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与心肌酶谱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7 12:03:26

麻疹与心肌酶谱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麻疹病毒对心肌酶学的影响。方法:对57例麻疹患者检测心肌酶进行分析。结果:57例麻疹病人中心肌酶异常占98.3%,心肌普遍受到损害,且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心肌酶谱应列为麻疹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以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麻疹心肌酶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168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6月住院麻疹患者57例,其中全身中毒症状重,体温达40℃,嗜睡,瞻妄,抽搐,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肺部干湿性音,心衰,休克,疱疹型麻疹为重症组,共19例。将发热39℃以下,热程短,呼吸道症状轻,无并发症为普通组,共38例。男33例,女24例,年龄3个月~33岁,平均约4岁,其中14岁4例(7%)。有麻疹疫苗接种史23例(41%),未接种过麻疹疫苗18例(31%),因其中14例未达疫苗接种时间,预防接种史不详16例(28%)。全部病人的诊断均符合传染病学麻疹诊断标准[1],排除心脏、肝脏、骨髓疾病史。

标本采集方法:均于入院后第2日空腹抽血检测心肌酶谱: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肌酶(CK)、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氨酶(α-HBDH)。并将同一份血样标本的血清分离后送当地疾控转送至省疾控中心检测麻疹抗体。

仪器及方法:心肌酶谱检测采用速率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由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观察项目:均作心肌酶谱,麻疹IgM抗体检查及心电图检查。

结果

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见表1。

心肌酶检测结果中,按异常率高低依次为:LDH、HBDH、AST、CK及CK-MB,且与病情呈正相关。

两型麻疹外周血液血清心肌酶表达水平,见表2(U/L)。

心电图检查结果:57例患者中,16例正常,38例窦速,2例出现ST段下移,1例发生室上速,且并发心衰的患儿仅表现为窦速。

麻疹抗体检测结果:据省疾控中心反馈,57例血样标本中麻疹特异性抗体阳性53例,阳性率93%。

讨论

麻疹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发生1次大流行。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我国自1965年应用麻疹疫苗以来,尤其是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但近年来甘肃省临夏地区又有流行趋势,本组资料中仍以小年龄组为主,14岁以上者仅4例(7%)。

我院2008年1~6月对所有住院麻疹患者常规行心肌酶谱和麻疹抗体检测,发现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呈正相关,而心电图变化不大。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与感染麻疹的患儿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出现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亚急性硬化性全脑膜炎等并发症,重者可致患者死亡[1]。

据资料报道,麻疹病毒可通过血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使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心肌酶自细胞内游离到血液中,造成酶的升高[2]。正常情况下,心肌的糖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心肌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麻疹患者出疹期持续高热,代谢增高,组织和心肌存在耗氧量增加与氧供不足的矛盾,并发肺炎时更加重了这种矛盾,造成心肌组织缺氧,临床上心力衰竭也时有发生[3]。以上双重因素,导致麻疹患者心肌酶普遍升高,而临床观察胸闷、心悸、气喘等心血管症状不太明显,心电图检查大多正常,且绝大多数表现为窦速,婴幼儿期心率常超过100次/分,且发热也引起心率增快,故麻疹患儿正常心电图常表现为窦速[4]。也就是说,心肌损害首先出现心肌酶谱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生物电的改变,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5]。从本资料可见看到心肌酶学异常达98.3%,心肌普遍受到损害,且与病情呈正相关。

麻疹患儿心肌损伤明显,临床可据此考虑加用营养心肌药物,如辅酶A、三磷酸腺苷、二磷酸果糖、极化液等,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减少心肌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8.

2汪翼,马沛然,吕玉芝.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和原发性心肌病.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245.

3徐志伟,陈益平,卢朝升,等.麻疹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水平的检测及意义.浙江医学,2002,24(3):164-165.

4王淑梅,陈家鸽,陈宏义,等.麻疹患儿心肌酶谱测定的意义.传染病信息,2006,19(1):30-31.

5汪明红,陈殿双,刘峰,等.麻疹94例心肌酶谱的临床分31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4):40-41.

上一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聚焦超声仪治疗外阴白色病变44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