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时间:2022-03-12 10:23:47

论河南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摘要】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恶化的现实,已成为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农村金融生态现状,提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增强金融创新的措施,以期为促进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河南;优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则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本文对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对改善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理论内涵

关于金融生态的概念,目前有不同看法:①比喻论,认为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环境,主要是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及经济环境等;②内外因素综合论,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法律、意识形态、信用传统习惯,和金融业内部结构和运行主体、组织行为、机制、产品等内部因素,以及内外部因素的相互牵制和影响;③价值论,认为金融生态反映金融业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④仿生论,这一观点来自于生态经济学并借鉴了生态学的观点,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仿生学概念,是一种社会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相类似,是社会发展中一个呈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本文基于经济生态学或经济演化理论,将农村融本身视为一种生态,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包含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者或供给者,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及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决策及监管机构)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在这种动态平衡系统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农村金融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服务对象,影响甚至决定后者的运行机制、生存状况,反过来,后者通过提供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农村金融信息生产与导向功能、风险规避与管理功能积极反作用于前者。

二、金融生态环境对新农村建设的效应

(一)宏观效应

首先,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基于人们相互信任、互相交换各自的产品,到今天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可以说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存在,金融不能合理有效运行,金融社会经济活动就不会有效运转,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就不能自由地流通,社会资源也就不会合理配置,国民经济就不能顺畅运转。因此,金融发展到高级阶段,已不是仅仅从属于经济,而是成为了经济的核心,起着联系各行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已经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发展,要实现新农村的发展,金融也需要加快发展。

(二)微观效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核心的作用,除了进一步加强金融业自身改革外,更有赖于金融业的外部“生态环境”。正如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由其自身条件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二者共同决定一样,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转与核心作用的发挥,一方面要以自身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金融企业也是一个生命系统,不断地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其周边的社会系统形成发展模式选择了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关系,使其自身通过“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了生存、成长、回报、获取继而再发展的目的。当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金融资产安全有保证时,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金融支持的重点,进而带动各种资源聚集,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可持续的动力,形成农户、银行、政府的多赢格局。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由于连续几年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退出的力度加大,国有银行资金上存、邮政储蓄分流和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比较脆弱。

1.农村正规金融中介组织仍不健全。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只剩下农村信用社,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

2.农信社独自难当“支农”重任。目前正规金融提供的贷款仅为河北农村资金需求的25%,乡镇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也只有52%;在农村信用社获取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信贷支持的农户数仅占河南省农户总数的30.8%。

(二)农村金融立法不健全

1995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法律规章对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规定的效力等级都比较低,没有权威性,一般是部门规章,至高是国务院制定的法规,还有不少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和发展中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比如,对待在农村金融组织中占重要地位的农村信用社,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关于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合作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性质、组织形式以及权益,未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依法的扶持和保护。

四、发展策略建议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善

1.加大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的力度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顶梁柱,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体制不完善,面对广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信用社资金也是捉襟见肘,所以农村发展仍需要其他资金支持。但是国有商业银行重新以直接方式进入农村市场的成本很高,应该选择间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方式。间接进入是指商业银行不直接面向农业贷款主体,而是与其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机构等)合作,通过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将资金贷给农户、农村企业。

间接进入主要有两种方式:外包零售业务、给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放贷款。外包业务方式中,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扮演了中介机构的角色。商业银行将其自身的农业信贷业务外包给现已存在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他们审核申贷农户或企业的资信状况和申贷项目,监督和管理贷出资金的使用状况,在贷款到期时回收。在这种方式下,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以一定的比例分担风险、分享利息收入。给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间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较普遍的一种操作方式,这种业务与商业银行平时经营的主要业务流程基本相同。商业银行通过分析信用社、小额信贷机构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财务报表、定期检查资信状况等方式来确定为其提供的贷款或授信额度,并监控其信贷风险。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申请贷款时,可能需要资产作抵押,也可能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有时商业银行提供的甚至是信用贷款。在这种间接进入模式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用社等机构使资金流向更广泛地区,克服了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营业网点不足的缺陷;商业银行不需要对每笔贷款进行具体的评估、管理、监督和回收,商业银行自身的贷款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商业银行并不直接管理资金的最终使用去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得到贷款的机会。

上一篇:规范经营视阈下银行从业人员参与非法融资对策... 下一篇:投资效率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