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下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2-03-12 06:18:29

现代文明下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周炜是位藏学博士,1958年生于昌都,会说一口地道的藏语,能写一手流利的藏文,因常跑高原而留下一张黑红的脸。

近年来,周炜每年要回,到农牧区做实地调查研究,经常要待好几个月。“和平解放60年来,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藏族传统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周炜说。

独特而又开放的文化

周炜认为藏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一方面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形文化,如民俗、服饰、文学、佛教、雕刻、唐卡,还包括它的建筑艺术(寺庙的建筑艺术和传统的建筑艺术)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文化,包括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歌谣,也包括藏医中没有记录下来的药方,手术治疗技术,比如老藏医多年来总结的药方和诊疗方法等。

“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一般认为它是包含政治、经济、语言、文学、宗教甚至法律等在内的一个综合的文化。在藏文化里面,最有特色、最能够吸引人的,应该是藏传佛教。”周炜说。

藏族有文字的历史,从公元7世纪到现在有1000多年。它的发展是综合的,像内地汉族文化一样,是由各个因素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原和尼泊尔、印度的影响。寺庙的建筑、雕塑、宗教仪轨等都有很多印度、尼泊尔的风格。”周炜说,“在宗教文化上,有两个源头,又吸收了自已传统的东西,以苯教文化为核心,最终吸收兼容了尼泊尔、印度和中原的东西。”

从区域上来看,藏文化具有许多兼容性。“藏族从来都是开放的民族,易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既派出去学习别人的东西,也请其他民族的高僧大德来讲学。在吸收兼容其他民族文化精粹之后,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周炜说。

周炜认为,藏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独特性又得以很好的传承。

藏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

谈及藏文化的保护,少不了要谈到藏传佛教方面的保护。周炜认为,国家在这方面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他向记者说起他接触较多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寺庙的复建和维护。

6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复建、维修藏区寺庙方面,“所花的钱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周炜说:“所有寺庙的壁画,年久失修后就脱落了。解放后,国家对经堂的维修,对佛像、壁画等的维修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布达拉官、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寺庙的维修。”

二是对《大藏经》的对勘再版。

早在1987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专门在成都成立《大藏经》对勘局,负责将德格版、纳唐版、北京版等版本的《大藏经》进行对勘然后出版。“保护藏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再版《大藏经》。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个中央政府能出这么大的力来对勘《大藏经》。”周炜说。

前几年,周炜拿着即将出版的《大藏经》前往藏区征求意见。在乃穷寺,给当时寺庙的一位老活佛看了《大藏经》。活佛拉着他坐在他身边,对他们对勘《大藏经》很感激。“在藏区,能坐在活佛身旁是很高的礼遇。”周炜说。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对藏族的语言权益和语言发展的保护,也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周炜说。

周炜曾于2003年至2005年参与一个国际项目,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权益和语言发展的保护。周炜对比了挪威北极圈内撒迷人语言权益的保护。“我们立法虽然较晚,但在实施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做得比他们好。”

据周炜介绍,1988年,自治区颁布有关发展藏语文的实施细则,当年自治区做了三件事:一是在教育系统实施藏语文教学的办法,建立双语教学系统;二是在办了好多实验班,政府甚至要求的汉族干部学习藏语言,鼓励汉族人去学习藏语;三是在法律程序、所有官方文件、出版物、新闻媒体上都采用了藏文。“在大街上,所有街道、商铺、机构等的名称,从来都是藏、汉、英三种文字。”周炜说,“藏区都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台和电台,每天约3个小时。地区有、县里有、乡里也有。”

1951年之前,藏族教育大部分都是传统的寺庙教育。普通农牧民和农奴子弟都很难接受教育。目前,整个依然保留传统的寺庙教育,发扬寺庙经典教育的传统,但同时也引进更多的现代学校,给更多的普通藏民提供教育机会。“像藏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藏语,而我们汉族学生到大学就不开设专门的汉语课。”周炜说。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周炜介绍道,在建筑方面,保存了八廓街传统的结构,但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等。博物馆、新大学的整个建筑风格,保持了传统,但又融人了现代元素。“那些建筑都是藏式的,非常漂亮,但又是现代的。”周炜说。

在采访过程中,周炜一直强调,保护藏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活保护”才是有生命力的保护。

周炜比较欣赏藏地出现的朗玛厅。“这是很典型的现代生活方式下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说,朗玛厅实际上是年轻人喜欢的娱乐场所,但在这里能把藏族传统歌舞展现出来。这种保护,不是一种简单的政策上的、法律上的保护,应该是一种活生生的保护,让老百姓参与其中。这种现代生活方式还体现在藏族服饰上,现代的藏族服饰既有藏族传统元素,在材质上又符合国际上保护动物的要求,采用其他材料代替皮质。

周炜认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一句口号。“在理解、尊重这个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同时知道其传统文化的价值。”周炜说。

经济发展为文化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全国各地的对口援助下,在藏族人民的努力下,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很快发展。“已连续七八年保持12.4%的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的GDP已达500亿元人民币。8年来,中央政府在投入项目超过5000个,总投入1500多亿元人民币。”周炜说。

周炜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治区在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就有了更强的财政支持。

“在语言的保护方面,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建立一套具体的教育体系是很难想象的。”周炜说,“贝叶经的保护和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性保护,都需要强大的财政做后盾。”

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在于要有一个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经常下乡调研的周炜对这点深有感触。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居工程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保护影响巨大。他说,只有农民生活安逸了'才会有文化上的更多追求,“与过去不一样,现在农民自己有钱可以请藏戏团,可以请格萨尔史诗来念诗,可以装饰房间的佛堂,请人画上壁画,请喇嘛来教课佛经”。

目前,的节日文化也在慢慢恢复。

上一篇:普布:坐在庭院里喝酥油茶 下一篇:白云之乡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