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铸币税的演化与泛化

时间:2022-03-10 02:03:33

【摘要】“铸币税”最初是封建领主凭借特权在铸造金属货币上获得的收益,后来随着货币制度的发展,其含义不断演化。在银行券条件下,除了本源意义上的铸币税以外,还包括银行券超过其发行准备的收入等;在纸币制度下,铸币税泛指钞票的面值与钞票发行成本的差额,或中央政府在货币发行业务中获得的利润;更有把货币发行给社会、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好处都理解为铸币税。铸币税在用于钞票面值与钞票发行成本差额的含义时,有把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称为“征收铸币税”,其实会引起对实质性问题分析的干扰,也没有这个必要。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使用“铸币税”时应界定清晰,在界定清晰的情况下借用其作为分析概念。

【关键词】铸币税 金属货币 银行券 纸币

一、金属货币条件下的铸币税

“铸币税”一词由两部分组成,即“铸币”和“税”,关于“铸币”,Angela Redish在《铸币及其演化》(Development of Coinage) 一文中这样阐述:杰文斯将铸币定义为“其重量和质地由刻压在金属表面上的图案的完整性所证明的铸块”,然而这种定义含蓄地排除了代用货币,而且没有明确区分金属和铸币,这种区分阐明了铸币的概念,里格尔森称铸币是“一些通常两边都经过压印的金属片,其图案与口头或书面交易中所说的货币单位有关”。也就是说,铸币主要在背景或用途上与金属相区别。[1]由此,铸币税首先与具有特定式样与标准成色的商品货币的成熟形式――金属货币――关联在一起,而金属货币是区别于货币后来的发展形式――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即纸币的,换句话说,铸币税作为一种收益来源于铸币,而不是来源于纸币的。

铸币税的另一构词成分是“税”,其英文对称是Seigniorage,来源于法语Seignurr(封建领主),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铸币税(Seigniorage),是从送到铸币厂用来铸造金币的金块上扣减下来的、高出铸币费用以上的费用。早先,铸币是国王特权(the prerogative of kings),国王决定铸币税的收取额度。有时铸币者用贱金属替代部分金块,铸造出实际市场价值低于其流通中交易价值的铸币,铸币税就来源于这种差价的收益。[2]由此可见,“铸币税”是封建领主在金属铸币铸造上获得的收益,其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若铸币是足值货币,即其在执行交易流通手段时的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相等时,铸币税来源于额外收取的铸造费用,二是通过向铸币中搀入贱金属或铸造重量不足标准等方法(即铸币削边)铸造出来的铸币的铸币税等于其面值与铸造成本之差。

在现代各国信用货币制度下,铸币为纸币等所取代,早已退出流通领域,原始意义上的金属铸币税的现实表现是流通纪念币、小面额硬币及金属辅币,尤其是金属辅币,其面值绝大多数情况下高于其实际价值,其差额即为国家或中央银行获得的铸币税。

金属铸币税是一种费用,作为一种扣减,是购买铸币的市场参与者承担的一种成本,那么,在金属铸币流通条件下,为什么购买铸币者不直接用金块参加交易呢?制度经济学用供求关系、成本收益来解释铸币制度的产生原因,认为一种制度的产生,是由于这种制度潜在的收益大于潜在的成本,货币从金块变成金币是因为使用金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收益(包括交易者个人和全社会)大于使用金块的成本。商品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参与的交易在本质上是物物交易,是等价交易,金块因其自然属性(体积小、价值大,不变质,易于分割和便于携带等)而成为商品货币的最高形式,成为一般等价物,这是商品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自发选择。金块作为一般等价物,隐含的要求是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块的成色、计量标准要统一,除此之外,其他交易手续引起的成本――如易于分割、称量等――要尽可能地低,这样才能保证交易秩序,保证交易收益,保证其对经济生活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这些要求和条件常常得不到满足,于是国家为了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和稳定,颁布法律和规定,明确交易媒介必须在币材、成色、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等要素方面符合规定的要求,这就是货币制度,这样铸币就应运而生了。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市场交易者购买金铸币要支付铸币税和硬币削边费用,但其节约的交易成本是大于这些费用的,因此,铸币和铸币税的存在是商品经济的必然选择。当然,下面要述及的货币形态、货币制度的变迁也都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二、信用货币条件下的铸币税

由前述可见,铸币税实际上是封建领主通过其铸币特权而获得的一种收益,由于是依赖国家或领力,收入归国家所有,故其相当于一种税收,其来源是货币发行收入。那么,随着货币铸币向银行券、纸币的变化发展,这种由铸币税生发的货币发行收入内涵也在随着发生变化。

(一)银行券条件下的铸币税收入

粗略地看,货币发展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金属货币是其发展的最高形式,另一种是信用货币,以纸币为代表,更进一步,也包括电子货币。以更细的标准划分,商品货币按币材分类有多种形式,介于商品货币与信用货币之间还有一种是银行券,它是足值的商品货币向虚拟的信用货币过渡的一种中介形态。如果采用两种分类方法,则银行券可归入信用货币这一类别。银行券是贵金属货币的替代物,是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信用工具,是一种表征货币(Representative Money)。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各家银行都可凭自己的信誉和能力发行银行券,其前提是必须保证随时可按面额兑付金币、银币。后来,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统一性的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货币的需要,在一国之内逐渐固定由几家大银行发行。[3]

银行券发行条件下,银行券与铸币同时在市场流通,与货币发行相关的利益收入除了本源意义上的铸币税以外,还有其他收入,包括银行券超过其发行准备的收入,贬值收入,货币放贷收入,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兑现给银行带来的收入,等等。此时,再把这些收入都归结于“铸币税”名义之下,实际上铸币税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其一,“铸币税”不仅指铸币收入,也指与“印钞”相关的收入;其二,以前铸币税属于封建领主的收入,现在则是指商业银行的收入了。

(二)纸币制度下的货币发行收入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在于:其一,发行主体不同。纸币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中央银行具有垄断发行权,全国只有一家中央银行发行纸币;银行券由商业银行发行,全国有多家银行发行。其二,可偿性不同。银行券是可以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到等额的金属货币,它的流通交换价值来源于它可以同足值的货币兑换,并以此维持其代表地位;纸币不能与足值货币等价兑换,它的交换价值来源于国家的强制与收付承诺。其三,发行保证方面的区别。银行券有足值的贵金属作为发行保证(滥用发行权和逃避监督机制而超发的现象在我们的语意之外);纸币也有发行保证[4],但现在其主要作用是纸币币值的信心保证,其意义不同。

那么,中央银行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之后,铸币税又是指什么呢?何璋[5]认为,此时铸币税泛指中央政府在货币发行业务中获得的利润。它包括:第一,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向政府提供的资金。第二,中央银行在创造基础货币过程中资产负债业务所创造的利润。第三,财政发行硬币(有些国家硬币发行由财政负责)所获收益。

何璋关于所谓现代铸币税的认识具有代表性,但黄达[6]有不同的论述,他分析道,当铸造钱币是王室、国家的特权时,铸币税直接就是财政的收入。在钞票代替了铸币的条件下,“铸币税”或“铸币收入(Seigniorage revenue)”延伸成了“发行收入”,套用铸币流通条件下的界定,发行收入是指钞票的面值与钞票发行成本的差额。不过,从分析钞票发行的三个渠道――对政府的负债、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和收购外汇金银的占款――可以看出,由于中央银行不能直接用自己印制的钞票去购买、去支付,而只能用它去“换取”债权,所以它不能支配发行收入。这样,说来说去,“发行收入”不过是一个分析性的概念,它在任何会计科目中均无直接反映。

三、铸币税概念的泛化及使用

前面沿着货币形态发展历程,分析了铸币税及铸币税概念的拓展,由此可以看出,铸币税含义与不同的货币制度、经济环境相关,是一个随着经济制度而变化的动态概念。首先是有什么样的货币制度就有什么样的铸币税概念。在金属铸币时代,货币发行收益称为铸币税,其收益者是封建领主、国王。在银行券时代,铸币税的收益者是商业银行,由于货币发行主体和货币形态的变化,铸币税的内容除了其本源的含义,还有放贷、超发收入等。在纸币制度时代,铸币税的概念已经扩展为与货币发行相关的收入了,其收益者有的论著说是国家,有的指为中央银行的发行收入,应该说,无论是国家或中央银行都是成立的,不过,本文指出,国家收益还是中央银行收益还是有区别的,其收益主体是不同的,这个问题还要与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的发行制度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相关,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把铸币税推演界定为由发行所得的利息收入减除发行成本的收益,发行收益所涵盖的面必然要扩及准备存款的创造,依此类推地把“发行收入”的涵盖面推广,那就实际上与发行银行的毛收益等同起来了。[7]不过,铸币税含义的泛化还远未结束,在西方的文献中,铸币税这一概念还进一步用来概括:在非金属货币代替金属货币的条件下,非金属货币发行给社会、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好处。[8]这实际上就把货币制度甚至商品交易制度变迁带来的社会收益都涵盖了进去,以此,黄达[9]认为,这样使用铸币税概念,边界不易界定,也就并不是非得使用这个概念才能说明问题。

同样,铸币税概念也没有必要用来表达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紧缩时可以通过运用货币政策来提振本国经济,财政赤字可以通过中央银行信贷来弥补,有的论者把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称为“征收铸币税”,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性,“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赤字货币化”可以包含所谓“征收铸币税”的含义了,否则,在讨论宏观经济政策时引入铸币税概念,容易引起对实质性问题分析的干扰。[10]

总之,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不宜再使用铸币税概念,更不用说计算其数量了,最多在界定清晰的情况下借用其作为分析概念。

四、结语

“铸币税”最初是封建领主凭借特权在铸造金属货币上获得的收益,后来随着货币制度的发展,其含义不断演化。在银行券条件下,除了本源意义上的铸币税以外,还包括银行券超过其发行准备的收入等;在纸币制度下,铸币税泛指钞票的面值与钞票发行成本的差额,或中央政府在货币发行业务中获得的利润;更有把货币发行给社会、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好处都理解为铸币税。这样,在不同语境下使用“铸币税”概念时需要界定清晰。至于铸币税在用于钞票面值与钞票发行成本差额的含义时,有把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称为“征收铸币税”,其实这样做会引起干扰,也没有这个必要。

参考文献

[1]安杰拉・雷迪什(Angela Redish) 著.杜升式译.铸币及其演化(Development of Coinage)[A].见:[美]彼得・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64

[2]Encyclop?dia Britannica. 2010. Seigniorage[EB/OL].Encyclop?dia Britannica Online.21Dec. 2010

topic/532832/seigniorage>.

[3]戴国强.货币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5

[4]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9-93

[5]何璋.国际金融(第三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68

[6]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0-452

[7][8][9]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2

[10]谢平.“铸币税”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N].经济日报,1999-10-25

作者简介:单以红(1966- ),男,汉族,江苏响水人,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货币与金融。

上一篇:PPP融资方式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风险及其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