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

时间:2022-03-08 10:44:12

宜阳县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

宜阳县位于豫西丘陵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是河南省规划的现代肉牛优势区域县,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2016年底,全县肉牛存栏11.82万头,年出栏肉牛6.89万头,牛肉产量10406t。是全省40个畜牧产业化集群之一,是洛阳唯一一家肉牛产业化集群。

1.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转型 宜阳县养牛业历史悠久,养牛业一直作为役畜繁殖生产。改革开放后,养牛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养牛业的役用性能逐渐丧失,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95年以后,引进了法国优良肉牛品种夏洛莱牛,广泛推广了人工授精技术,实施了肉牛品种改良,养牛业实现了由役用型向肉用型的转轨变型。

1.2 产业加工情况 我县韩城镇回民聚集区多年来有屠宰加工肉牛习惯,但方式较传统。

1.3 生产模式 我县上观乡、花果山乡、张午镇、莲庄镇等山区部分因机械化无法推行,仍有役、肉兼用,肉牛业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户均3―5头;韩城镇、高村乡、柳泉镇、三乡镇、赵保镇、董王庄乡、樊村乡、白杨镇等乡镇多以规模化发展,全县共有存栏50头以上中小规模牛场54家。

1.4 政策支持

2013-2016年,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每年分配我县500万元,按照畜禽良种化、生产设施化、管理标准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等“五化”要求,以养殖场粪污沉淀池、雨污分离、防渗防漏等设施建设为重点,减少污染排放,进一步提高了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生产水平,新建、改扩建20余家规模化肉牛养殖场。

2.肉牛产业存在问题

2.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县级畜牧工作站编制3人,人员少,无交通工具,无实验室及设备;现有肉牛人工授精繁育网络中无政府投资建设,2013年,畜牧局虽招录16名技术人员充实到宜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各乡镇分所,疲于应付面上工作仍力有不逮;个体人工授精繁育站点,设施薄弱、仪器设备陈旧、技术人员老化,缺乏发展后劲。

2.2品种落后 我县肉牛的主要品种是以南阳黄牛和秦川牛(本地品种)为基础,引进法国夏洛莱牛进行杂交形成的改良型肉牛品种夏洛莱牛,还有部分西门塔尔改良型品种。按照洛阳市畜牧局计划,在我县推广安格斯肉牛良种。

2.3资金投入不足,空栏问题突出

肉牛养殖是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保民生的产业。由于各级财政困难,长期以来对畜牧业投入不足,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户、育肥场、扩繁场、技术培训等整个产业链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状况,空栏问题突出。马龙县建成的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现只饲养100头左右,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现只饲养肉牛50头左右,且无支持资金,导致后继无力。

2.4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化程度不高。2011年,洛阳伊众入驻宜阳,到今天仍未投产。由于饲养分散,产业化组织程度低,未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3.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3.1 落实好现有扶持政策,做好上报宣传工作,争取上级更多扶持资金。

认真实施好现代农业畜牧类项目和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宣传好建设效果,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争取上级更多扶持。整合农业、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等部门的有关项目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方式,吸引企业、养殖户、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在用好扶持资金,激活民间资金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和农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和授信额度,给予符合条件的养殖专业合作社Y金支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立政府奖励机制,表彰奖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运销大户、畜产品加工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3.3 完善服务体系,拓宽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通过政策和机制改革,建立稳定、结构和人数合理的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吸纳毕业生,稳定技术队伍,彻底解决“上有技术、下无推广队伍”的瓶颈问题。二是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组建肉牛养殖协会、屠宰协会、经济人协会;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肉牛产业运行的监测预警;组建肉牛产业信息服务中心,常年提供国内外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信息服务。

3.4加强项目建设,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在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及传统产品改造,着力提高牛肉精深加工能力的同时,投入专项资金,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牛副产品深度开发利用工作。研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对骨、血、皮、毛、脏器及生物制药等精深加工项目的引进力度,做大做强循环经济,进一步促进产业上档升级。

3.5丰富产业内涵,拓展效益增值空间。按照“丰富内涵、扩大外延、增强吸引力”的思路,深入挖掘肉牛产业蕴藏的特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以肥牛、肉饼、清真碗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饮食,以肥牛节、赛牛大会等为代表的民俗特色文化和以骨雕等工艺品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实现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融合互促

(作者单位:471600河南省宜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一篇:论农机维修质量管理 下一篇:花生种衣剂防治地下害虫田间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