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

时间:2022-03-11 03:04:33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

摘要:编制适用于我国成年人使用的心理弹性量表。通过对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献分析,将心理弹性定义为能够帮助个体从逆境、灾难、丧失或威胁等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的心理特质。在确立内控性,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乐观性。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人格倾向性。接纳性5个维度后,编写与之对应的50个项目。通过对420名大学生被试的测试进行项目筛选后,形成由30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量表。通过对285名成年被试和457名大学生被试的实测,考察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结果表明,心理弹性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也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聚合效度和效标效度。结论:心理弹性量表具有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被用于中国成年人弹性特质的评估。

关键词:心理弹性、量表编制、信效度、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B846

1、引言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识别“压力阻抗者”(“压力阻抗者”拥有的心理品质,被称作“坚韧性hardiness”或“坚韧人格hardy personality”)运动的兴起,国外心理学者开始开发出一个新的、非常有希望的研究领域,这就是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Nebel,2010)。积极心理学思想提出后,心理弹性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热情。

在我国。近些年来地震、洪水和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空中和地面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一些地方性的心理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重大应激事件无一不对许多事件亲历者造成心理伤害或创伤。因此,国内心理学研究者也逐渐重视关于心理创伤和从创伤中恢复的心理学规律的探讨。

人们能否从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创伤中复原,这取决于两大类因素。一类是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包括家人、朋友和社会各个方面在物质上的帮扶和心理上的支持。影响灾害亲历者从心理创伤中复原的另外一类因素是个体内在因素,主要是心理弹性或弹性特质。外界的社会支持和内部的心理弹性都是帮助人从心理创伤中复原的力量,因此它们都属于“复原力”。复原的外因是重要的,但仅仅拥有外部的社会支持,尚不足以帮助人们从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复原。复原的内因是复原的必要条件。因此,同国外的情况一样,国内的灾害心理学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定位到弹性人格特质上。

关于心理弹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心理弹性的本质(是稳定的心理特质,还是一种过程或状态;是内在的心理品质,还是外界环境因素);心理弹性的结构;心理弹性的形成过程;影响心理弹性形成的因素(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心理弹性的评估或测量:作为一个中间变量,心理弹性在重大应激事件和应激反应后果变量(例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复原)之间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目前。上述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许多成果,也有许多争议;无论成果还是争议,都大大地丰富了心理弹性研究文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国内的心理弹性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心理弹性所包含的成分和心理弹性的评估这两个紧密相连的课题上,少数研究探讨了心理弹性缓冲或中介应激事件心理影响的心理和神经机制。例如,蔡颖、梁宝勇、周亚娟(2010)探讨了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雷鸣、戴艳、肖宵、曾灿、张庆林(2011)在一篇名为“心理复原的机制:来自特质性复原力个体的证据”的综述文章中评述了心理弹性促进复原的神经机制。心理弹性的评估多采用心理测量法。国内研究者所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基本上都是以青少年为使用对象的。例如,高翔、郑日昌(2009)编制的《中学生复原力量表》和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在后面引用的三个研究中,都没有采用“心理弹性”这个术语,而是分别使用“特质性复原力”、“复原力”和“韧性”这三个汉语词指代resilience。

心理弹性是影响应激条件下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构成人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按照《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的规划,本研究的目的是界定心理弹性的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梁宝勇。2012)。

2、心理弹性概念和结构的确立

2.1 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

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词“re-silire”,原意为“跳回”(Zeap back)。国内也有研究者将resilience译作“复原力”、“压弹”、“抗逆力”和“韧性”。在英语词典中resilience有两个基本含义:(1)原义:指物体在被弯折、挤压或延展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2)引申:指人能够经受困境,或能快速从困境中恢复。心理学研究采纳引申的含义,心理弹性通常被看作是有助于处于逆境中的个体增加幸福感和创伤后的成长的内在的心理因素,并因此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Fredrickson,2001)。

关于resilience的性质,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resilience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即trait resilience(特质性弹性)或resilient trait(弹性特质),这种特质可以帮助个体战胜逆境,并从逆境所带来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例如Roth(2007)认为心理弹性这种特质可以被看作是来自于个体人格的一种保护机制,是个体以适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方式来保护自身不受生活中的逆境和消极情绪的影响。(2)强调re-silience是应对不利环境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或状态,即“状态性心理弹性”(state resilience)。例如,世界卫生组织(2009)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是:心理弹性包括了通过保护因子来降低危机因子对个体带来伤害性结果的积极适应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resilience汉译作“复原过程”。(3)倾向于将resilience看作一种应激结果,即“面对困境个体仍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功能”(Bonanno&Mancini,2008);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resilience汉译作“复原”。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统一规划,本研究将心理弹性的性质界定为一种人格特质。

美国心理学会(2009)对心理弹性的定义中列举出了一系列的应激源:“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灾难、威胁、以及家庭问题、健康问题、工作和经济问题等各种重大应激源时,都能够适应良好的过程。”本研究采纳美国心理学会的观点,将心理弹性所涉及的应激定位为重大应激源,以区别于另外一种重要的“抗压(stress-resis-rant)”人格特质——坚韧性特质。从这两种人格特质研究的历史看,先有坚韧人格(hardness)的研究,而后发展出心理弹性的研究(Windle&Ben-nett,2011)。

最后,对于心理弹性的应对后的结果,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心理弹性是一种重建,使个体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另一部分认为心理弹性可以让人在应激中获得经验和成长,恢复包括比应激前更优的状态。根据resilience的原意,“物体在被弯折、挤压或延展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后果应当是“复原”。医学上“复原”(recovery)不同于“康复”(rehabilitation),复原指尽管在应激事件冲击下个体曾经发生比较强烈的应激反应,但最后完全恢复到应激事件发生前的功能状态。事实上,复原过程通常也包含心理成长,例如应对经验的积累,弹性程度的提升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能够帮助个体从这些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恢复到应激前功能状态的人格特质,

2.2 心理弹性的结构与操作定义

早期用于成人的心理弹性量表实质上测量的是坚韧性人格,例如Bartone(1989,1991,1995,2007)所开发和修订的三个版本的心理弹性人格倾向量表(The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Scale),该量表的维度与坚韧性人格的维度是一致的,即挑战、控制和承诺。Wagnild和Young(1993)根据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人士的访谈编制的RS(The Re—silience Scale)是早期应用最广的真正含义上的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包括个人能力和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两个维度。Ffiborg和Hiemdal等(2003)所编制RSA(Resilience Scale for Aduhs),包含5个维度: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和个人组织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量表包含两个环境变量。故Resilience不宜称“弹性”。这个量表可以汉译作“成年人复原力量表”)。Connor和Davidson(2003)编制的CD-RISC(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起源于对PTSD的研究,包含个人能力、对应激结果的信任/容忍/阻抗、接纳变迁和安全的关系、控制和精神影响5个因素。此外,还有一些专用于特殊领域或特殊年龄段的心理弹性量表,如Ryan和Caltabiano(2009)针对中年人的心理弹性的量表RIM (Resilience和Midlife Scale)。Madsen和Abell(2010)编制的TRS(Trauma Resilience Scale)是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弹性量表(详见表1)。

Nebel等(2010)采用质性元综合(QualitativeMeta-Synthesis)的方法,分析、分解和综合了文献中关于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从中提取出来由心理创伤中复原所需要的要素:内控性、叙述重构、利他性、接纳性、灵活性、乐观展望、人际有效性、社会支持。

通过对这些心理弹性量表的维度的对照分析,可以提取出来的心理弹性的构成要素有:能力、接纳性、乐观性、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内控性、精神信仰和社会支持。根据这些构成要素的含义,去除重复或重叠的部分,再依据本研究对于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强调“重大应激事件”这个条件),最后决定直接提取“接纳性”和“乐观性”这两个要素;将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控制合并为“内控性”(内控性可以体现自信、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将强调复原的外在机制的“社会支持”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心理倾向性”:将“能力”具体为“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这样便得到本研究的5个弹性维度:

(1)内控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此概念源于控制点的研究领域,原指个体对他能够对自己当前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命运产生影响的知觉,高内控的个体认为生活中的事情是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因此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Rotter,1966)。本研究将内控性定义为个体认为自己的当前生活和未来更大程度上是处在自己掌控中的人格倾向性。

(2)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coping stylefocused on problem-solving):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应激源和由应激源引起的问题上,并设法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人格倾向性(梁宝勇。2006)。

(3)乐观性(optimism):个体对未来事件的后果保持积极预期的心理倾向性(Scheier et al.,1987)。即使遭遇严重的应激事件,高乐观者也能够看到事情发展的积极方向和好的前景:相反的心理倾向性为悲观性,高悲观性的个体对生活和未来持消极的预期。

(4)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心理倾向性(pre-disposition of accepting and utilizing social sup-ports):Blumenthal(1987)提出“知觉到的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概念,指个体对于各种来源的社会支持的觉知程度,又称“主观支持”。研究发现。主观支持所产生的缓冲应激作用甚至大于“客观支持”(客观存在的各种潜在的支持源)。另外,即使一个人拥有大量可资利用的社会支持,但由于他“万事不求人”的个性,这些社会支持并不能发挥其缓冲应激的作用。这意味着还有一个变量参与社会支持的缓冲应激的作用,即支持的利用度。因此,本研究将“社会支持”这个环境变量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特质变量后,扩展命名为“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心理倾向性”,并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维持同他人之间的互惠关系,在应激条件下积极获取和利用社会支持的心理倾向性。

(5)接纳性(acceptance)原指一个人努力接受那些在自己控制能力之外的情况,并在该情况下尽量地让事情朝相对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倾向性(Kidd,&Davidson,2007;Retzlaff,2007;Williamset al.,2001)。对于遭遇严重心理创伤的个体的研究表明,接纳已经发生过的不幸(包括别人和个人的过失),是帮助这些人摆脱心理障碍的重要步骤(张侃,张建新,2009)。本研究定义:个体对已经过去的消极事件或经验,以及现存的不可控的问题不否认、不排斥,而是接纳它们,以致个人的情绪和生活较少受这些因素的困扰的人格倾向性。

3、《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编制的过程与方法

3.1 量表项目的来源和初步筛选

3.1.1 国内外同名和相关量表

根据本研究所确定的5个维度和维度的操作定义,从国内外以往心理弹性量表中选取最符合本研究所要编制的量表的维度定义的项目。量表分为两类:

(1)心理弹性量表,除了上面提到的经典的弹性量表外,还包括:Resilience Appraisals Scale(Johnson et al.,2010)、Brief Resilience Scale(Smith et al.,2008)、Ego Resiliency Scale(Block,&Kremen,1996)、Resiliency Attitudes Scale(Biscoe&Harris,1994)、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胡月琴,甘怡群,2008)。(2)与定义维度相关的量表,包括:自尊量表(Rosenberg,1965)、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Schwarzer,1981)、控制点量表(Levenson,1981)、应对风格量表(梁宝勇,吴雨晨,2011)、生活取向量表(Scheier et al.,1985)、领悟社会支持量表(Zimet et al.,1988)、接纳与行动量表(Bond,2003)。

3.1.2 专家访谈

专家访谈围绕两个主题:第一,中国文化背景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心理弹性的结构(“你认为,在重大应激事件发生后,哪些内在、稳定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个体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第二个主题,与这些心理品质相对应的具代表性的行为样本。

3.1.3 项目初步筛选

根据本研究对心理弹性和各个维度的定义,归纳整理从两个来源获得的项目,剔除内容重复、相近或重叠的项目,最终形成50个项目的初测量表,其中内控维度9个项目,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维度11个项目。乐观性维度10个项目,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倾向性维度11个项目。接纳性维度9个项目。

量表采取4点评分方式,1=“几乎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比较符合”。4=“几乎完全符合”。要求受测者对自身情况与量表中每一个项目描述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定。其中有19个项目为反向计分。

3.2 心理弹性量表的形成

3.2.1 受测者

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发放50个项目的心理弹性量表(初测本)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12分。有效回收率为98.1%。其中男生187人。女生225人,平均年龄22.3岁,标准差0.95岁。

3.2.2 程序

采取集体施测方式。施测前讲明测验的目的。受测者按照自愿原则完成问卷,完成一份问卷的平均时间为10分钟时间。采用SPSSl6.0和LISREL8.7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

3.2.3 项目筛选

项目筛选采用两种方法: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项目分析采用了两种方法:①检验高、低分组(27%)受测者在各条目平均数上的差异,结果表明,50个项目的t值在0.001均达到显著,项目的鉴别度都大于0.4。②对测验中各个项目与其对应维度平均分进行相关分析,对与对应维度相关系数低于0.4的项目和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维度上同时都具有较高相关的项目做删除处理,结果删除量表的7个项目:其中,应对维度下2题,内控维度、乐观维度支持维度和接纳维度下各1题。

验证性因素分析:将获取的412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项目的因子载荷、修正指数(MI)、以及各维度项目数量的平衡性对量表的项目进行筛选,共删除13个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其中,支持维度下4题;乐观性维度下3题;内控性维度、应对维度和接纳性维度下各2题。由此。便形成正式的心理弹性量表。正式量表总共30个项目,每个维度下6个项目,其中反向计分的项目共计8个。

3.3 正式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考察

3.3.1 受测者

样本一:在天津市抽取成年受测者285人,其中男性145人,女性140人:平均年龄为44.2岁。标准差1.41岁;在教育程度水平方面初中130人。高中78人,大专以上76人:从事职业方面,单位负责人7人,专业技术人员37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4人,商业服务人员15人,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08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10人,其他67人。样本一主要用于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样本二:来自天津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中发放量表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其中男生151人,女生245人,平均年龄22.4岁,标准差1.12岁。样本二用于正式量表的会聚效度和效标效度的考察。

样本三:来自于样本三的47名大学生,间隔三周后重测,以考察量表的重测信度。

3.3.2 测量工具

(1)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本研究所编制的量表,共30个项目,包含内控性、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乐观性、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人格倾向性和接纳性5个维度,采取1-4点计分。

(2)内控性量表:该量表取Levenson在1981年编制的内在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jCP)中三个维度中的内控性维度,该维度包含8个项目,采取6点评分,量表信度方面KR系数为0.64,分半信度0.62,重测信度0.67。

(3)应对风格量表:该量表由梁宝勇和吴雨晨在2011年编制,量表包含2个维度26个项目,其中针对情境的应对策略14个项目,针对情绪的应对策略11个项目,采取4点评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0.77。

(4)乐观人格倾向量表:该量表由吴雨晨在2007编制,量表为单一维度,包含20个项目,采取5点评分:量表的α系数为0.92,重测信度0.80。

(5)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原量表由Zimet等,1987年编制,后由黄丽,姜乾金等在1996标准化,量表为单一维度,包含12个项目,采取7点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87-0.91之间,重测信度在0.72-0.85之间。

(6)接纳与行动量表:该量表由Bond在2003编制,量表为单一维度,包含10个项目,采取5点评分,量表的α系数为0.90。

(7)压力困扰量表:该量表由蔡颖和梁宝勇在2010年编制,量表包含4个维度59个项目。其中抑郁21个项目。敌对10个项目,躯体化19个项目,焦虑9个项目。量表的α系数在0.86-0.97之间。重测信度在0.83-0.97之间。

3.3.3 结果

(1)内容效度

采取专家评定的方法验证所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的内容效度。具体做法是:将量表项目根据其理论维度进行归类,对每个维度进行明确的定义,要求专家从“项目描述同维度定义的符合性程度”和“项目语言表达的适合度”角度对各个维度下的项目逐一进行综合评分,评分方式为6级计分。1=“完全不符合(不合适)”到6=“完全符合(完全合适)”。邀请6名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参与评定,对评定结果计算专家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Kenddl co-effcient of concordance)、各个项目的均值和全距。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评分者一致性系数W为0.917,说明6名专家的评分相当一致,有较高的可信度。心理弹性30个项目的均值多数都在4.5~5之间,全距除接纳维度的值略高之外,其他各维度都在0~2之间(见表2)。说明心理弹性量表整体而言,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本研究从3个方面检验心理弹性量表的结构效度:①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获取量表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和量表项目的因子载荷;②分析量表总分和各维度维度之间的相关;③通过项目分析,对量表各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

首先,对由285名成年人受试者组成的样本一的测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各项拟合指标均已达到良好模型的标准。此外,30个项目每个项目在所在维度下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且每个因子的区分度也在0.5以上(见表3和表4)。

其次,分析量表的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结果如表5所示,各维度之间呈中度显著正相关(p

最后,对正式测量的285份样本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检验量表各维度的题目与对应维度之间的相关,结果发现。量表各维度的题目与对应维度的都呈显著正相关(p

(3)聚合效度

对心理弹性量表各维度与内控性、应对风格、乐观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接纳与行动各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心理弹性的5个维度与相对应的5个效标问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4)效标效度

选择测量应激反应的“压力困扰量表”作为效标,结果表明,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25,p

(5)信度

以285名成人样本的数据对30个项目的心理弹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量表的总分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在0.60-0.87之间。对43名大学生样本的数据进行的重测信度分析结果发现,量表的总分和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63~0.88之间(见表9)。

4、讨论

自从Wemerl955年对心理弹性品质的纵向研究以来,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由于心理弹性在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领域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使得相关的研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这一现状也导致了所编制心理弹性量表在具体应用中的混乱。本研究将所编制量表的应用人群定位为成年人,通过梳理以往心理弹性研究中的不同侧重,将心理弹性定位为一种在重大应激事件后能够帮助人从心理创伤中恢复到应激以前的功能状态的内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回顾了现存重要的心理弹性量表,重点分析针对成年人的版本,从这些量表中抽取了5个特质性的心理弹性的维度,即内控性。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乐观性,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人格倾向性和接纳性。这些维度的划分体现了心理弹性即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一种对外界支持资源的获取和运用能力:即是一种在逆境中的积极应对,也是一种对无法改变状况的坦然的接纳。这5个维度较好的概括了特质性心理弹性的主要内涵。

根据心理弹性的维度定义,在严格参照“特质性的、内在的、恢复到常态的品质”心理弹性定义标准基础上。对经典的心理弹性和与维度相关的量表条目进行了改编和增补,形成了心理弹性的初测量表,经过项目筛选后形成的30个项目的心理弹性量表结构与理论维度拟合较好,同时也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

本研究多角度的验证了心理弹性量表的效度,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内容效度验证,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证实了心理弹性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第二,结构效度验证,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量表总分和各维度维度之间的相关和量表各项目的区分度检验这三方面的分析都表明30个项目的所形成的5个维度的心理弹性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并且与编制量表时的理论结构一致。第三,聚合效度验证,由于本研究心理弹性量表的5个维度都已属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例如内控性对应了控制点的研究领域:注重问题的应对风格对应了应对风格领域,乐观性对应了乐观人格领域;形成、维持和运用社会支持的心理倾向性对应了社会支持领域的研究:接纳性对应了心理治疗领域接纳与行动的相关研究,这为本研究的聚合效度的验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心理弹性的5个维度。选取了与之对应的5个经典的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维度和对应的量表相关显著,验证了心理弹性量表的聚合效度。第四,效标效度验证,以往的研究者曾选择艾森克人格问卷、大五人格问卷、SCL-90等量表作为CD-RISC的效标(于晓楠,张建新,2007;张钰,任景敏。黄健等,2010),为了更好的体现心理弹性是一种阻抗压力的素质,本研究选取了压力困扰量表作为效标,对心理弹性量表的同时效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心理弹性总分与压力困扰的总分和压力困扰的总分都呈显著负相关,各维度方面,除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维度与压力困扰总分相关不显著以外,其余各维度的也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

对于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来说,最重要的效度是预测效度。即,同样遭遇重大的应激事件,那些此前曾经在心理弹性测量中得到高分的人比那些得低分的人,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到应激事件发生以前的功能水平。本量表预测效度的资料有待未来的研究。

从心理弹性研究的发展来看、心理弹性曾经历过三个阶段:即心理弹性的品质研究阶段、心理弹性的过程性研究阶段和内在的心理弹性研究阶段(Richardson,2002)。在这3个阶段中最主要的分歧,是对心理弹性采取过程性的动态研究还是特质性的静态研究。从近两年的研究趋势来看,已经有实验从情绪的灵活性角度来研究特质性心理弹性的脑机制的成果(Waugh et al.,2008),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特质性心理弹性研究的一种回归,本研究所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不仅能够作为心理健康素质评估的应用工具,还能为进一步通过实验探讨特质性心理弹性脑机制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5、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统一规划,确定了心理弹性的定义和结构,并编制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心理测量学考察表明,该量表具有令人满意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也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会聚效度和效标效度,因此可以作为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评估的工具。

上一篇:爆发男来了 下一篇:7—11岁儿童心理状态信息理解与使用的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