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管理班级的思考

时间:2022-03-07 10:49:56

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管理班级的思考

小组合作是系统利用教育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一直坚持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来管理班级,以实现“学生自律、小组自治、班级自管”的目标。

一、“小组合作”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一)科学分组

1.小组规模。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每小组6~8人(成绩起跑线大致相同),以单数组合为宜;根据每届不同班级的人数、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小组数及组内人数。

2.分组方法。“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班级分组主要依据分班的基础成绩,同时考虑男女生比例、住校与走读生比例、班级干部比例、后进生比例等。

3.安排活动空间。明确学生座位安排,一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可以前后两排或者两排对面而坐,每次班级位置调整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二)小组建设

首先,班级的大部分工作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将班级的主要事务分到小组,主要包括学习、卫生、团队活动等。

其次,每个小组依据班级管理建制,小组内部明确分工,大概有组长、副组长、学科组长等职务。如在高二第一学期,针对学习科目多、面临小高考学习任务重的特点,将小组8人分别分为行政组长、团组长,以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地理、历史化学、生物政治等6个学科组长。每人都是组长,实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明确各人职责,保证小组内团结协作。

再次,各小组在不违背班级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自主制定本组的组规,定组名、组训等。

此外,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担任班级的值日班长,代表小组全面负责班级一天的日常事务,并且值日班长的工作成绩纳入小组考评。

(三)小组考评

既然小组合作,班级的所有工作都应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并考评。

首先,在各组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班级小组考评细则”,基本做到“有法可依”,具体包括常规管理、卫生值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好人好事等方面。

其次,各组考评结果每日量化公布,每周一总结,并且奖优罚劣。奖优,是在班级每周得分排名在年级不倒数的前提下,从总分靠前的两个小组中选出一个小组(主要是违纪较少的)为上周的“明星小组”,并给予适当物质与精神奖励; 罚劣,每周得分靠后的两个小组中依据违纪情况评出一个“潜力小组”,作为惩罚要为班级做出适当贡献。当然如果班级得分在年级排前三名,则不处罚任何小组。

再次,每次考试评价则同样面向小组评价。鼓励小组与外班比较,评出各类明星小组,避免以往学生个体排名,让绝大多数学生失去自信的现象。

最后,班级各类评优活动等,均以小组学期考评为依据产生,不搞平均主义。如向学校推荐学生“每周一星”时,则由明星小组推荐产生。

二、“小组合作”模式反思

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兴趣,促使各小组成员通过自己动手,互相协助,共同努力来完成各项任务。从理念到操作,体现了新一轮课改思想的精髓。通过“小组合作”来管理班级,能使班主任从繁琐的班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学和学生,而且班级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小组合作”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小组合作模式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教学中,管理模式、班级管理方式方法是多元的,开放的,因而,“小组合作”的管理模式不是唯一的,能适合任何学生、任何班级的模式,它往往需要与其他教育方法配合实施。

2.小组出现不平衡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后,各个小组水平开始出现参差不齐,小组间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有的小组通过合作,提升了整体凝聚力,整体水平较高。有的小组尤其内部分化严重的小组,整体合作水平不高,经常在班级排名中靠后。

3.小组之间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为了追求小组排名与荣誉,排斥其他小组,形成小组“本位主义”,不利于班级整体团结。

4.学生的自主性不够。组内容易因个别学生自觉性较弱,出现违纪而损害小组整体利益的事情。教师如何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合作的积极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总之,“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实现高效管理的有效模式和现实之路。只要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断实践、思考、完善,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上一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改革尝试 下一篇:对多媒体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