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花灯记春秋

时间:2022-03-07 08:16:41

一盏花灯记春秋

灯之夜,火树银花,照亮那熟悉的青山田野。是的,那闪烁旋转的花灯,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载着多少游子对家园的眷恋,延续着家族源源不断的血脉。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一盏看似简单的花灯,却记忆着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不平凡的春秋。从我记事开始,老家每年正月十三都赏花灯,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念祖德谢先恩,一起共叙乡情、亲情、友情,商议村事,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财丁兴旺,这种团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心灵的宁静。老家虽然离城不足二百里路程,但自从母亲去世以后,我与家乡已多年未亲近。新春,异地乡贤相约,春光明媚,我早早踏上回乡之路。按照家乡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一天,村里都由上一年新添男丁的家庭牵头,集资制作花灯。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制作花灯的钱是不能省的,而且工艺比较讲究,一般请当地能工巧匠就地取材,花色结构独特,体现福禄寿全。同时要准备酒菜,组织迎灯队伍,敲锣打鼓,到祠堂里升灯,祭拜祖先,挂上新灯后接上火种带回住地,象征薪火相传,代代兴旺之意。回到居住地后再接火升灯,祭拜先人后聚餐并举行灯会。灯会时各家各户都会将最好的小吃拿到现场,给与会者品赏。灯会有猜谜划拳,叙乡情商村事,屋外燃放烟花爆竹助兴,近年又增加了乐队表演,内容丰富,气氛温馨而热烈,活动直至深夜。第二天早上,族人还要举行暖灯仪式,给新灯添油,寓意香火绵绵不绝,然后共进早餐,整个活动才算圆满结束。因此,年夜饭赶不及没关系,回家赏灯却是必须的。这一天,子孙后代无论工作生活在何方,都会赶回来,所以有赏灯大过年的说法。

吃过午饭,我随着长长的迎灯队伍,踏上曾经熟悉的乡间小道朝祖祠进发。祠堂并不大。听守祠老人诉说,为了保持子孙的记忆,近几年对厅堂作了大修,才得以保存现在这个样子。正厅上,主祭人摆上祭品,点烛燃香,历陈开山始祖之功德,几位长辈率先行礼叩首,嘴里念念有词,感谢列祖列宗佑护云云。这时主祭人高喊:升簦≈患上年度第一个添丁的家长手拉彩带,将新灯冉冉升起,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升灯毕,大家有序地人手一枝香,向祖宗牌位依次鞠躬敬香。仪式结束后,接回灯火原路返回。快到村口时,队伍刚露脸,顿时鞭炮声便此起彼伏,据说谁家鞭炮先响,当年可添头丁。所以,小时候,父母总是千叮万嘱,要争取放响头炮。当然是不是这样,倒也没有人去验证,但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父母去世后,物是人非,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回家赏灯了。今天,目睹这似曾相识的场面,感慨万千。现在自己升级为爷爷辈了,事不亲历不知难,当我看到理事人忙碌的身影,弟弟一家准备的祭品,上大学的侄儿代我女儿抬着花灯行走在村道上时,不禁热泪盈眶,此情此景只有故乡有啊!再看看狭小的宗祠里早已人头涌涌,但不管男女老少,都是那么友善虔诚,向列祖列宗敬酒,上香,鞠躬,磕头……行礼毕,我拭去衣服上的灰末,感觉膝盖有点疼痛。母亲生前常说男人膝下有黄金,唯对祖宗行礼和感谢恩人可下跪。是的,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祖宗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呢?我们的根在中原,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祖屋大门上的陇西堂,两边的龙门世德,鹿洞家声。忽然,身后有人喊我,一个记不清什么辈分的老人叫着我的小名。是呀,游子走多远,不管你官多大,钱多少,都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本和根。

随着夜幕降临,祖屋里热闹非凡,欢歌笑语和鞭炮声响彻夜空,大家嘘寒问暖,诉说着各自的思念和重逢的喜悦。一种久违的乡情与亲情洋溢在初春的暖风里,乡愁此时此刻无声地萦绕在心头。随着主事人高喊入席开饭,全村人围着花灯,依次入席。一道道熟悉的土菜轮番上阵,不断唤起我味蕾的温暖回忆,感慨岁月的沧桑。餐桌上人来我往,叙旧论今,昔日月光下玩游戏、捉迷藏,假日里爬树采果、到田园拾稻穗、捞鱼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曾经的小伙伴现在都是爷爷奶奶了,说起过去的事情,时笑时闹,真是百感交集。我们这一代人生长在物质匮乏时期,兄弟姐妹又多,成长过程既辛苦又快乐,说起来谁家都有一段辛酸史,但毕竟已成为历史,现在大家都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盛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赏灯也与时俱进,体现男女平等,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这一盏花灯已经成为凝聚民心,照亮游子人生之路的不灭明灯。

云在青天水在瓶。我们可爱的家园,过去的时光历历在目,岁月又是那么的无情,当年的青砖黛瓦,现在已经没有人居住,几经修缮也显得岌岌可危,分散在青山田园之间的小洋楼,也只有大节日才有点人气,正月十三过后又归于寂寥,乡虽在但愁难消。柯灵在《故园春》这样写道:这大好的阳春景色,对大地的主人却只有一个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而家乡这饱经风霜且代代相传的赏灯,也许意义就在此吧。(作者单位:人民银行梅州中心支行)

上一篇: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文本类型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下一篇:金融资本家严信厚和他的家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