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家思想家——吕坤

时间:2022-03-09 10:52:49

明朝政治家思想家——吕坤

摘 要:吕坤是明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政绩卓著,刚正不阿,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一生著作丰富,现存主要著作有《去伪斋文集》、《语》、《实政录》等十余种,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其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李坤;吕坤;万历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01-01

吕坤(1536——1618年),初字顺叔,改字叔简,自号新吾,晚号抱独居士、了醒亭居士,河南宁陵人。先祖原居洛阳,元末,“有名黒厮者,灌园于新安之水南寨,洪武二年(1369年)“(黒厮)以报寇功授指挥官,辞。太祖嘉之,赐花银一斤,面取旨,复其家,俾世世无所与。”然太祖误把“吕”写成“李”字。旨尾云:“敕水南寨种菜老李,钦此。”,“黒厮辨姓,太祖操笔欲改之,笔端墨落李字上矣。掷笔曰:‘便姓李无妨。’黒厮叩头起,遂姓李。”①李姓便一直沿用。吕坤中举后,录于进士题名碑上的不是“吕坤”而是“李坤”。②万历六年(1578年)经过吕坤疏请复姓,才恢复吕姓,“是岁,奏复原姓吕。”③

吕坤少年,“质困顿,读两叶书,旦夜不成诵,看书亦不甚解;博涉坊刻训诂家言,益乱益不解。乃一切弃置之,默坐澄心,体认经旨,不了悟不休。久之,我入于书;又久之,书归于我。过目即得,一得久不忘,非诵读之力也!”④于是“年十五读性理书,欣然有会,作《夜气钞》、《扩良心诗》。”并在二十岁,举茂才第一。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以《诗经》举河南乡试第三名”。⑤隆庆五年,其母病重,但促吕坤赴京应试,然三场试毕,返家时,母亲业已病故,在家守制,所以未参加廷试。直至万历二年(1574年)春,入京殿试,以三甲第五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是年八月赴任山西潞安府襄垣县知县。由此开始其官宦生涯。

吕坤“为襄垣知县,有异政。”两年后,调为大同令,在任亦是两年。“有人命坐抵,王山阴家屏欲缓其狱,不听。山阴入为吏部,语人曰:‘天下第一不受请托者,无如大同令也。’特疏荐也。”这段时间是吕坤步入仕途的初期,但表现了出色的治理能力,根据当地风俗,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地方政治,得到了乡民拥戴和上司的赏识。万历六年(1578年)吕坤升户部主事,十一年夏,回宁陵原籍休假三年。十五年由吏部稽勋司郎中迁山东济南道右参政。自山东参政,任两年。又升山西按察使,任两年。再升陕西右布政使,为政半年。最后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任职一年有半,复为地方官凡六年。这期间是他政治和学术的一个成熟期。吕坤完成了《乡甲约》、《民务》、《风宪约》、《刑狱》、《督抚约》和《明职》篇,这就构成了《实政录》大部分单卷文字的撰写。另外,诸如《闺范》和《语》等著作也在这时期进行了刊刻。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吕坤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赴京任职。次年任刑部右侍郎,旋即左,期间吕坤直言上奏,《计安皇嗣疏》、《火灾自陈疏》、《救张应望疏》、《救内犯等疏》等,展示了他清正耿直的形象。“在都四年,与董范之议、朝鲜之议、石门之议,坚守一说,屹屹不为动。”⑥直至万历二十五年四月吕坤上《忧危疏》,该疏综合表达了吕坤对当时国事的担忧,并且提出了救时策略。然“疏入,不报。坤遂称疾乞休,中旨许之。……后丕扬复为吏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不效,甘坐失举之罪,死且无憾。’已,又荐天下三大贤,沈鲤、郭正域,其一即坤。丕扬前后推荐,疏至二十余上,帝终不纳。”至此,吕坤结束了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家居宁陵原籍。

致仕后,吕坤“家居二十年,自奉尝约,门无长衣,不置生人产,不改造门第。”⑦闭门谢客,一则关心乡里事务,诸如修城、调停地亩钱粮差傜等等。二则讲学,“千里负笈来学,咸称沙随夫子”与宋代程迥合称“古今沙随”。此间,撰写了《四礼疑》。另外《实政录》(万历二十六年)、《疹科》(万历三十三年)、《救命书》(万历三十五年)、《去伪斋文集》(万历四十四年)等书籍相继刊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吕坤年八十三岁卒于家。天启初,赠刑部尚书。

观其吕坤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每遇国家大议,先生持正,不为首鼠,以是小人不悦。”先生“刚介峭直,留意正学。”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去伪斋文集》、《语》、《实政录》、《黄帝阴符经注》、《四礼疑》、《四礼翼》、《闺范》、《疹科》、《交泰韵》和《救命书》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行政管理、妇女教育、幼儿启蒙、音韵学、医学以及养老助残等方面,所表达的思想价值影响深远。

注释:

①见《吕坤全集·上》,《去伪斋集》卷八《碑文·吕李姓原碑》471页,吕坤撰,王国轩、王秀梅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②见《明隆庆元年宁陵县志序》:“邑有谠士曰李君坤者”、“李君曰……”(《宁陵县志》14页)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25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③郑涵:《吕坤年谱》,万历六年,第1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④见《宁陵县志·艺文志·碑铭》408页.

⑤郑涵:《吕坤年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⑥见吕坤《自撰墓志铭》,《宁陵县志·艺文志·碑铭》410页.

⑦《吕坤传》,《宁陵县志·人物志》,第300页.

上一篇:从刘勰的文学通变观看其“宗经”思想 下一篇:翰墨飘香 书画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