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

时间:2022-10-07 05:01:22

试析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从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模式、机制、内容等方面看,职业教育有“生存型”和“发展型”之分,前者的所有方面都是为了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生存是第一要务;后者的诸多方面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是着眼长远。我们要“发展型”职业教育,不要“生存型”职业教育。

论文关键词:生存型职业教育;发展型职业教育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关键时期),也就是说是一个“坎”。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应该怎样评价过去三十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成果、功效,这对于未来三十年的职业教育发展非常重要。后边的职业教育和前边的职业教育是什么关系?是因循旧制,还是厘定新规,是延续旧途,还是另辟新径,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因为是回顾过往,所以需要有一个定性的东西来概括三十年的职业教育发展,所谓“盖棺定论”。质是之故,我提出了“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的概念。我的基本论断是:前三十年职业教育是一种“生存型”职业教育,后边的职业教育可能要(或者说应该)走向“发展型”职业教育。

一、三十年职业教育的流变

在论述之前,我还是要大致界定一下我这里说的职业教育是什么,否则容易引起误会。我认为有两种职业教育,一种是实在的职业教育,另一种是理想的职业教育。实在的职业教育是已经存在的职业教育,我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制度化的职业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制度化的职业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因为作为广义职业教育一部分的培训以及技术教育是另外的一种职业教育形态,其在时间、内容、要求、目的等方面不同于职业学校教育,所以不在本文的论域之内。理想的职业教育是指根据某种理想标准想象出来的职业教育,现实当中很难找到,外国的职业教育对于中国来说也算一种“理想类型”。定义了本文所论述的职业教育之后,我就先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职业教育(客观存在)变化历程说起。

1.政策文本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位[1]。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先行,政策文本的格式、内容基本上代表决策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价值判断、功能期望等。结束后,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工作。1978年4月,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

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等教育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种门类的中等职业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多方面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大量中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各地方都按照国家的这些规定,通过对普通高中进行改造,建设职业高中,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增多,学生毕业后主要由国家统一进行分配,学生不需要考虑就业去向问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繁荣一时。

1986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即第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决议认为,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是:一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和结构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形成所有经济部门尤其是工业企业都能依靠职业教育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格局;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很多农村地区是“清一色的普通高中”;三是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发展缓慢,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四是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相当多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实习条件。……等等。会议确定了“七五”期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比如在1990年左右全国大多数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达到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大致相当等。

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决定》回顾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1986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内容、论述方式相似。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9月1日实施。此法共分五章40条。第一章总则里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此法还规定了办学主体、保障条件等内容,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9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2002年8月24日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也提出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之配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人事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

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统筹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在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中仍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措施还不够有力。”《意见》进而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九条建议。

2005年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因此要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年10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加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理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狠抓落实、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

三十年来,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格式文本以及里面的内容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问题还是那些问题,措施依然是那些措施,建议依然是那些建议。

2.职业学校数量、学生数量等。从1980年到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 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同期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的学校数从9688所增加到22229所,学生数从226万人猛增到1355.9万人。这几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从81%下降到38.53%,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从19%上升到61.47%。

从1998年到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从526万人(在校生达到1467万人)锐减到395.22万人,跌到了低谷,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也下降到45.44%; 而同期普通高中招生数从359.55万人猛增至555.98万人,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的数比例上升到54.56%。

从2002年到2004年,为了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颓势,中央多次连续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规范职业教育发展,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推进实训基地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69.73万人增加到566.2万人。

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扩招,连续两年每年扩招100万人,2006年招生数量达到750万人,在校生数达到1800万人。

2007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31255所,比上年减少430所;招生1650.18万人,比上年增加31.15万人;在校学生4527.49万人,比上年增加185.6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6%,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普通高中15681所,比上年减少472所;招生840.16万人,比上年减少31.05万人,下降3.56%;在校生2522.40万人,比上年增加7.90万人,增长0.31%;毕业生788.31万人,比上年增加61.24万人,增长8.42%。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4832所,比上年增加139所;招生810.02万人,比上年增加62.2万人;在校生1987.01万人,比上年增加177.12万人。

截止2007年底,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

据相关报道,1978—2007年,全国职业学校共计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1亿多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成千上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城乡劳动者。

3.经费投入、师资。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构成中,高等教育占26.26%,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占6.71%,技工学校占0.57%,普通中学占28.60%,职业中学占3.08%,小学占28.42%,特殊教育学校占0.30%,幼儿园占1.44%,其他占4.06%。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只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0.36%,远远低于国家财政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也远远低于国家财政对普通中学的投入比例。

反映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比重在不断下降。据统计,“九五”期间,国家财政给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从11.53%下降到了8.42%,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也从52.92%下降到43.12%,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在下降。“十五”期间,这种情况变化也不大,这种局面直到2007才得到真正的扭转。[3]

以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为例,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2240.96元,比上年的1959.24元增长14.38%。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2163.69元,比上年的1980.54元增长9.25%。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49.15元,比上年的363.54元增长23.55%。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07.28元,比上年的336.66元增长20.98%。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已经有80多万人,高职的专任教师大概是30多万人。以中职为例,师资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量不足。2007年生师比是24:1,就是一个老师要带24个学生。第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占的比例还不够大。根据2006年的统计,专任教师当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占的比例是53%,文化课教师占47%。第三,在制度方面还不完善。比如教师评价制度,职业中学没有单独的教师职务系列,它是参照普通中学的职务系列评职称的,分为中学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

二、对三十年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判断:“生存型”职业教育

通过对三十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的梳理以及职业教育基本情况的介绍,我们认为三十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典型的“生存型职业教育”特征。所谓生存型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理念、发展策略、办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仅仅是为了求得生存,只是为了满足职业教育本身的存在,具体表述如下:

1.职业教育的定位:生存型职业教育主张是一种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发展观。从改革开放早期提出开办中等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多方面需要,一直到最近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以及相关具体措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实用主义”发展观愈来愈得到决策部门和学者认同,甚至到了一个极端的地步。可以用“短、平、快”三字代表,“短”就是学习时间要缩短(包括在校学习时间以及在校内文化课的学习时间都要压缩),“平”就是学习内容要简单(文化课要求降低,专业课也仅是根据工作岗位的简单要求来安排),“快”就是要尽快把学生送出去。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发展观强调的是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就业的工具,职业教育的价值通过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就业率得到肯定或否定。这些工具性的功能又依照不同领域分为职业教育对经济领域的功能(gdp的增长)、政治领域的功能(执政合法性)、社会领域的功能(社会稳定)等。

2.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发点:生存型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将满足国家规划和社会发展要求放在首位,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所要求的规格的人员,特别是在生产一线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员,来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各种需要,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仅止于更高效地(所谓留得住、用得上)为经济社会服务。国家在这样的基础上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3.职业教育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发展模式: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成立为标志)开始,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近一个半世纪了,期间经历了洋务运动、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时而学欧美,时而学日本,时而学苏联,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更是频频转换学习对象,“乱花渐欲迷人眼”,处在焦虑的寻找之中,一心想找到一种“拿来可用、用即见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这是典型的生存焦虑症,哪里有现成的模式可用呢?

4.职业教育没有形成自主发展的机制:在生存型职业教育发展观下,国家是社会意志的体现者,政府是国家的人,社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通过政府的规划、政策(几乎每年都有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出台)体现出来的,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即使客观上需要职业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但政府主观上也不愿意。政府什么事都要管,职业学校是在政府领导下开展活动的,是政府的附庸,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很少有选择权。[4]整个职业教育没有自主发展的机制,从职业教育体系来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以致在社会分工中通过交换合作立足;从微观的角度,职业院校也没有形成自主发展的机制,现在的所有行为(比如“无缝对接”、“订单培养”、规模扩张等等)都是为了求得暂时的生存,并不是通过提供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成果求得长远的发展。

职业教育没有形成自主发展机制还表现在职业教育的体系没有健全、和其他教育类型的关系没有理顺、相关制度没有建立。

5.职业教育过程、方式和内容:生存型职业教育发展观采用“知识本位”或“技能本位”的课程观(不管是知识本位还是技能本位,都仅仅停留在狭窄的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集体化的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实训教学为辅。国家对教育过程有统一、标准、程序化的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实施依据,不考虑或者较少考虑受教育者或教育消费者的差异,导致“重物轻人”、“以物役人”的现象,忽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教育内容紧扣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够用(不多余)”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忽视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与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对学生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不够,导致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6.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程度很低:职业教育的认同是个体对于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及其它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及期望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教育认同一般是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对该类教育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情况下形成的,或者是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形成的。职业教育认同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是指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的理解;另一个是职业教育的内部认同,是指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的人员(教师、学生、校长等)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也就是职业教育给自身带来的物质和心理的满足程度。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认同是很重要的。对于个体来说,良好的职业教育认同会带来高度的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说自尊、荣耀、充实、希望等等美好的情感;对于社会来说,成员良好的职业教育认同是保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生存型职业教育有比较低的社会认同程度。这一点从历年政策中有所体现,从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经费的投入数量可以看出来。

三、未来三十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型”职业教育

与“生存型”职业教育相对的是“发展型”职业教育,“发展型”职业教育的特点如下:

1.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型”职业教育价值观与“生存型”职业教育价值观是相对的,它从根本上肯定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和福利的直接关系,认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超越简单的工具性作用。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够通过传播现代工业文明进而促进国家现代化;从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促进人的整体素质提升的教育。

2.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发展型”职业教育发展观将满足个人的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应该考虑学习者的需要、特点和学习条件。“发展型”职业教育发展观并不排斥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但是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必须建立在尊重个性发展和选择自由的基础之上。

3.职业教育有比较稳定的发展模式:“发展型”职业教育有比较稳定的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是在充分吸收好的经验、理念和作法,结合自己国家的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而形成的。比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在德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

4.职业教育有自主发展的机制:经过多年的积累,职业教育形成了自我发展机制。国家通过职业教育法规、财政政策等方式给予个体选择的自由,对各种职业教育提供机构进行引导,并保证职业教育提供者的多元化和竞争。对职业教育自身来说,不管是职业教育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和领域(普教和高教),还是职业学校相对于企业和别的机构,都是通过高质量的、不可替代的成果获得发展机会。职业教育的体系比较健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和其他领域也有很好的通道,有属于自己的评价制度。

5.职业教育过程、方式和内容:“发展型”职业教育秉持“人本主义”职业教育发展观,重视学习者的个人学习体验,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能够根据个体的差异实施多样化教育。“发展型”职业教育在关注学生技能学习的同时,还关注动机、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毅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现代工业文明等特质的培养。

6.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程度比较高:“发展型”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比较高,职业教育从业人员(包括学生)有较高的职业教育认同,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也有良好的认同。

四、实现“发展型”职业教育的策略

我也知道要想实现上述“发展型”职业教育,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但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难则难矣,非不可能。

1.要站在国家现代化的高度定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产生和演进的,它的作用只有放在现代化过程中认识才行。我们国家正在争取实现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标准: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尊重知识;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选择离开传统所尊重的职业,敢于提出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熟悉生产过程。[5]现代化的标志中,重要的一点是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给人一些简单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现代工业文明。

要把职业教育和城市化结合起来。按照发达国家的情况,通常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低于5%,其中英国只有2%,日本比重稍高,但也不到6%,而我国仍然高达30%左右。耕地面积与我国几乎相等的美国,其农业劳动力只有600万人左右。根据一些国家农业劳动力与耕地的最高配比来看,我国农业也只需要1亿左右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近年的实践已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方案值得商榷,向城市转移才是更可能、更现实的选择。基于此,职业教育的着眼点就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应有利于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培养新型市民。职业教育开发就要和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技能素养等几个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非农转移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身份转变和空间永久转移创造能力素质条件。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于只培养一些城市的过客。

2.建立需求导向型的职业教育机制。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供给(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这个“供给”的主体是政府,这种职业教育既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要建立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需求既包括个人的需求,也包括社会、企业需求,这些需求信息要能及时被职业教育捕捉,因此要建立一个包括生成机制、传导机制和调整机制在内的需求导向型的职业教育体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是一个生产人力资本的部门。表面上看,各类职业学校通过施教来培养合格的学生,但其实质是把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本凝结在学生身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通过职业教育而提高了的生产率,体现在毕业生的报酬上面,就是职业教育或人力资本的回报;而一部分提高了的生产率仅仅表现为社会效益而未体现在个人回报上面,就是职业教育的外部性。正是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外部性,使得教育不仅是个人投资的领域,也是社会和政府投资的领域。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一个良好的传导社会关于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整个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这个机制应该是市场机制(包括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市场)。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信号,最终通过职业教育部门做出相应的反应,才得以转化为对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也就是说,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先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映出来,进而教育部门按照这种信号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强化一些具体措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区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不同,职业教育(非培训机构)不再盲目扩招,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职业教育经费,起码要做到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和中等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持平或略多;在管理体制上,成立专门管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比如成立劳动与职业教育局,统一管理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定和证书发放由社会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管理;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实行县(市)管理职业教育体制,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大市(地级市)统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体制;鼓励发展专科(一、二个专业为宜)职业学校,职业学校要坚决避免“大而全”,要走“专而精”的办学之路。要坚持职业学校的“教育性”,把技能的训练贯穿在“育人”的过程中。

上一篇:浅谈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下一篇:浅谈关于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