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提问激发兴趣

时间:2022-03-11 07:29:32

【前言】巧设提问激发兴趣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直接提问,明确目标 即在每节课的开始把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用简单明了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一开始便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其能从整体上把握整堂课的内容,学习起来才能游刃有余,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 比如,一节课我们要分析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预习...

巧设提问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理论,兴趣作为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越来越引起了教育者的注意。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对差生的分析研究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他经过研究得出构成学生学习失败的因素比重是:缺少努力占25%,缺乏兴趣占35%,个人问题占8%,其他原因占32%。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以提高学生素质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在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汲取前人课堂提问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试验着运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提问方式设计如下:

一、直接提问,明确目标

即在每节课的开始把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用简单明了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一开始便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其能从整体上把握整堂课的内容,学习起来才能游刃有余,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

比如,一节课我们要分析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就可以直接提出如下问题:(1)小说写了哪些人物?(2)主要人物是谁?(3)文章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4)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等。这样直接了当,课堂学习目标明确具体,便于学生把握。

二、婉转曲问,激发兴趣

有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撇开原问题绕个弯子,换个角度提出一个新问题,让学生先解决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解决原问题的方法。比如钱梦龙老师在讲解《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孀妻”“遗男”“龀”等词语时,采用了以下问法:

问:“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答:七八岁。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答:从“始龀”知道的。

问:“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爸爸肯让去吗?”

学生思索后回答:他没有爸爸。

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这样几个问题下来使学生兴趣大增,而且这几个词语理解也深刻,记得牢固了。

三、反诘提问,规范思路

教学是双边活动,且学生是主体,教师可以提问,有时学生也会提出问题,这是课堂气氛活跃的标志,说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提问,一不要压制,二不要直接回答,可以用反诘语气,向学生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原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里冻死在街头,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教师可以接着反问道:“看看书,想一想,小女孩临死前想到了什么?小女孩幻想飞到天国说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一反问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原问题的答案,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加深入的理解问题。

四、层层追问,深入探究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条件下,用谈话的方式再进一步提出与之相关的较深的问题,如此反复,一追到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求事物的本质。比如我在讲职高课文第二册《根的情操》一文,当讲到“根系”时,我是这样做的:

问:“根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庞大而神奇。

问:“在说明这一特点时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答:列数字。

问:“一般情况,说明的数字有三种,即概数、确数和约数,这里用的是哪一种?”

答:约数。

问:“为什么用约数而不用确数?确数不是说明得更准确些吗?举例说明。

答:以“一年生的苹果树的根系,大约有三万八千条侧根”为例,一年生的苹果树苗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逐棵去数,取约数是最准确的表述。也合乎情理。

这样层层追问,就自然地引导学生分析到了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一重点问题上来,使学生对这一抽象语言现象有了形象生动的理解。

五、比较设问、加强力度

教材中的有些知识点,就其本身而言难以设问,象用词的准确性等,就可采用比较设问的方法。《包身工》中有这样一段话:“将身体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就可以问“将‘公然’二字删去可以吗?”这样就很自然地把这样本不易解决的问题轻易地解决了,当然比较点要选得有价值,比较的范围可以是不同文体之间,同类文体的不同文章之间等。这样让学生在思考中品味哪些看似平淡的内容,加强了教学力度。

六、联想设问,拓展思维

提问的内容当然要受教材内容的制约,但也不能局限在教材的字句上,应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生活与社会实际联想开去,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项链》一文时,最后可让学生就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展开联想,给小说续一个结尾。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玛蒂尔德性格特征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口头表达等能力。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设提问不失为“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一种好方法。当然,课堂提问的方式不止上述六种,这只是笔者的一管之见,除此之外,应该还有许多形式。具体到某一问题在某个环节上应该运用哪种形式提出来,除了要考虑上述的教材重点、学生情况和课堂教学环节的需要等因素外,还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自然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从而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也就达到了王阳明所说的“其进自不能已”的境界。

上一篇:浅析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加强道德教育强化职校生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