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12 06:42:47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研究进展

摘要血液分析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常规分析中,但在使用过程中,包括传统的检测方法,都会遇到不少问题,使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本文从全程质量保证的角度,对涉及血小板检测全部过程中能引起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各环节因素和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生理病理药物检验质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166

血小板计数对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上需要输血小板者日益增多,仅在美国,每年输血小板就达700多万U以上。随着先进设备的推广和普及,血液分析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常规分析中。血常规标本多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作为抗凝剂,该方法已被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认定,并得到广泛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如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很多学者对血小板减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生理性影响因素

1天之内因生理性引起的血小板数量的波动可增减6%~10%,午后略高于早晨;妇女生理性的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生理的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减低等[1]。

病理性影响因素

常见的出血凝集障碍多因血小板减低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分为[1,2]: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消耗增多及混合影响型。

治疗用药的影响因素

输血引起的血小板减低:多次输血后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和血小板输血性紫癜(PTP),导致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为药物相关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严重血小板减少。并发症是广泛的动、静脉病理性血栓形成,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HITTS)[3]。可分为Ⅰ型和Ⅱ型等。

药物不良反应性血小板减低:一些药物本身具有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已证明多种药物可诱发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生素类容易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不同程度的降低,如青霉素钾、羧苄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红霉素、异烟肼、利眼宁、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4]。故应慎用和避免滥用抗生素药物。

硫酸镁(MgSO4)的体外类钙作用性血小板减低:妊高征在妇产科临床上常用硫酸镁(MgSO4)静脉给药进行解痉治疗,预防控制妊高征子痫的发作及用于治疗先兆子痫及子痫患者,其有效血镁浓度为1.0~3.0mmol/L[5]。故在MgSO4输液治疗过程中,当血镁浓度高于2.82mmol/L时,高浓度的镁离子有类似钙离子的生理作用,没有被钙离子抗凝螯合剂结合所掩盖,镁离子仍可以通过改变血小板胞内cAMP水平而引起血小板聚集[6],随着镁离子浓度的增加及样本的放置时间延长,用EDTA-K2等抗凝的静脉血检测的PLT会出现明显的假性减低。这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的原因之一[7]。

实验室检测方法学的影响因素

因为血小板体积小、无色,识别时易受大小相似的杂质干扰,所以要做到准确计数较为困难。目前的血小板计数方法,主要有目视显微镜直接法、间接法和血液分析仪法等,但都存在不少的缺陷,这些缺陷都会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8]。

实验室检测前的影响因素

血小板接触破损的血管组织后,极易黏附、聚集和变性破坏。无论何种采血方法,所得的血小板数,均低于血中实际血小板数,皮肤穿刺采血比静脉穿刺更低。标本采集过程中,采血、抗凝剂混合等,耽搁时间越长,血小板减少越明显[8]。检测前医生和患者的准备也会影响血小板的减少程度。

检测中的影响因素

实验设备对各种参与实验的因素都非常敏感,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会有各种原因造成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因此必须做好室内质控,形态辨认要准确等。

检测后的影响因素

以下情况也会导致血小板计数的最终结果偏低:不认真审核,不排除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就盲目发出报告。标本检测号与受检者号张冠李戴。操作者对血小板假性减低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解析,从而认定为患者病理情况,导致误诊或增加检查项目。操作者不知道如何纠正某些血小板假性减低,缺少理论基础。某些操作者责任心不强,自以为是仪器法最准,不进行校正,或者嫌麻烦而不校正。复查时使用了放置时间过长的标本。

解决与处理

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检验高新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普及,使检验质量得到保证[9]。临床医生、护士对标本检测前的质量认识非常重要,患者的饮食、运动、情绪等可影响检验结果[4],应加强全院性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再教育。对临床上无任何出血症状和与体征,凝血时间也正常,而血小板计数异常减低者,建议改用其他抗凝方法或手工计数血小板。对由采血误差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低应重新采集。预稀释、预温法能有效排除血小板可逆性聚集引起的假性减低。疑似大血小板现象的标本应手工法检测。必要时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观察血小板有无聚集现象,同时采末梢血进行手工计数[10]。分析解读结果时,应结合血小板计数(PLT)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情况,①MPV增大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妊娠晚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栓病等。②MPV减低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脾功能亢进等。这些有助于判断血小板减低的原因。

血小板(PLT)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但并非必然,所以化验单报告仅供临床参考。不能仅凭一次血小板计数结果,决定血小板的数量,凡是遇到异常的报告数值,复查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做涂片镜检或采取骨髓穿刺,检查血小板生成、分布、形态、聚散等情况,以明确原因。

参考文献

1孙荣武,王鸿利.临床实验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2吴梓梁.新生儿血液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2:105-173.

3栾秀姝.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1(2):103-121.

4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197.

5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4-123.

6邱烨.高血镁引起抗凝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降低及纠正方法.临床检验杂志,2002,20(4):231-232.

7高谨,毛熙光,颜真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5例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3:45.

8朱中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31-132.

9吴泰相,刘关键,李萍,等.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1):50-51.

10陈风.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的原因及排除方法探究.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1):78-80.

上一篇:雄激素受体在食管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篇:麻疹与心肌酶谱相关性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