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坐在庭院里喝酥油茶

时间:2022-09-18 10:39:27

51岁的普布是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羊达村的农民,这里距离拉萨城15公里,被称作拉萨的“西大门”。60年前,村里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只有流动的帐篷和土坯房,农民靠天吃饭,阴晴雨雪,时时担心。如今,住在政府补贴的安居新房中,普布和所有村民一样,经常揪着的心终于放平了。

新房“400平米”

20年前,普布做梦也没想到她会穿着羊皮袄、戴着粉色毛线帽坐在大房子里的羊毛毯上喝农夫果园混合果蔬汁,尽管这并不比她最喜欢的酥油茶味美。

普布的新家才竣工没几年,这幢砖木结构的楼房由几十根木椽构架,一套藏式家具齐墙而立,厚厚的玻璃窗撒进来一片白花花的阳光。

乔迁之前,普布家的房子有130平方米(地广人稀,一般房子都会盖大),搬迁后扩了三倍。除了自己的积蓄,盖这套新房国家补贴了2.4万元,普布还在银行无息贷款了2万元。等到新房落成的时候,她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家会那么大――400多平方米。

坐在家里,她无法想象父母那辈过的日子。她出生的前一年,拉萨市刚刚成立。那时,全拉萨没有一条正式公路,没有一辆民用汽车,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

作为城市的雏形,拉萨城最早出现于公元17世纪。直到1906年,也仅在大昭寺附近有一小片居住民房。1935年,布达拉宫前出现了“雪村”居民区。1950年,拉萨市居民只有3万人,城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没有下水道设施,道路全是泥土路,常有乞丐露宿街头……直到1962年,普布两岁的时候,政府才将羊达村及附近一些村落联合成立羊达公社。1992年,拉萨市放开私人建房,吸引人们由市中心向迁移,羊达乡逐渐人丁兴旺起来。

对普布来说,拉萨城并不是一个边界清晰的概念。她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住毛坯房和帐篷,烧牛粪、吃糌粑,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羊达村的变化确实“神速”,有时普布要掐掐胳膊才能让自已相信。几年没有回村的人,走到村头,一时很难找到家门。

普布有两个女儿,大的在湖南上学,小的在拉萨打工。她们都开始频繁回家,甚至更喜欢赖着不走。

有了自来水,普布用上了洗衣机,冬天可以不湿手就把衣服晾干。即便不用擦护肤品,普布和孩子们的双手也不再皴裂。过去压井取水,几十下才能从深井里打出一桶水。如今,安居工程已经不再局限于把房子盖大,甚至有了精细的配套设计。

“安居工程不仅是居住面积的改变,而是美化家园。”村主任晋美告诉记者。羊达村的新居里里外外都是藏式,以“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藏文化的传统特色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同普布一样,因为安居工程,羊达村的村民80%搬进了新房。剩下的2011年起3年内全部搬完。

虽然脸上布满了细纹,但普布还是显得很年轻。家里新添了人丁,大女儿新生的宝宝刚刚满月,虽然室内外温差很大,但是,女儿抱着宝宝出出进进,毫不介意。“小人儿”一脸的喜庆,见到外人还要乐一个,逗得全家一片笑声。

跑着挣钱

3月是含氧量最少的月份,因为草木生长格外需要氧气,普布自然要打起精神照顾自己的13亩地。

村里刚刚进行完传统的春耕仪式,应季在地里种上土豆、青稞等农作物,有了拖拉机,这些农活变得轻易了许多。

如今,“六通”(通电、通路、通水、通讯、通邮、通广播电视)已经使羊达村不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乡村。摩托车是羊达村人最重要的代步工具。住进新房后,普布去拉萨的次数多了起来,因为公交车直接通到村头。

普布并不知道,60年前,全只有两辆汽车、一条路。往后20年,也才只有人民路一条马路,其他地方都是卵石。那时,自行车是极其稀罕的东西,一个单位有一辆自行车,每逢星期天上街,大家都要争着骑。1976年,整个拉萨只有两三辆公共汽车,早、中、晚各一班,行车路线是从东郊穿过城区到西郊,然后折返。

以前,普布去一趟拉萨要先“远足”一番才能赶到车站,一天也才只有两趟车,错过了就错过了。如今,每半小时就有一趟公交车通往拉萨市区,什么时候想起来,出门乘车都“赶趟”。“实在是方便太多了。”普布说。

新铺的柏油路,沿着农田笔直地通向普布家。马路两侧,新装了太阳能路灯,加上自来水等装置,政府总共投入了600多万元人民币,村民不用掏一分钱。过去很难买到的蔬菜村里就有人种,买菜很方便。老辈人一日三餐的糌粑日渐成了“早点”。偶尔普布一家还会去餐馆吃一顿藏餐,打打牙祭。

每月8日、15日、30日是藏族吉祥的日子,普布都要去布达拉宫转经,转经的路线有三条,其中一条是围绕大昭寺的“中圈”,藏话称这条路为“八廓”,也就是著名的八廓街。这条街,普布不知道转了多少次。年前最近一次去拉萨,她专程采买了年货。红泥花生、转炉瓜子、徐福记糖果,这些,让普布一家的新年有滋有昧。

前不久,普布还专门买回一个电饭煲。普布跟所有藏族人一样,喜欢现代化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虽然全家的花销已经不再让普布担心,但在外读书的大女儿的学费是全家第一笔要考虑的支出。好在,整个村里人都喜欢跑运输挣钱,普布的老公也在其中,村里的安居工程到处需要沙子和土,用拖拉机和卡车运过去,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现在,几乎每家都有手扶拖拉机或者农用车,在羊达乡,跑运输成了比种地还重要的“主业”。

“现在政策好了,选择多了,很多人凭能力吃饭,能力强的自然衣食无忧。”村主任晋美说。

因为可以“跑着挣钱”,羊达村村民每人每年的收入平均增长了4000元。晋美告诉记者,如今全村一半人都在路上“跑”,20%的村民在拉萨打工,只有30%的老人和孩子留守在村里。即使是这些留守的老人也极其幸运,他们成了拉萨市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的享有者,每位60岁以上老人1年可以领到至少660元基础养老保险金。

在整个,羊达村的新房只是安居工程的一个缩影。按照“政府扶一点,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的安居工程将农牧民的建房成本降至最低,补助标准从1万元到数万元不等。这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70亿元,使全区住房条件比较差的27.5万户、143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今天的拉萨市城区面积比1959年扩大了18倍,拉萨的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59年的7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

除了日常起居的几间卧室,普布家新增了一些特殊房间,如储藏室、客房、客厅等等。

旁边的房子里储存了2万斤青稞,这是普布家很大一笔“财产”,需要的时候,可以用来“物物交换”。餐桌上,普布一家的肉和酥油多是这样换来的。当地有名的藏泉酒业有限公司还定期来村里收购青稞,收购价高出市场价格的10%。有订单,有合同,有固定的收购商,村子和企业“联姻”合作的方式让普布等羊达村人种植青稞的积极性大增。

上一篇:明星“让利”,才能拍出好戏? 下一篇:现代文明下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