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导”的契机 发挥“讲”的效益

时间:2022-03-12 03:20:56

【前言】把握“导”的契机 发挥“讲”的效益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村庄很美。 生:小村庄空气清新。 生:小村庄河水清澈见底。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读得更好。谁来读一读? 以上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积极、主动思维,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显然是“对”的,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15-01

《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已经被教师们所接受,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有偏颇。他们认为,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那么,课堂上可以尽量让学生讲,能“少讲”则“少讲”,甚至能“不讲”则“不讲”;可以让学生疑的,老师不疑,这才叫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这才叫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很多教师谈讲色变,生怕有违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变得不敢导或不导。结果,学生的自主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教师的自我意识却丢失了。

[案例]一:《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首先让我们去看一看原来的小村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村庄很美。

生:小村庄空气清新。

生:小村庄河水清澈见底。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读得更好。谁来读一读?

以上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积极、主动思维,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显然是“对”的,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涵义、精妙的语言却理解不透。《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自然段先描写小村庄原先的美丽景象,目的是与最后被洪水毁灭进行对比,说明大量砍伐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这一段的教学目标应该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一个美丽的村庄。但学生读书之后,只说出了几个空洞的词,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语言表达是苍白的。这时,教师的“出手”正是时候。但是,教师却以朗读结束了这一环节。假若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应该能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容。

师:会读书的同学透过文中的一个个词语,就能看到小村庄原先那美丽的景色。请你试试看。

(学生读书)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文中的哪个词看到了什么?

这样教师依据文本的特点,将“词语”作为感悟的支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看到”小村庄的美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沟通。同时,为后文小村庄的毁灭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做好铺垫。

[案例]二:《落花生》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对别人没有用的人”。)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阅读,已经知道文章是将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那么,你们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生1:我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2:我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它默默无闻,不求名利。

生3:我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花生对人们有好处。

师:你们说得很好。还有更独特的看法的吗?

生4:我要做像苹果、桃子和石榴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人,因为桃子、苹果、石榴成熟了,高高挂在枝头上,既漂亮,又神气,又有用,比做像花生那样的人更好!

师:(充满惊喜)你真棒!你的见解真独特。

生5:将来长大了如果像花生一样深深地埋在地下,没有表现的机会,哪位公司老板会自找上门来,我们怎么能走出这穷山沟呢?

生6:如果像花生一样,外表不好看,别人就不喜欢你。

生7:其实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也不算好,它躲躲藏藏,不让人发觉。

师:你们真了不起,真会动脑筋。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对学生来说是“言者无罪”。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对脱离文本主旨,对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置之不理。这样的曲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

《落花生》一文作者许地山先生以物自喻,彰显做人的态度――在乎的是别人对社会对他人的默默奉献,不在乎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二者兼得。案例中生1生2生3的理解从多元的角度讲是可以的,但是生4生5生6生7的理解就不能视为多元。教师应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

生:我要做像苹果、桃子和石榴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人,因为桃子、苹果、石榴成熟了,高高挂在枝头上,既漂亮,又神气,又有用。比做像花生那样的人更好!

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

师: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师:再读读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

(生读句子体会)

师:因此,我们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以上两个课例,教师的表现都是没有把握好“导”的契机,适时地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使自己和学生、文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课堂就像一盆被打翻的水,流到哪儿算哪儿,实不可取。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支点、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位,领会不深,甚至理解错的地方,要订正,甚至做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学生自主阅读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引导”。如何引导?如何点拨?教师应明确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积极介入到学生学习活动中,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使自己的“点讲”能充分发挥课堂上“讲”的效益,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上一篇:教学生说数学“话” 下一篇: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