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青少年学业压力有效措施探析

时间:2022-03-09 12:41:42

缓解青少年学业压力有效措施探析

摘 要:学业压力是学习者对超过自己应对能力或可能威胁自身的学业内外环境要求的反应或主观感受。在学生能力承受范围内的学业压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益,过度的学业压力则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引发学生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学校、家长与教师等多方应共同努力缓解青少年学业压力。

关键词:青少年;学业压力;缓解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99-02

社会的竞争氛围、家长的名校情结,使青少年学生群体面临的学业压力愈发增大。负有学业压力的学生群体也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学业压力作为学生最大的压力源,适度的学业压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益于学生的发展。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外的压力,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引起焦虑、抑郁、酗酒、药物滥用等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学生过度的学业压力刻不容缓。

一、学业压力的概念

“压力”起初仅是物理学名词,表示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20世纪50年代,被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得到广泛的研究。近些年,教育工作者把注意转向了学校学生担负的学业压力这个主题。参考压力的概念,我国学者对学业压力界定如下:阴国恩认为,学习压力即通常所说的学习负担,也称为课业负担,是指与在校生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负担,其中既包括主体以外的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学习负担,也包括主体精神因素构成的学习负担[1]。孟迎芳认为,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所提出的要求进行认知和评价,如果学生认为这些要求超出了自己的应对能力,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等的情绪[2]。陈旭认为,学业压力是学习者对超过自己应对能力或可能威胁自身的学业内外环境要求的反应或主观感受[3]。

二、学业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业压力其作用效果是正反两方面的。适度的学业压力对学生成就感的提升、学习动力的增强、学业勤奋度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关注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警惕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学业压力过大,损害学生身体健康

学业压力过大会引起学生生理指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身体健康。有研究指出:有高学业压力的学生趋向有健康问题,如哮喘、胃溃疡和高血压[4]。还有学者比较考试前和考试后学生生理变化的实验结论为:在高学业压力时期,唾液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浓度降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抗体,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5]。上述可见,学业压力过大,导致学生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损害是长期的,我们不可低估,应对此加以重视。

(二)学业压力过大,影响学生情绪体验

过大的学业压力还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学业压力与许多影响健康的负面结果相连,国外学者研究指出:中国高校学生有相当高的学业压力,并且学业压力与他们的抑郁症状有显著的联系[6]。学生尽自己的努力仍无法应对过大的学业压力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时会感到紧张、焦虑、烦躁,学生若不向家长、教师等人求助,及时缓解焦虑情绪,长此以往,会出现严重的情绪症状。消极的情绪影响学习效率,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如不加以缓解,学生的发展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三)学业压力过大,引发问题行为

学业压力过大,导致学生产生无助感,不仅想脱离繁重课业负担,还想脱离与学业相关的情境。有研究得出:学业压力过大导致了许多人希望逃离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逃学,学校恐惧症和学校综合症有显著的上升[7]。学生在想逃离学业压力而迫于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不得不面对时,学生会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渐渐地有些学生采用吸烟、酗酒、攻击他人、迷恋网络等消极方式发泄,出现一系列行为偏差。现今社会,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厌学、辍学、中途退学等现象,导致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因素来自不同方面,但学业压力过大、学业适应不良是两个应加以考虑的要素。

(四)学业压力过大,致使学习成绩下滑

学习成绩下降是学业压力过大的直接后果。学业压力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极大的负相关,给学生巨大的学业压力初衷是提高学生成绩,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朱晓斌的研究表明:较高的学业压力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学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控制和缓解,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学习倦怠[8]。学生在学校,教师经常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在家里,父母以成绩的高低估量孩子将来的发展,在班级,同学以学习成绩作为交友的标准。学生为了提高学业成绩,不注重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不能够理智的分析提高成绩的措施,最终,事倍功半。学生处在这种模式下,会逐渐失去信心,成绩下滑。对学习十分不利。

三、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缓解与应对学业压力

从学业压力的定义可知,对压力的反应随外部的环境变化和内部的认知评价不同而变化。学业压力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该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应对学业压力的几点措施。

(一)学校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减轻学生担负的学业压力

现今,一些学校片面的强调升学率和重点率,导致许多学校管理者制定的学生的培养模式都围绕学生成绩的提高为中心,打着减负的旗号,却丝毫没有减负的行动,他们大都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学生学业压力有增无减。学校要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首先,应采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不能只以考试为风向标,应降低平时考试的频率。其次,合理的设置课程,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当担负学业压力时,能够正视学业压力,有战胜学业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再次,学校要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切实做到减负。只有学生书包里的书籍减少了,课余时间多了,学生的压力才会得到缓解,学生才能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

(二)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应对学业压力

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表现。教师若注重题海战术、依靠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学生承担的学业压力将得不到缓解,并且渐渐地学生会采用消极的,如退缩、逃避或者忍耐等方式加以应对,这样不利于缓解学业压力。教师一方面,应更新教育理念,依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来提高学生成绩,时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在青少年处于高压力时期进行心理疏导,重视和预防学业压力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当学生面临学业压力时,能静心思考,不焦虑,不烦躁,采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和应对学业压力。

(三)家长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

青少年在家庭中主要是亲子关系,感受的主要是父母和长辈给予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父母关注学业成绩,课下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请家庭教师等。但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在重视孩子前途的同时,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家长不能不切实际地给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应清晰地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才能促进孩子进步。家长还应与学生常沟通,积极引导孩子直视学业压力,让孩子清楚的了解学业压力的利弊,教会学生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制定详细计划解决难题、提高学习效率、向他人求助等方式,与学生共同面对学业压力。

(四)学生自我调节,缓解与释放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学生自身。要缓解学业压力,首先,学生应该关注自己对压力的认知和评价,并不是学业压力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学业压力过重。学生自身要善于自我调节,把学业压力控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把学业压力变为学习动力。其次,还应注重个人个性特征的培养,增强自己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应把学业压力看成是负担,应把学业压力视为挑战并用积极的方式全力应对。再次,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宝贵的,采用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学业任务,重要的学习任务先完成等等,事半功倍,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最后,参加休闲娱乐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等,也是缓解学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阴国恩,吕勇,阎国利.中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及其心身反应的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2:38-42.

[2]孟迎芳.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措施[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3).

[3]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4.

[4]Ahaneku J E,Nwosu C M,Ahaneku G I.Academic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 Academic Medicine, 2000,75(6)567-568.

[5]Jemmott J B,Magloire K. Academic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55(5):803.

[6]Liu Y,Lu Z.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Academ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Gender and School Climate as Moderators[J]. Stress and Health,2012, 28(4):340-346.

[7]Lin J,Chen Q.Academic Pressure and impact on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China[J]. McGill Journal of Education.1995,30(2).

[8]朱晓斌,王静丽.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关系的结构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626-628.

上一篇:曾国藩的拙式领导力 下一篇:新建本科高校举办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