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矶崎新的央美美术馆谈起

时间:2022-03-11 09:51:11

从矶崎新的央美美术馆谈起

摘要: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设计与建设对美术馆艺术构成的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分析内容包括外部空间特点、空间组合、片段分析、参观感受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艺术;矶崎新;片段分析

前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在央美校区内的地标式建筑。坐落于整个校园东北角。总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地上三层,局部有夹层,面积为九千平方米。地下两层。其中包括有四百人大报告厅、六十人会议室及行政用房、藏品库和设备用房。入口的连桥大厅位于美术馆的东北角。通过二十多米长的直桥,与临近道路进行零高差驳接。连桥下部是一千八百平方米的下沉庭院。北面是水幕围墙,西面是咖啡吧。

一、建筑与周边场地对话

1、从外观去解读

从外观去解读中央美院美术馆形式关系除了在周遭环境与色彩方面寻找到一点关联以外,与其余的学院内建筑以及道路对面的住宅楼很少有对话关系。因为是共生的关系,仿佛参考了自然界的某种动物形态,这种表皮的手法在建筑外立面上起着统治地位,形成了一个既有序列感又纯洁的,变幻多姿的建筑外部形态,冰冷锋利的石材以及构造上有力的支撑和建构逻辑使这个气场强大的建筑和周遭保持着必要的距离感,它一直在以一种姿态回避着周边环境的干扰,甚至说是一种对抗态度。同时,周边建筑群自成一种气质,对抗着外来文化催生的产物。建筑反其道而行之,将传统建筑墙面和屋面并非割裂开,而是利用一个一气呵成的充满肌理感和表皮功能的界面来营造建筑的外部形态。翻卷与扭曲,极具动势。场地入口竖起了一个小小的门,通过坡道通向地下广场。大片曲线的石材干挂的墙和直线随意的碰撞着,一是玻璃幕墙,一是入口片墙。下沉广场的存在是必要的,一来为人们提供了一处有限定的场所,二来保证了建筑的比例,建筑无形中变得高大了。从桥上望去,下面的几个白银色的字母好像水中漂浮的睡莲,更衬托了建筑的静。

2、建筑入口

建筑的主入口并不宏伟辉煌,只是静若处子,似乎它并不关心显示政绩,不关心是不是被注意,不关心你是不是走进来,因为它自信它的气质会把你吸引,懂得它的自然不会错过。入口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但是简单的一定不那么平凡。入口有个门斗,放了些残疾人轮椅,看着很是亲切。从入口像各个方向望去,就像平常人家一样,完全没有那种炫富的不合乎尺度的巨型空间。

二、空间构成特点

1、空间流线组织

入口大厅,高约二十米。报告大厅、2层的2个展厅、3层的临时

展厅。这种空间布置方式非常经典。而在央美美术馆因为运用了坡道及错层楼梯的连接,使得建筑整体空间更加有趣味性。坡道使得各个功能空间是连续一体的,更重要的是在其过度空间内形成的参观展览的序列感更加深入人心。在人们参观过一个展厅后,观众的情绪是需要来调节的。

2、功能分区

垂直交通包括几部分,三处楼梯和一处坡道。分别处在建筑的几个开口部位,和一处大厅的底端。通过下沉庭院上方连桥可径直走入首层的入口大厅,该大厅是建筑内通高的部分。这里将用来门厅售票和展示大型雕塑。2层常年展厅的是展示中央美院收藏的艺术品。因主要展品为国画及历史名作,所以内装修材料采用了木质、板材、织物和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等具有天然气息的建筑材料。3层临时展厅是能够适应现代艺术展需求、拥有馆内最大面积的展厅。展厅周围无接缝的曲面墙体可以作为装置作品的穹窿布景般的背景,也可将展品直接固定在墙体上。

三、建筑片断分析

1、片墙设计

大面的墙面上忽闪着LED 电子屏,这不会让我觉得俗气,如果不转过去,我还以为这个墙后面有实际的功能,墙下面是压低的灰空间,穿过这面墙,你会惊讶的睁大双眼,因为这是一面片墙。走过片墙,里面又是个世界。时而带着点点的射光静处,时而大片射光辉煌。

2、暧昧空间

地下一层的茶室和首层平面就这么模糊的过渡着,还是那么暧昧,一个可停留可穿行的阶梯把上下层的空间完全模糊了,转过一个小角落,曲折得看到了通往次入口的一段小走廊,这里很幽静,挂着几幅画,有个把同学在那里看书,看书的人仿佛也成了风景,美术馆还是调动着人们的情绪,尽管室外阳光灿烂的热烈,但是室内却是异乎冷静的气氛。木材,暖黄色,淡黄粉色,白色,直接的碰撞着,在这里,你可能已经忘了身在美术馆的宏大庄重一个开敞的小院子,层高并不高,又很开阔,其实已经明确了它的次要功能的属性,建筑师是追求完美的,他觉得任何事物都有永恒的魅力,面对自然界,没有主次,没有高低。我喜欢这种态度,那种觉得卫生间并不重要,任意处之的态度,这种建筑师是没责任的,也是很难成人民建筑师的。上面是盛大繁华的外面的世界,下面是宁静泰然的人间。走上这个走廊,又到了外面的世界。最大限度了利用了坡道布展,有变换又不雷同,从这一端段开始,似乎让人不知道到底到哪一端结束。三跑的坡道将你从一层带到另一层,虽然层与层之间的界限真的不那么明确。

3、布展方式的空间体验

通过几步抬高,营造出半层的小展览空间,里面LED 屏流动展示着中国古

字画,在这,处处都能感觉这是个艺术馆。大面积的木加钢结构,给人一种好

日本的感觉,空间时而柔软,时而刚硬,变化着,像同一个人在不停的变化服装。利用不规则空间,利用不同材质的变化,组织出惟妙惟肖的空间。不规则

的线条在屋顶变换着,让人不知道下一个空间指向哪里。转过这个流动的展板,是个巨大的空间,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展出着,倒是最大限度的用着空间。内部是灰暗的色彩。观展的人们也会不自觉地被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吸引,走向深处。这星星点点的灯光洒在地上,像是羽化过的一片片圈,仿佛偌大的空间,此时此刻也只剩了灯下的这么一小片。人们就这样被光引着,不断的走向未知,转过了一条街,又出现一条巷,教会人要有耐心,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观展结束,或者在一个不经意间,观展戛然而止,没有征兆的,让人意犹未尽。灯光的设置非常讲究技巧,让人感觉你不知道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因为不同角度射过来的光会将你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更多了分孤寂。二层的观展到此结束,一个略显单薄的案几在明暗相见的文字纸墙中,说了告别的话,有点冷清。

走出来又进另外一个展厅,布置成蓝绿色,淡淡的,挂着一些名人的字画。展厅的空间是连续的,不由分说的从这到那,人不会迷路,因为流线十分分明。色彩的搭配也刚刚好,这里的工作人员慵懒的倚靠着,仿佛这个艺术的世界离他们特别遥远,我请他起来帮我拍个照,他突然来了兴致,主动问我还要不要再拍,虽然短短几分钟的交流,算是给此次美术馆之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四、我眼中的矶崎新

与大多数现代的建筑师不尽相同,矶崎新的建筑形式语言与思想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大分图书馆的粗野到群马美术馆的细腻,从筑波中心的趣味到央美美术馆的有机,都说明着这一点。矶崎新认为最有趣的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世界,这是他创造的着眼点。他在著作中曾多次提到废墟的概念,“都市的原型就象战后的废墟一样”,“突然的裸形,燃烧着的都市瞬间消失了”,“未来的都市也可以说成是废墟”他把这些引入作品中,于是,在实象中加上了虚象的幻影和色彩。

结语: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已经建成了,它以积极的态度诉说着一个老建筑师在这个职业领域的坚守和突破。以一种或者不易理解或者易于理解的态度平衡着和周边文化的关系。终于理解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含义,它站在那里,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就会让你无限感慨,因为它自成一种自己的语言。

作者简介:齐飞(1989.10―),男,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

亢晓宁(1990.05―),男,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软课题项目:基于建筑学范畴的城市高层、超高层居住建筑空间布局节能设计及立体化有机生态系统亲地性设计研究。项目主持人:徐怡芳副教授,项目编号:2010-R5-1。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徐怡芳工作室研究项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

上一篇:浅析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措施的实际运用 下一篇:崂山道教建筑形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