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时间:2022-03-11 07:45:15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老年患者46例,术前合并Ⅰ~Ⅱ期高血压,均按WHO标准诊断,随机分成(单纯全麻A组)、(硬膜外复合全麻B组),每组23例。术中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用量。结果 插管及拔管时,A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HR均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妇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2-80-02

临床上越来越多高龄、高危患者得到了手术治疗,麻醉与手术是老年患者发生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中应激反应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拟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常用的两种麻醉方法的不同影响,为此类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期行妇科手术老年患者46例,年龄(72.4±6.1)岁,体重(46.3±6.5)kg。术前合并Ⅰ~Ⅱ期高血压,37例有原发性高血压病8~12年,9例入院时体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随机分两组,每组23例。A组单纯全麻;B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手术前日A组SBP(140.1±26.4)mmHg,DBP(73.4±8.9)mmHg,HR (81.7±21.6)次/min;B组SBP(141.2±25.8)mmHg,DBP(72.1±9.2)mmHg,HR(82.4±20.8)次/min。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物均服至手术当日晨。各组病例术前无神经精神障碍,肝肾功能正常,无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病史,均无硬膜外阻滞禁忌证,手术和麻醉人员基本固定。

1.2麻醉方法

两组病人术前均肌注苯巴比妥钠2mg/kg、阿托品0.01mg/kg;A组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3μg/kg、依托咪酯0.3mg/kg和阿曲库铵0.8mg/kg行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机械控制呼吸,调整潮气量Vt在(8~10)mL/kg,呼吸频率12bpm,呼吸比1∶2,术中维持呼末CO2分压35~45mmHg,根据病人临床指征调控麻醉深度,全麻维持吸入1.0%~2.0%异氟醚间断追加芬太尼和阿曲库铵,微泵静脉输注异丙酚3mg/(kg・h),关腹时停异氟醚,缝皮时停异丙酚,术毕神志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吸入空气5min后SpO2≥95%、举臂>3s时拔除气管导管。苏醒延迟者用纳洛酮拮抗。B组先取左侧卧位,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入硬膜3.5cm,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用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待出现阻滞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诱导用药同A组,术中以硬膜外镇痛为主,每40~60分钟硬膜外推注2%利多卡因4mL,间断吸入0.5%~1.0%异氟醚。以微泵静脉注射异丙酚1mg/(kg・h),间断追加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条件同A组。

1.3监测指标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用Detex-Ohmeda多功能生理监护仪连续有创监测桡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脉搏和心率、心电图、SpO2及呼气末CO2分压,并计算收缩压与心率乘积;分别记录复合量和芬太尼、异丙酚及阿曲库铵用量,记录术毕苏醒、拔管时间及躁动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

2.1术毕至清醒时间

A组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插管及拔管时SBP、MAP、HR等指标比较

插管及拔管时,A组SBP、MAP、HR均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择期手术前经有效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机体各项机能呈进行性退化,心肌张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其心血管储备功能及循环代偿能力减退[1]。围手术期任何伤害性刺激均可导致机体发生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反应及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2]。因此,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期防止血压剧烈波动、保持动态血压平衡尤为重要。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保证充分氧供,便于呼吸管理,但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不能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所引起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即使静脉用量较大也不能完全抑制插管或拔管以及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3]。本研究结果显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较单纯全麻组平稳,全麻药及辅助药用量明显减少,手术结束至清醒和拔管的时间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单纯全麻组,说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阻滞手术区域的传入神经和交感神经,阻断该区域内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使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减少,有效降低全麻诱导及术中的应激反应,避免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剧烈波动引起心脏作功和心肌耗氧增加,减少手术并发症。另外由于复合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减轻对循环呼吸功能的抑制,使术后药物残留效应降低,病人苏醒迅速,术后躁动减少,利于早期拔管。术后可以利用硬膜外导管施行镇痛,改善呼吸循环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庆.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变化的临床研究[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8):462-464.

[2] 廖秦平,吴成. 老年妇女手术安全性的评估[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831-833.

[3] 郑拥军. 老年患者围术期循环稳态的监测与调控[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3):252-256.

(收稿日期:2009-07-20)

上一篇: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40例影像特点分析 下一篇:异丙酚联合咪达唑仑消除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