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是这样生活的

时间:2022-03-11 01:34:12

澳大利亚人是这样生活的

在澳大利亚留学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着实体会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受传统中华文化熏陶已近30年的人,当我刚刚踏上这个西方国家的国土时,cultural shock (文化冲击)这个在论文或书本中才会见到的概念,便开始在我身边真实地一幕幕上演。下面我就通过身边的一些小事向大家介绍澳大利亚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礼多人不怪

相信大多数有过出国留学或出境旅游体验的人都会对西方人有这样的第一印象:热情且有礼貌。初到澳大利亚,“Thank you”“Cheers”(澳大利亚人惯用的表达“谢谢”的说法)和“No worries”(澳大利亚人惯用的表达“不用谢”的说法)是我最先学会的、能像当地人一样应用自如的口语表达,因为这些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我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学会了。在公共场所,进门的时候,如果前面的人帮忙留着门,要说“谢谢”;在餐馆点完餐,要对服务生说一声“谢谢”;坐公交车,下车的时候也要和司机说“谢谢”。我们常说“礼多人不怪”,在澳大利亚正是如此。此外,我们通常认为,对于家人或者好朋友的帮助是不必说“谢谢”的,说了反而显得生分。然而,老外对于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忙都是习惯说“谢谢”的,他们非常乐意听到诸如“Please”“Thank you”“Thanks”等礼貌用语。所以,和老外相处,千万别吝啬说“谢谢”,“谢”少了反而会让老外觉得你太过羞涩或不懂礼貌。

在澳大利亚,有礼貌的另一种体现是谦让,这一点在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体会得尤为明显。乘地铁或火车时,人们永远是先下后上,车外的人会在门两边自觉站好,人多时,大家也会自觉地排队。在这里,无论是在闹市区还是郊区,你真的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行人走过路口时,司机会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减速,让行人先过。有时行人离路口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司机加速一下是完全能过去的,而且丝毫不会影响到行人,但司机还是一样会减速。我以前觉得,外国人之所以这么有礼貌、有素质,是因为受到了规则的约束。但当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心态和意识才是当地人能做到这些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和他们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自信的街头艺术家

墨尔本可谓是南半球的文艺之都,在它的中心大道――斯旺斯顿街(Swanston Street)两侧的人行道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颇具文艺范儿的青年,拿着吉他在那儿自弹自唱。有的人甚至还置办了麦克风、音响、电源等设备,可谓下足了本钱。他们还会在面前放一个敞开的吉他盒子,暗示路人:有钱就往这里扔。除了吉他演奏者,还有很多画家会在人行道上席地而坐,认真地在路面上绘画、涂鸦。我因为经常去墨尔本的市中心活动,所以常有机会欣赏这些街头表演,并被那些街头艺术家们的自信及其沉浸在艺术中时那一脸享受的神情所感染。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去街头表演基本上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凡有份儿正经工作是不会沦落到这步田地的,所以我们不管这叫“表演”,而叫“卖艺”。但在墨尔本,那些街头艺术家并不会为此感到紧张或羞涩。表演过程中,他们始终沉浸在对艺术的享受中。在他们看来:如果能有路人驻足欣赏表演,并从中感受到快乐和艺术之美,那便是最大的幸福,而挣钱只是顺便的事。当然,在这些街头表演者中也不乏华人面孔,他们的嗓音和唱功足以与当地表演者匹敌,但在他们的脸上却很少能见到老外的那份自在和从容,这或许是因为缺乏经验,也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出人意料的“嘻哈少年”

在澳大利亚一些车站或者大学门口,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当地年轻人:男生留长发或扎小辫儿,女生挑染着绿色或粉色的头发,有的人还会在鼻子上穿鼻环,或是在手上拿一个滑板。他们看上去就像是吊儿郎当的嘻哈少年,但他们做的事却常常出乎我的意料。有时候,这样的“嘻哈少年”会在车站主动帮老人开门或是让座;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脖子上挂着工作证的“嘻哈少年”,他们拿着为贫困国家儿童或环保行动筹集善款的资料和调查问卷,耐心地向路人介绍他们的慈善或环保活动。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并非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吊儿郎当,而是有善心、懂礼貌,会尽力去做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事。他们一方面接受着澳大利亚正规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又倡导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由此我才意识到,原来两者并非不可兼得。

并不浪漫的跨国恋爱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正与一位澳大利亚的本地小伙儿交往。在外人看来,这个谈着跨国恋爱的姑娘想必每天都被西方人的浪漫和甜言蜜语所包围着,然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却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前段时间我们聚餐时,她就对这位外籍男友的种种“恶行”进行了哭诉。首先,他们二人平时吃饭基本都是AA制,所以她很少能体会到那种由男友请客的开心。其次,也是最令她生气的,就是她男友在他们吵架时的反应。通常情侣吵架,女生想要的可能是男友的安慰或者是形式上的妥协。可是有一次他们吵架,我这个朋友气得想要在大半夜摔门而出,她的男友却冷冰冰地抛来一句:“你要走我不会拦你,但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句让人听来哭笑不得的话直接反映出了西方人独立的恋爱观。在老外看来,无论是在行为上、精神上还是经济上,“我”的任务和责任都由“我”自己来承担,无需恋爱或婚姻中的另一方来负责。但同时,对方的责任和任务也不能由“我”承担,所以对方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在处理恋爱和婚姻关系时,老外往往显得更为理性,即便吵架时也是如此。所以,很多在我们概念中谈恋爱时的“理所当然”到了老外那里便行不通了。有时我会想,要是我们中国的男生能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主动,那么和西方男生相比,中国的男生可能会更有竞争力,因为我们是多么大方又多么会疼爱女生啊!

“零加班”文化

在校园里,我们这些留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高校里的教职员工。在与这些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工作永远只能在上班时做。要是他们一下班或是休公共假期,再重要的事都要等到他们回来工作后才能处理或是答复。想必不只是学校如此,或许澳大利亚全社会倡导的都是这种“零加班”文化。在澳大利亚人看来,工作只是工作,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其中,一定要分出时间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这些留学生在了解了他们的“零加班”文化后,便都识趣地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在周五中午之前发邮件问老师,否则一旦拖到周五下午或晚上,基本上就只能等到周一上午才能收到老师的回复了,但那时往往已经晚了。我身边有不少同学都吃过这样的亏,但我倒觉得,这种该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文化也不错。这种文化虽然少了点人情味,但也是“凡事按规矩办”的典范。

人人平等

澳大利亚人倡导人人平等,这一点在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校园里,学生对老师通常是直呼其名,对老师的态度也无需毕恭毕敬,师生间的谈话非常随意,让人感觉两人更像是在以朋友的身份交谈。此外,各行各业的人之间都相互尊重,对彼此十分友好。无论是清洁工、公共汽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售货员、服务人员,还是教学秘书、图书管理员和银行职员,尽管他们都是在为他人提供服务,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比别人低,或是与其他人贵贱有别。更何况,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很有资历和经验的,你如果认为他们低人一等,那就大错特错了。

饮酒与饮食

我们中国人喜欢在酒桌上谈事情,所以常给人留下中国人爱喝酒的印象。其实,西方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更喜欢在酒吧里饮酒、社交。在澳大利亚,人们的娱乐放松活动基本离不开酒精,你甚至能在一些酒吧看到两个老外只点两瓶啤酒就可以聊上大半天。所以酒吧在澳大利亚特别受欢迎。

在澳大利亚,除了酒吧,你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买到酒,但通常,酒和其他商品是分开售卖的。比如有时,你在一家超市里可能找不到任何含酒精的饮品,但在超市出口旁边却会有一间单独的小店面,里面出售各种各样的含酒精饮品。顾客买酒时,店员有时会要求顾客出示身份证明,因为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只有年满18周岁的人才可以买酒。有趣的是,由于大多数亚洲人看上去都比同龄的澳大利亚人年轻很多,所以我的朋友中有很多25岁以上的人都有过被查身份证明的经历。

再来说说当地人的饮食习惯。煎、炒、烹、炸是我们中国人最常用的几种烹调方法,而澳大利亚人的饮食方式则比较单调,以烤、煮、生吃和凉拌为主。对于当地人来说,把一些生的食材混合在一起,再加点儿调料或酱汁,那就是一个菜了。若是把这些食材盛到盘子里,再放些米饭或土豆泥,那便是一顿美味的晚餐。有时候,一块只用几分钟就能烤熟的牛排,撒点胡椒粉和盐,外加一些蔬菜沙拉,那就是一顿正餐了。所以,澳大利亚人的饮食很少产生油烟,这也是为什么在澳大利亚,大多数抽油烟机和烟雾报警器都成了摆设。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对饮食是比较重视的,平时的标准就是几菜一汤,逢年过节,更是花样繁多,煎、炒、烹、炸一个不少。因此,我们的烹调方式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油烟,以至于当地产的油烟机过滤网罩都不够用,使得灶台和厨房的墙壁上很容易留下一层油腻腻的油渍。所以,在澳大利亚租房,房东有时的确会认真询问中国租户是否会经常用炒或炸的烹调方式来做饭。此外,有些刚学会做饭的中国留学生在厨房里炸东西或是用大火烹饪时,经常一不小心就触发了烟雾报警器,所以相对来说,华人住所的火警出勤率要普遍高于当地人。

通过上面这一件件小事,我慢慢体会到了澳大利亚人和我们在生活上或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候,文化差异就像是一面镜子,在照出别人的同时,也映出了我们自己,而只有在经历、体会过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懂得该如何应对文化差异,并化解别人对我们的误解。

上一篇:“五步精读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下一篇:翻译擂台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