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环保状况、政策及对内蒙古的启示

时间:2022-03-08 02:19:05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环保状况、政策及对内蒙古的启示

近年来,内蒙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并严重影响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作为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内蒙古,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产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区的环境治理工作更趋复杂化。无独有偶,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2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其产业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日本政府在治理污染过程中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社会公共团体、普通民众所进行的抗议、申诉等维权运动,对我区现阶段的环境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与借鉴意义。

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产业污染状况(1950――1972年)

(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956年,日本加合国,其战后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1959年,东京的高架快速公路全线开通,次年《国民收入成倍增长计划》出台,之后又出台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在这些强有力政策的推动下,日本由“神武景气”时代进入了“岩户景气”时代。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使日本经济跨入“奥林匹克景气”时代,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收入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又成功举办了大阪世界博览会。在进入“伊奘诺景气”时代之后,日本社会小轿车拥有量已经突破了10000万台。1972年,《日本列岛改造论》发表之后,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期开始向稳定发展期过渡。

(二)环境污染状况

战后初期是日本经济由复苏到高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对追赶欧美趋之若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跨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成为全日本国民的兴奋点。然而,日本在陶醉于日渐成为东方经济大国的同时,却没有多少人想到肆虐环境将带来的灭顶之灾。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在20世纪初期发生的世界8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占了4件,足见日本当时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1 重金属污染

部分化学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节约生产成本,将含有重金属的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了附近地区的水源、鱼类、农作物,最终导致附近大量居民患上神经系统疾病。例如,日本富山县神通河流域发生的“痛痛病”,该病是由于三井矿业公司炼锌厂将含镉废水排人神通河所致。另外,还有“四大公害”之一的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俗称有机汞中毒。该公害是因氮肥厂排出的含汞废水将海水污染,而导致水俣湾附近渔村陆续出现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965年,在日本新泻县阿贺野河流域也发现了甲基汞中毒病例,原因也是化学工厂将大量含汞的废液排入阿贺野河中所致。20世纪70年代,东北松花江中、下游地区也曾发现过类似病例。

2 水体污染

与个别企业导致的重金属污染相比。多家企业排污导致大面积水体污染,其危害更为深刻,影响范围更加广泛。1951年,静冈县多家造纸厂将大量未经处理的纸浆水排入港口,由于港内污泥逐渐堆积,致使田子湾港口趋于瘫痪。同时,从污泥里产生的硫化氢,严重影响着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并且威胁着港口外海域的优质鱼场。随着大量工厂将生产污水排人日本近海,1965年以后,红潮发生水域不断扩大、发生回数增多、持续时间明显延长。1970年,红潮的发生已经波及到了濑户内海、伊势湾和东京湾等内海水域。该水域养殖的大量鱼类和贝类因缺氧而死,使渔业受到了重大损害。

3 食品安全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个别食品生产厂家由于片面地追求发展,严重忽略了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1968年。日本九州的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联苯(PCB),造成食物油污染。这一事件的发生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多氯联苯(PCB)中毒使日本遭遇到一场新的灾难,所以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又称“多氯联苯污染事件”。

4 大气污染

工厂、汽车等排出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二次生成物。二次生成物里的氧化剂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烟雾,使人产生眼部刺激、喉咙疼痛等症状。该现象就是所谓的光化学烟雾。

1970年,东京立正高中女学生在运动场活动时,光化学烟雾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眼部刺激、喉咙疼痛。甚至呼吸困难。四肢痉挛等严重症状。不久。该情况在东京周边地区扩散。1971、年夏季以后,大阪湾以及爱知县等地区也相继出现了类似受害情况。光化学烟雾发生的地区逐步扩大。

除了光化学烟雾污染外,烟尘污染也十分严重。日本三重县居民,把6家因排烟至使附近居民得病的企业告上法院。该诉讼作为煤烟公害的首例而引起全日本轰动。

二、日本国内的环境保护对策

(一)民众环保维权运动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日本民众开始了保护生存环境的各种维权运动。民众坚持不懈的斗争,形成了日本国民最初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后来日本取得世界瞩目的环保成绩功不可没。

1 东京湾渔民的抗议活动

1958年,由于东京本州造纸厂向江户河直接排污,渔业协会要求工厂对污水实施净化,并且要求市政府妥善处理该污染事故。5月,东京湾渔民约1000人乘船在造纸厂附近举行抗议游行,但是情况并未好转。事态逐步恶化。6月,千叶县渔民约700人到国会以及东京市政府上访,归途中强行拥入造纸厂内静坐示威,并与赶到现场的警察及工厂的有关人员发生了严重冲突。冲突发生后,依照公害防止条例,东京市市长要求该造纸厂停止部分生产。此次冲突性事件,促使日本国会将“水质污浊防止法”的制定提上了议事日程。

2 反对石化联合企业建设运动

1963年,日本政府计划在东骏河湾地区建设石油联合企业。1964年3月,三岛市市民在政府广场举行了反对建设的市民大会。并向三岛市市长递交了拟建用地所有者的联合签名抗议书。在居民自治会会长联盟大会上,一致通过了“绝对反对石油联合企业建设决议”。沼津市渔民也举行了反对建设的誓师大会,并开车进行了游行示威。1964年5月,三岛市市长向市民发表了拒绝富士石油公司开发建设的声明。至此,三岛市首先成功地拒绝了石油化学联合企业的建设计划。

《三岛民报》的小西政三经理全身心地致力于反对运动的相关报道,广泛而深入地对居民的最新动向,以及知事、市长为首的议员们的言行作了全面报道,甚至将报纸免费提供给当地居民。和当时各大报纸几乎不刊登关于反对运动动态消息相比,《三岛民报》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站在居民的立场上”的地方报纸特色。《三岛民

报》在此次居民反对石油化学联合企业计划运动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

日本最早的公害防止协议是1952年3月。岛根县分别与山阳造纸厂以及大和纺织厂签订的《备忘录》。该《备忘录》规定,工厂应依照县有关部门的技术指导设置排水处理设施,水质不达标禁止工厂生产等。之后。日本又不断出台了许多关于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为形成日后科学的环境法理念夯实了基础。

1 公害对策法律

1955年,为了防止由冬季取暖造成的烟害问题,东京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煤烟防止条例》。后来又将《煤烟防止条例》、《工厂公害防止条例》、《噪音防止条例》等3个条例合并制定成《东京市公害防止条例》,该条例是东京市相关条例中规模最大,又具实效性的公害防止条例。1962年6月,日本正式制定出台了《煤烟排出限制法》。1958年,日本首次制定了《公用水域水质保护法》和《限制工厂排水法》等排水限制法。之后数年,各种生活设施和工厂排入公用水域的水质逐步得到了改善。

1967年7月,日本制定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该法除规定了经营者具有处理煤烟、污水、废弃物等的责任和义务外,还规定了国家在保护国民健康和生活环境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地方公共团体在防止地方公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还有居民配合实施公害防止对策的责任和义务。

1968年,日本政府制定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止法》。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种类,以及污染排放设施的种类、规模等。并且要求污染物排放者必须遵守规定标准。

1968年6月,为了统一工厂生产噪音以及建筑施工噪音的限制标准,促使全国性地推进防止噪音对策,制定出台了《噪音限制法》。

2 自然环境保护法律

1957年,在对《国立公园法》彻底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自然公园法》。该法以保护自然景地,以及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将自然公园分为国立公园、国定公园、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3种类别。该法是有着80多年历史的自然环境保护制度,而且划定区域总面积占国土的14%,这些区域成为了日本自然环境保护的核心所在。

1972年,日本制定了《自然环境保护法》。该法除了提出自然环境保护的理念、规定自然环境保护的基础调查等基本事项以外,还指定了原始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对保护区的保护限制等。同时,《自然环境保护法》也给予了都、道、府、县在制定关于保护自然环境条例时的法律依据。

3 合理化生产法律

1959年,日本制定了《工厂选址法》。该法以健全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为目的,对工厂的选址和布局进行调查,对工厂选址和布局的基准进行公布,并依照调查结果以及选址和布局的基准,要求不达标工厂进行整改。

(三)行政管理的完善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日本中央的重视,数量众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被国会通过并实施。特别是环境厅的成立,使环境保护在行政管理上实现了一元化',提高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执行效率,明显缓和了公害问题。

1 第64次国会

1970年末,在第64次国会中,修改制定了以《公害对策基本法》为首的14个法律。其中包括《公害对策基本法》、《海洋污染防止法》、《公害防止事业费经营者负担法》、《大气污染防止法》、《噪音限制法》、《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水质污染防止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自然公园法》、《下水道法》、《涉及人体健康公害犯罪处罚法》、《大雪地带对策特殊措施法》、《道路交通法》、《农药取缔法》。因此,第64次国会被称为“防治公害国会”。

2 环境厅的成立

佐藤荣作首相在1971年的施政方针演说中,提出要把公害问题作为今后重点的工作来做。在此施政方针的强有力主导下,当时作为厚生省、通商产业省等各省厅分散的公害限制的行政管理被一元化,并且与涉及自然保护的行政机关,以及政府环境行政机关合并后,于1971年正式成立了环境厅。环境厅的成立标志着日本的环境保护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三、日本环境保护对内蒙古启示

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付出了十分惨重的环境代价,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保护环境、构筑循环型经济社会方面终于开拓出了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事实证明。经济增长的代价并不必然与经济增长本身成正相关变化。增长代价是有拐点的。只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无视代价产生的客观性,又不采取任何积极的防范措施,才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纵观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环保历程,对我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逐步确立科学的环境法理念

日本在战后的最初几十年一直_未能摆脱“经济优先”的环境法理念,使得日本曾经一度陷入“公害大国”的困境,但其自1952年签订了《公害防止备忘录》后,逐步在立法上确立了治理环境的基本理念。确立科学的环境法理念更是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使环境法向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安全保护和国际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对已有法律的修改和新法的制定上,都要贯彻落实科学的环境法理念。

(二)密切关注世界环境法变化趋势

要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在注重完善我区生态安全法律体系的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环境法的变化趋势,并将世界环境法变化趋势融入我区环境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之中,修改和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为我区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更好的途径。

(三)建立绿色产业结构体系

应该加快我区改善传统产业结构的步伐,优先加强节能、低耗、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加工工业集中的地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而将高耗能企业集中到能源充足、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时加强清洁工厂的建设。另外,从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技术开发和推广人手,建立新兴的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体系。

(四)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密切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

(五)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

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应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企事业单位和公众。

上一篇:差异化战略的本土化之路 下一篇: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