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托管你的大脑

时间:2022-03-12 02:01:06

Evernote:托管你的大脑

这是一家希望成为你大脑记忆体的公司,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数据,它都能存储。而在2012年5月10日,它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开始自己的中文记忆。

它就是,Evernote,中文名为:印象笔记。

百年创业公司

Evernote的产品是一款记录一切的“云笔记”工具。但其CEO,也是这款工具的发明者菲尔·利宾(Phil Libin)更愿意相信:Evernote最终将成为人们的外部大脑。你的“大脑”变成了一款被托管在云端,可通过电脑、平板设备和任何一款智能手机获得的应用程序。

难以想象?不,这正在成为现实。现在全球已有2500万人有了这样一个被寄托在互联网云端的虚拟大脑。

100年后,我们也许不会再看到 Instagram、Facebook等如今如日中天的企业,但我们的数据、我们的回忆是否也将随之烟消云散?

Evernote会告诉你未必。通过信息管理应用,Evernote将其核心用户数据、记忆的保存和检索作为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借助它,你或许可以在几十年后找到你年少时的一段记忆,相信这段记忆不但不会随着时间褪色,反而会像陈酿一样不断发酵着价值。

“Evernote 希望做一个百年公司,一个百年的创业者。”菲尔·利宾如是说。

利宾之前创办过两家企业——电子商务公司Engine 5和安全系统公司CoreStreet,这两家公司的一些核心人员成为Evernote的合伙人。2011年7月,Evernote获得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主导的第二轮5000万美元融资之后,利宾公开了让Evernote成为全世界10亿人储存记忆的外部大脑的梦想。为此,他宣布永远不会出售这家公司。

利宾有点讨厌硅谷过于流行的“创业—融资—收购—退出—再创业”的循环游戏。“到2013年,我们就可以实现一家合格上市公司的规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上市,我们也许有一天会走到这一步,即便上市,也并不意味着退出。”他表示。

当托管10亿人的“大脑”变成一项事业,这可能真比创造一家1000亿美元的公司要有趣得多。

硅谷风险投资机构摩根泰勒合伙人盖里·里托尔(Gary Little),更着迷Evernote的投资模式和它的增长曲线。他认为,菲尔·利宾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Groupon创始人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和Zynga创始人马克·平克斯(Mark Pincus)是同一类创业者——“他们根本不想出售公司,希望持续一件事,在意他们的影响力,这是相当健康的力量。”

另一个Google

大部分人都看不出Evernote的价值所在——它的界面设计倒是很清新,人们可以随时把一张图片、一幅数据表格、一篇被剪裁的文章、一段录音或视频、一个网页地址、一封电子邮件等东西剪辑和储存在上面,加上便于自己记忆的标签,Evernote还会自动地为你标注记录这条信息的时间、地理位置和场景,这些都是你日后搜寻记忆的线索和依据。可抱歉,硅谷当时追逐的热点是社交网络、移动游戏和云计算平台,而不是一款记事本——直到现在也是如此。里托尔看到了Evernote的价值。“它是另一个Google。”他说。

Evernote撷取关于你自己的一切——可能是你遇到的人、场景和创造的文档、任务表,被储存在Evernote的服务器上,打上标签。只要一个关键词就可将其调出来。而且,它也可以跨平台利用任何终端如iPhone等查看。

Evernote最早在硅谷流行起来——这里的每个人差不多都因信息过载而焦虑。但他们更倾向于把Evernote变成一款学习与办公的工具。可利宾并不希望这样,他鼓励人们像使用大脑一样使用Evernote。“一个好的Evernote用户不会只用它来干一种事,比如做笔记或存储文档,就像你的大脑,你显然不可能只用大脑干一件事”。

当Evernote变得更流行的时候,这一点得到了实现: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成便笺,提醒自己要做的事和要买的东西;他们拍下需要记住的路牌和地理标识;他们懒得打字,于是录下来一段话提醒自己某件事情;他们在车上突然有了一个念头,立即用Evernote生成一个简单的表格,到了办公室就可以直接粘贴在文档上;它还可以用作教育。而提炼出这些记忆只需要一个模糊的念头——无论是时间、颜色、地点,还是一个名词。

利宾的产品和市场团队制作了大量视频,引导人们深度使用Evernote。比如旅游,Evernote的官方博客和YouTube视频中详细罗列了在旅行前用Evernote记住一切的秘笈:用Evernote插件在网页上截取地图,储存在客户端上,在地图上编辑行程,将旅游景点开放时间、酒店电话地址、餐厅线路和菜品照片、名胜缩图和来源网址摘取记录下来,加上标签,通过Evernote自带的地理位置功能显示在地图上,出发后,用手机打开Evernote的程序,就能沿着地图上的位置记住要做的一切——它甚至把人们的记忆智能化和结构化了。

如今,Evernote已经演变为一系列应用。从2011年年底开始,人们能下载的Evernote程序不再只有一款,而是一个程序组合。当然这些应用存储的信息都会被同步到Evernote原有的客户端上。它们完全拓展了人们调度记忆的方式。它们变得更数据化、更容易流动和使用。

利宾计划成立更多工作室开发更多围绕Evernote的记忆管理应用,他已在奥斯汀成立了一间工作室,未来在东京、巴黎、莫斯科和北京的办公室也会致力于开发本地的应用。当然,更多围绕Evernote的应用程序将通过第三方开发者的生态系统而得。现在为Evernote开发周边应用的第三方开发者已有2万多个,被放入Evernote“百宝箱”里的推荐应用也有数百款之多。

对Evernote来说,第三方开发者与Evernote的工作室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利宾甚至表示,他愿意收购那些干得漂亮的开发者。2011年11月,Evernote收购了一款图片分享应用工具Skitch。盖里·里托尔也对记者确认,Evernote将继续展开这种收购。

为“超级大脑”付费

利宾让“外包记忆”开始变得流行起来。一方面,Evernote丰富和扩展了人们的记忆方式;另一方面,人们可以用Evernote抗拒记忆力的衰退。“Evernote的产品是按照人使用大脑的方式设计的,但它与物理大脑最大的区别是:你存储的东西越多,它能够找出来的东西就越多,不会衰老,也不会丢失记忆。”利宾说。

当然,如果你希望Evernote最终变成一个容量无限的“超级大脑”,最好的方式是付钱。Evernote的年费是45美元,付费用户每个月可以上传1GB以上容量的信息,可以识别图像当中的文字信息和扫描PDF文档中的信息。

Evernote 从创始之初就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付费和免费结合(Freemium)。用户可以在一定限制下免费使用该服务,并通过付费升级至高级版,这也是 Evernote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当然,相比其他同样采用这种模式的服务,Evernote 的免费版并没有对功能进行太多限制,普通用户似乎并没有必要升级至付费服务,这让投资方一度非常担忧。菲尔·利宾对此的解释是,用户在 Evernote 中存放越多的信息,Evernote 对他来说就变得越加重要。“你的笔记、你的餐厅、你的好友、你许多年的生活,这些信息价值巨大。你会吝惜到不给你的大脑供给吗?同样,对于一款存放了用户生活记忆,并帮助其进行检索的服务,一定会有用户愿意付费。”

所以,菲尔·利宾相信,只要用户喜欢Evernote 的服务,他们最终将会付费,因为该服务的成功将对他们有利。“对 Evernote 来说,最重要的是让用户继续使用我们的产品,而不是急于让他们为我们的产品付费。”

Evernote 的逻辑被证明确实可行。虽然利宾没有公开付费用户的比例,但他透露了一条值得玩味的曲线:使用Evernote一年以内的用户付费率大约为10%,而超过3年的用户付费率在25%以上。

现在,Evernote的产品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

虽然因为用户数量的飞速增加,Evernote用户整体的付费比率日益降低。但利宾相信,“你唯一需要的就是等待的耐心。”

“我支持这种专注于发展免费用户的做法,我并不为此担心,事实上这是董事会的决策。”里托尔表示。他们的另一个共识是全球化的运营,第一站是日本,日本是Evernote除美国之外用户最多的市场,这与日本人喜欢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有关。此外,Evernote还在巴黎、莫斯科等地开设了办公室。而在中国,Evernote用户已达百万规模,中国是Evernote的第三大海外用户市场。

接下来,Evernote好像要陷入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很难获得成功。“我听到了太多失败的故事,也听到了太多的建议:你需要招募本地人、懂中文、专门为中国设计产品……但我不认为这些都是正确的经验。”利宾坦言。他认为,Evernote在中国的团队应当承担多种责任:维护中国开发者关系、打造用户社区、进行本地应用的开发和产品设计。“我更希望在Evernote的产品设计中能融入更多中国的灵感和元素,而不是一个单独为中国设计的Evernote,就像日本元素和任何元素在Evernote的产品中体现的那样。”利宾不希望中国成为Evernote与世隔绝的“特区”,因为人的大脑本身是没有国界的。

但Evernote已经针对中国进行了一些灵活调整。此前因为内置了用户升级付费系统,Evernote的安卓客户端在中国内地一度无法下载升级。为此,Evernote针对中国内地开发了特定的新版Android客户端,去除了内置付费服务。然而这对需要在安卓手机上付费升级的用户显然又不方便。

利宾正在尽量避开各种可能出现的陷阱,并体现出它的灵活性。

据了解,为进入中国,Evernote与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达成合作,后者参与了Evernote在中国的投资。

幸运的是,看上去Evernote并没有像Google、雅虎和eBay那样遇到太凶悍的中国本地对手。而复制它的门槛正变得越来越高,尤其当它完全靠产品设计与用户忠诚度立足的时候,就更不容易被轻易颠覆。

上一篇:说不定是谁的蓝海 下一篇:“洁丽雅”石昌佳:靠一条毛巾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