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习作

时间:2022-03-09 07:01:44

侄女的书桌上有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笔者随手翻了一下,书中的一篇文章让人印象深刻,大意是:作者小时候写作文靠着超群的杜撰之才总能得到A,直到一位新的老师来了之后,给她的作文评语是——土拨鼠哪儿去了?除此之外,既没有A也没有B、C。就在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时,那位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通过一个故事公布了答案,意思是说作者的文章纯属瞎编乱造。

无独有偶,上学期期末检测,某年级的习作是写一篇关于爱的文章,笔者参与阅卷。阅完后,虽未认真统计,但粗略估计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写自己半夜发烧父母冒雨将其背到医院。可见,“造假”绝不止一个班级,也不止一个学校。记得朱光潜说过一句话:“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假作文”是条死胡同,为什么学生还如此热衷于“造假”呢?

造成现如今这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1.每个老师的心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崇高情结”,尤其是班主任,面对儿童这个年龄可能出现的调皮、捣蛋、不听话,怒火中烧。不幸的是,语文老师大都身兼班主任,这份“崇高情结”自然而然地表现在作文评价上。批改作文时,老师的心不自觉地偏向典型事件、积极事件。老师的作文评价心态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走向,学生也就顺应老师的喜好调整自己的写作行为——虚构。

2.虚构与虚假混淆。一些老师认为文学是允许虚构的,于是在学生认为无典型事件、无积极事件时默许学生虚构。殊不知“虚构,一种更高级的真实”。一切的虚构都出自于真实,真实是虚构的基础基石。写真实的事件都无法做到,忙着去写虚构中的真实,必然“虚假”。一个小学生,连用自己真实的生活来表达真实的感情都做不好,你能期望他在虚构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吗?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虚构作文,一没有情感的真实,二没有内容的真实。我们在批改这些虚假的作文时也是味同嚼蜡。小学阶段,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真实的底,将来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艺术的虚构,而非虚假。

3.学生觉得自己的身边无可写的事,非编一个出来不可。其实,每个学生的身边都有许多可写的东西,只是学生不知道哪些可写、怎么去写,这才是症结所在。

要让学生写生活中的事,表达真实的情感,教师的观念要改变。

1.放下“崇高情结”,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真话。一个稚气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正确的话?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大人善于将自己不确定的、可能错误的真话闷在肚里不说。小孩子肚子里的错误的真话也很多,他还没学会成人的巧言令色,想当然地说着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话,结果如鲁迅先生说的“处处碰壁”,“壁”碰多了,学乖了,学大人,闷在肚里不说,非要说,拣一些你喜欢的“假话、空话、套话”。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管建刚老师认为靠谱的一招是:让学生写老师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须的作业来写。这样做,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辞和语气。一旦你这样去做,你一定要有勇气和胸怀,接纳学生的批评,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2.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说话”有着不一样的效应和价值。学生作文说了自己内心的话,怎样让学生的话得到回应?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读,有的老师张贴在墙上。我起初也是将学生的习作一篇篇打印出来贴在墙上,结果发现高兴的似乎只有那么几个作者,其他学生只是凑热闹围观了一下,之后,那些优秀习作就乏人问津了。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主动去看,让更多的人看到?看了管建刚老师的《评价周报》,觉得这点子值得一试。我何不也来办一份班报?我把想法和学生们一说,学生都感觉很新奇,想到自己的文章能发表出来,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在大家一番热烈地讨论后,班报最终命名为——《小雨滴》,意为学生们就是那可爱的小雨滴,既有水滴石穿的毅力,又有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的壮志。

《小雨滴》半个月出一次刊。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习作印成文字登在班报上,像报纸一样发行,在大家手中流传,那个高兴劲儿仿佛自己成了一名真正的作家。班报不限于发表老师布置的习作,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学生想发表、想交流,都可以写成文章向《小雨滴》投稿。小学生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奖励机制,如:评“作文新苗”、“作文新秀”、“作文小能手”等,评上后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一枝笔、一本书。礼物不值钱,值钱的是荣誉,是写作的兴趣。若被评为“作文小能手”的还可参与班报的编辑。适时地给予一些刺激,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让学生的写作意志得到磨练。

当然要消除优秀学生的一方独霸,让学困生也有发言权,班报开辟了“短句轻吹”专栏,专门发表那些好的句子。你写不了一篇好文章,那么就尽量在你的文章里改出一两句好的句子来,文章里有了那么几句好的句子,自然也生动起来。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需要老师为他们营造健康的习作氛围。学生在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写作之路上,往后的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才能迎来写作的春天。

上一篇:探索信息技术教学高效之途径 下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说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