差。标准差太低说明该项目对个体的反应差异鉴别力较低,故剔除小于0. 9的项目。(2)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度,剔除小于0. 20的项目。(3)因素负荷。将未经旋转求得的因素负荷值中低于0. 40的题项删除。(4)共同度小于0. 2的题项。(5)题项的多级化倾向。

我们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求得初始负荷矩阵,然后用平均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负荷矩阵。再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的数目: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符合Cattlell所倡导的特征图的陡阶检验;各因子的题目数不低于30最后考虑到因素命名、因素涵盖的意义确定了6个因素,形成正式问卷,包含44个项目。(见表1)

(二)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问卷总体和五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 694一0. 926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 679 - 0. 901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问卷的效度

1.内容效度

确定效度的最常用方法是请有关专家对问卷题项与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做出判断。本研究的各个题项编拟是基于文献综述、知名相关问卷、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多次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并多次请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试做、讨论细节,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职业价值观各方面,并使之易懂适用,具有代表性。这些都保证了本问卷良好的内容效度。

2.构想效度

构想效度可以从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面进行探讨。

(1)探索性因素分析

我们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1,共获得6个维度,44个题项。F1主要涉及助人、公益、人类和民族利益,命名为“贡献集体主义”。F2主要涉及工作稳定、收人福利、保险安全及和睦,命名为“工作保障”。F3主要涉及挑战性、创造性、能力拓展及职业前景,命名为“自我发展”。F4主要涉及照顾家人、子女发展及家庭责任,命名为“家庭取向”。F5主要涉及物质、心理上的优越及地位升迁,命名为“尊重声誉”。F6主要涉及发展亲朋关系、领导关系、向往人际交往,命名为“社会关系”。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的结构与初期的构想基本吻合。

(2)因素间的相关矩阵

从相关矩阵(表3)可以看出,除个别外,因素间相关相对较低、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较高,表明问卷的结构基本符合要求。

(3)验证性因素分析

用正式问卷对青年学生进行调查,收集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拟合指标见表4,问卷结构的路径分析图见图1.

从研究结果来看,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路径分析图中的路径系数也比较高,说明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最终结构是良好的。

三、讨论

从理论建构的角度看,本文研究构建的职业价值观维度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事件证据,其理由是:首先,本文研究理论构建和问卷的编制过程比较严格。通过开放式调查、文献查阅、专家咨询与个别访谈形成初步的维度与题项,形成初始问卷。经初步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专家咨询,结合理论和逻辑上的考察,然后才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其次,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了理论构想的合理性。经过专家鉴定,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正式问卷的Cronbach及分半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及相关矩阵的考察都反映了问卷符合基本的要求,可以作为考察青年职业价值取向的工具。

从本土化工作来看,对于测量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国内很多学者倡导进行本土化研究。虽然国外研究者编制了众多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但把这些量表直接引进国内,会存在着很多题项的文化适应问题。而且黄希庭在谈到本土化方面说过,“西方心理学的概念、理论不适宜于用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问题,因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所探讨的问题与西方心理学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所以任何测量工具的编制必须切合本土实际才有价值。本文从一开始,便着力于本土化的工作,比如广泛进行开放式调查,加强个别访谈工作,在维度构建过程中积极咨询专家,在项目的编写中强调广泛涵盖并应用开放式调查访谈的内容等,有力保证了本研究的本土化特色。

本文最终获得的职业价值观结构与最初的理论构想基本吻合,只是原构想的“物质生活”没有成为预期的独立维度,而是一部分与“安全取向”合为“工作保障”维度,另一部分合并到“尊重声誉”中。这说明,在我国青年的价值认识中,一方面他们追求的物质条件、收人优厚很大程度上与其生活安全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工作的物质条件还是一个人价值声誉的重要依托。这些状况可能是我国青年面临大量生存和竞争压力的反映。另外,原构想中“家庭家族取向”的家人需要及家庭责任内容形成一个独立的“家庭取向”维度,而其他部分则与原构想的“人际关系”合为“社会关系”维度;这除了反映青年家庭责任意识较强外,还体现了在青年的生活中“关系”无处不在的特征。无论是工作环境内部,还是家庭、亲人群体方面,关系的构建与应用始终是青年工作评定中决定性的考虑因素之一。

因此,从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理论构想中的一些维度含义较为宽泛,通过因素分析实现了构想结构的重新组合。所以理论构想与最终因素分析的结构虽然不同,但在含义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只不过理论结构更准确,更能反映青年的实际。

本文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问卷有三个维度间相关偏高,有的竟达到0.7,这显然不能令人愉意。根据研究过程分析,可能原因有二:首先,所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在题项上尚存在某些表达不准确或有多向理解的情况,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检查修订;其次,样本问题,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各青年群体在职业价值观结构上很可能是不同质的,若事实如此,把他们合在一起分析必然会带来混乱。当然,也可能有被试量太小,且分布不均的原因。以后还需在进一步研究中扩大样本,科学抽样,并考虑具体分析各类青年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结构方面的差异。

另外,由于青年期的跨度较大,从量表的实际测试情况来看,对于年龄较小一端的被试,问卷的适用性就稍差了些,因为有些项目是其生活中较少涉及到的。诸如此类问题相信会随着问卷的使用及进一步的研究而不断完善。

上一篇:增光片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测定 下一篇:自由基与衰老及延缓衰老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