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工具性与工具理性之辩

时间:2022-03-11 06:09:46

科学的工具性与工具理性之辩

作者简介:孙波(1970-),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摘要:科学的工具性与工具理性之间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上密切的关联,近现代社会依赖,对于工具理性的倡导,实现了人的解放,科学的工具性也促进了人类的解放与进步,但是对于工具理性的过分倚重,却使人性在一定层面上从神性到另一个极端物性的摇摆,人类在拜托了虚幻的天国之后,又有可能会陷入物性的现实泥沼之中。因此,必须对工具理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的工具性;工具理性;人的解放

科学是人类改变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普遍确立的一种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理性的,因此,科学的工具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厘清两者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对问题本身形成更加丰厚深入的认识。

1.工具理性与人的解放

什么是理性?理性是人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可以灵活地运用这种能力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所以,从更为综合的角度来说,理性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管理与有效实施等思想行为和现实表现,理性体现为能够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负责。这样,理性就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存在方式、运行轨迹和动态秩序。工具理性则体现为对理性一种具体分类和价值选择,但本身并非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确立理性自身的有效性与工具性,以充分挖掘物的有效性和价值为目的,从而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的某种目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具理性体现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近现代社会以来,从思想上看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兴起,使得人性代替了神性,现实理性代替了思辨理性,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幸福追求代替了幸福在来生的思想。对神的批判和抛弃的同时是对现实的人的歌颂和肯定。这样人的内心信念不在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这样新的精神和信念在逐渐累积和形成,而原有的中世纪的思想仍然在社会体制和内心世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西方近代之初,不仅在不同的人群间,在社会意识领域,甚至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新旧两种思想的纠葛。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单纯的思想选择和内心宣示并不能更加确立信念的坚定性和选择的正确性,人们还必须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改变社会,而且也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思想的力量就是工具理性及其所代表的内心信念。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是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创立和费朗西斯·培根关于科学实验方法的确立,培根不仅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创立了实验的方法,而且他还大胆的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这就是工具理性最为大胆和最为明确的宣言。如果工具理性是一种内心信念、内心选择和理性转向,而与工具理性联系最为密切的科学技术就是改变世界改变社会最为有力的知识与工具,近代社会已经到来,如何确立人,使人摆脱神的束缚,最重要的就是使人拥有财富,而这种财富就是物质财富,科学技术可以为人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改变了世界,也最终确立了现代的人。

从社会制度方面,近代社会的标志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但是近代之初仍然处于新旧制度的交替之中,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最好的社会意识形式,并推动社会思想潮流在近代社会大步前进,但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更加重要的是具有能够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物质力量,这样工具理性的现实知识和现实物质力量的代表和实现手段——科学就成为资本主义最为重视的现实工具,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同科学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在此之前的任何制度都没有也不会如此,或者这样说,之前的社会都是同哲学或者神学这样的精神力量结合,从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的统治,而资本主义则是同科学这一工具性、物质性力量相结合,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在成功的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精神统治体系之后,一开始他并没有试图重新建立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或者改革后的宗教试图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新教和清教恰恰体现的是“因信称义”,其主要立场是信仰者和上帝的直接对话而并非需要通过一种体系,这样,近现代社会宗教就不再会是一种统治工具,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回归了信仰本身。

因此,从上述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既然标志自己实现的是所谓的自由、民主与博爱,就不会再是一种精神的统治,但是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巩固下来并得以开创近现代社会,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实现的是同物质力量的结合,通过科学技术所推动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是建立在物质力量基础上的,其人性的解放是以物性的释放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在发展,生产不断在进步,财富不断在增加,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侵略,资本主义社会大踏步向前,野心勃勃又富有信心,充满乐观地开创现代社会。

2.科学的工具性与社会进步

科学是什么,或者具体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非常多的定义与解释,但是无可否认,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的某些特征,科学首先是一种知识,这是一种最为古老和最为普遍的一种解释,科学又是一种能力,是人认识自然、认识人本身的一种能力,人需要这种能力,正是依靠这种能力,人才能得到确立和实现自身;科学同时又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同能力具有较大的联系,但作为工具,意图在于改造改造这个世界,从而使社会得到发展,使人生活的更好,这无疑仍然具有积极的一面。

可以这样说,科学的工具性也是科学最为基本的特性之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系统论证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人类劳动中,都体现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同时又是对于科学这种工具性的掌握。因为科学技术就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描述就是对科学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工具的全面把握。它存在于生产工具的水平、人的劳动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劳动对象的广泛程度上,另一方面,作为虚体因素,它还存在于生产的各环节中间,同时又是对整个劳动过程、劳动效率和劳动产出甚至是对劳动产品对于整个社会效用一种综合评价。

在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更好支持与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工具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积和进步性的一面,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近现代社会之前,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只是处在一种自然和自发的状态,科技与生产并不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有限,而只有到了近现代社会,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生产开始了一种自觉和双向推动极为密切的联系,科技称为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工具。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2]

我们不能否认,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更好地实现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战胜了各种疾病,甚至包括许多席卷全球,使人面临生死存亡的传染病,如造成欧洲人三分之一死亡的黑死病,还有疟疾、天花等等曾经的各种恶性传染病;科学技术也使人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如洪灾、泥石流、地震、海啸、旱灾等等都可能给人带来灭顶之灾,但人依靠科学技术终于能够战而胜之或者能够不断的在灾害面前幸免于难。人类需要这种工具,只有很好的利用这种工具,人类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下去。

3.对工具霸权的反思

如上所述,科学及其与科学密切相关工具理性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使得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资本主义制度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带动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出现,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并推动近代社会步入现代社会。

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依靠科学技术所释放的巨大的物性力量而最终确立了现代的人,使人彻底的拜托了神性的束缚,从而具有更加丰富、自由和平等精神境界,但是这样一种对于人的解放与独立,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可能会走向另一个反面,这就是物性的力量的强大,很有可能会由此带来物性的统治和束缚,由此,神性、人性与物性很容易成为钟摆的三点,人性居于中间点,而神性和物性就成为两个极端,人从中世纪神性的一个极端摆脱出来,却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人从神性的空虚和虚无缥缈的天国的梦想中解脱出来以后,又有可能最终陷入了物性的泥沼之中。

科学技术所推动社会的迅猛发展所带给自然界、人类社会,最终是人本身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对历史的概括还是对现实的总结与观感,都足够带给人震撼,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与人自身的变化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其它力量无法比拟的。最为主要的是,科学技术已经同社会各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而且科学技术本身是以社会建制化、高度体制化的形式日益组织起来,同社会整个体制形成越来越紧密的接口,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这样,整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体制但人所创造的,但却日益成为一种奴役人、统治人的一种工具,这就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异化的力量,而异化本身表现在科学技术体制方面就表现为一种科技异化。

对于工具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思考的是工具理性所带来的物性崇拜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具有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前所未有的话语霸权,当然科学技术绝不会像以前宗教所实施的统治方式一样会建立其完整的统治体系,从一定层面上看,科学技术体制即使研发和社会运用的体系,但科学技术却无处不在,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并不像中世纪教皇和神父一样在精神上统治这个世界,科学家也没有权力,但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却无比强大,没有任何一种力量与之相抗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255.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616.

上一篇:论钢筋工程质量控制点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责任感是提升员工领导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