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代表性镜头辞格分析

时间:2022-03-07 03:11:08

《海上钢琴师》代表性镜头辞格分析

摘要 《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辞格形态如长镜头、特写、插入等在影片中体现了多样的修辞功能效果,如“诗意”与“问询”,“间离”和“联想”、“聚焦和凝思”,使观众能够多角度地更深入地理解《海上钢琴师》影片所要传达的个人对理想的执着、对某种生活态度的守望、对美国梦想的追寻和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思考与追求。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 长镜头 特写 插入

朱塞佩・托尔纳托雷1998年的《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师1900的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弗吉尼亚(Virginia)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在头等舱上欲捡拾有钱人残留下来的事物时。却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将他取名为:1900。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弗吉尼亚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抚养1900的丹尼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1900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奏钢琴。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甚至爵士乐的鼻祖。1900虽然如此闻名但从来未下过船,虽然一度为了心爱的女孩做过尝试,最后还是决定永生与船作伴。多年后,1900昔日在船上的好友小号手Max得知残破不堪的废船弗吉尼亚号将要被炸毁,而执着1900一定不会下船,Max努力延阻拆解的时间,希望1900改变心意。影片通过Max的回忆,展示1900传奇的一生。

这是朱塞佩・托尔纳托雷继《天堂电影院》之后的作品。以其擅长的叙事手法,使观众随着回忆与现实交错问,融入剧情之中获得心灵的震撼。除了故事本身感人至深之外。通过镜头话语所呈现的修辞也耐人寻味,下面从《海上钢琴师》中具有代表性的镜头辞格多方面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影片所要传达的个人对理想的执着、对某种生活态度的守望、对美国梦的追寻的价值取向。

一、“声光伴我飞”――“长镜头”辞格所表现的“诗意的流动”和“刻意的问询”

李显杰老师在《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中认为,一般叙事意义上的长镜头,主要具有一种描述环境,展现景物的叙事功能,是构成电影叙事常态的基本手段。“辞格”意义上的“长镜头”则使“常态”的长镜头表现涂抹上一层流动的“诗意情怀”,或是强加上一种刻意性关注,进而迫使观众产生疑问和猜想。而“诗意的流动”或“刻意的问询”则成为“长镜”辞格的主要修辞功能。

“诗意性”修辞的长镜辞格多以画面的流动与飘逸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常常用于表现人的特殊心境或洋溢着美好情怀的事物景观。

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小号手Max和海上钢琴师1900的初识是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由于船猛烈地摇晃而把晕船的Max折磨地东倒西歪,吐得一塌糊涂。就在这时,Max遇上了那个令他一生难忘的人――1900。1900带他来到了舞厅,气定神闲地坐在钢琴前,让他松开钢琴脚闸,自己却弹起了钢琴。在轻盈动人的旋律中,他们两个随着钢琴一起在大厅中如流水般滑行回旋,像极了跳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舞者,那样悠然自得,那样轻松洒脱,又像是在经历一场历险,有遇到“劫难”的恐惧,也有虚惊一场后的兴奋:1900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中好像长出了翅膀,Max也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忘记了船的剧烈摇摆。和着1900的天籁之音自得其乐。两个天使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地飞翔――而这个世界早已游离在他人的世界之外――他们在飘飘仙乐中躲过了吊灯的坠落,冲破了落地窗,滑过了走廊,一直撞进了船长的房间。

迄今为止,这是让世界观众最难忘的一段银幕景象。作为一个最突出的场景,它既富于高雅气息,又充分显示了影片的浪漫主义基调,是托尔纳托雷创造的视觉奇迹。

这种酣畅淋漓的“长镜头”运用,第一次向我们呈现了1900的天赋才情。他让我们看到1900是怎样迷恋和热爱自己在海上的世界,在音乐里的世界,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他才可以弹奏出这样的音乐,才可以像天使一样生活地快乐无比。他陶醉其中,怡然自得,周遭世界的种种都与他无关,而这段长镜头的呈现让Max,也让我们都一起融入1900的音乐世界里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如果我们摆脱生活的负累,我们是向往1900那样的生活的并能够在这种生活中感受到满足。

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1900那不下船的决定。到底是因为不敢还是不愿?是畏惧还是毫不在意?明明有很好的天分可以证明自己在陆地上成家立业,明明有机会下船去看看不同的风景。可是为什么停了不走了?通过这段长镜头的展示可以让我们有了深刻的了解:不下船并不代表懦弱。不下船并不代表没有真正的追求,不下船不代表不敢面对现实。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个左右手笑话的家伙是不会有什么事物值得害怕的。他爱这个小世界并且在这里感受音乐的魅力,梦想的美好。他只是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大海和弗吉尼亚号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就像支撑钢琴的三角架一样,虽然三角的世界是最稳定的架构,但是任何一方脱掉都将导致整个世界的破灭。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

这段长镜头还通过Max不适应海上生活的经历反衬1900是多么熟悉和习惯自己世界里的一切,而最终选择与船共亡。也呈现出两人的不同:一个是在船上实践自己终身音乐理想的人,一个是为了谋生而来到船上的匆匆过客。以至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影片结尾两人之间不同的追求的原因。这与影片最后Max面对1900的选择给与无言的支持和转身又形成一种观照。

二、“移民欢呼”的“插入”――插入辞格带来的“间离”和“联想”

作为辞格的“插入”镜头,不像叙事性的“插入”镜头那样是对情节的补充和说明,而是要有意地打破情节的常态叙事流程,造成情节上的阻断,使其结构上产生出现缝隙,也使观众从影片的情节中跳出来保持一种清醒理智的思考态度,对影片意旨更深入地思考。《海上钢琴师》在影片开场就用运动镜头由远及近地由大远景到特写展示Max在阶梯看台中孤独寂寥独自把玩小号的身影,又以画外音的方式自述其从海上到陆上的艰难的生活境遇,冷漠的人情世故,孤单寂寞的内心情感。紧接着镜头一转,插入一段一群欧洲人乘船到美国追梦的众生相,欢呼雀跃地庆祝看到美国女神像。然后镜头切回现实Max到当铺里向老板当掉小号的画面。

虽然此段“插入”跟随着小号和钢琴演奏声一起出现,但我个人认为此段插入是Max回忆的开始。他自述24岁上船在头等舱 演奏,随着船见过很多次自由女神像和移民的欢呼雀跃,影片本身就是通过Max的回忆展开的,而此处则可以作为他对过往生活回忆的开端。但是也可以把这一段插入看做是Max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客观陈述。因为时间并没有改变人们来美国寻梦的理想,来美国的船只还是一趟趟的运载满怀梦想的移民来此。Max只想对这个背景做出交代。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这段插入放在此意味深刻。首先。就插入段落所表现的内容本身来看,它就想表现一种移民对梦想的渴望,对美国大陆的渴望。这种渴望恰恰与未出场的主人公1900的对海的渴望,对大陆的拒斥产生对比,在对比中引起观众对1900执着于海的思考。其次,从这段插入段落和前后影片段落的关系来看,当人们对Max的现实境遇产生兴趣期待故事发展的时候,突然出现的“移民欢呼”场景所反映的美国梦现象给观众新的冲击,产生“间离”,又回到Max当小号的画面。引起“联想”。插入段落和前面所表现出Max的颓丧寂寞和后面所呈现的其被生活所迫不得当掉最心爱的小号的段落,让人对Max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梦想他曾经求职与海上用绝佳技艺征服大家,又因为要寻求更好的生活从海上到陆上,他曾经也像那群移民怀抱理想,热血燃烧,然而在现实对梦想的追寻中。他又不得不承认失败卖掉自己的小号,或者说是卖掉自己的梦想,而换得几美元糊口。他是矛盾的统一体,他能代表两种群体,因而选取他作为叙事视角来回忆过往最合适不过,叙述的事实也最客观最能说服观众。在对1900传奇的回忆和对1900的找寻中,影片最后他被好心的当铺老板赠回自己的小号,然而影片所反应出的他和1900的对比也透露了他不可能像1900那样为梦而死,他只能回忆梦想,却要现实地生活。

三、热情澎湃的美国梦――“特写”辞格传达的聚焦和凝思

“特写”是影像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它最能够体现和贯彻影片“文本”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指向。当影片中的“特写”镜头以一种特定的目光聚焦和注目于人或物的细部而刻意加以审视时,“特写”实际上是作为一种修辞格而发挥作用的,从而具有了特定的修辞功能。

《电影修辞学》中把“特写”辞格的功能归纳为“聚焦一凝思”。“聚焦”是从镜头呈现形态角度来讲的,特写辞格是创作主体有意识地将观众的视线集中、聚集在某一点上,从而将此形象突出。凝思则是从“阅读与意义”角度出发的,凝思包含这“凝视一思考”两个层面。正是通过特写聚焦中的这种凝视。我们发现和体验到了一种崭新的、特殊的思想与情感意义,从而使我们的心灵、情感、思想受到触动。

在影片的开头。Max回忆:“首先看见美国的人每艘船都有一个,既非巧合,也非错觉。但对他来说,意义却非比寻常,在他的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是年轻人,只要你留神,就能从他的眼睛中看到自由女神像,看到美国。”伴着第一个看见美国的年轻人的惊叫,船上所有的人都开始欢呼雀跃,用自己的方式为终于到达的梦想之地而庆祝。镜头从人群中慢慢定格到那个青年人身上。再不断地向前推进,由激动地有些颤抖的面部再逐渐推进,最后给一只眼睛以大特写的镜头,导演好像也要刻意去表达这种“凝思”的效果,将镜头不断地拉近直到人物瞳孔深处,好像要进入人物的内心并把人物内心的真实展现给我们。

仔细看这只眼睛,清晰可见美国繁华都市的映像。对于这个来美国追梦的年轻人来说,这个他看到的地方。这个他即将踏足的地方,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天堂。带着自己的梦想。他愿意跋山涉水,他愿意在船上颠簸数月,只因为他相信:美国,可以带给他希望。可以实现他的理想。

对眼睛的特写。通过青年人眼中看到的美国映像巧妙地传达了青年执着的信念早已深入心底,青年对未来的渴望是那么激烈急切。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便于观众从这种与镜头的互相凝视中产生思考从而得到更深的情感体验。

对着这个特写镜头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这个青年人是千千万万来美国遑梦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可是为什么要在千千万万人之中选中这个年轻人并给其特写呢?这个年轻人所代表的群体恰恰又是那个时代――20世纪初,社会历史的一种体现和缩影。成千上万的欧洲人背井离乡怀揣梦想去北美开拓希望。通过这个特写,我们了解到他们向往陆地。他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执着的,真诚的。而这种执着和真诚和1900对他的海,他的音乐,他的“弗吉尼亚”的执着和真诚又有什么不同和相关呢?编导有没有去刻意地通过这种聚焦将自己的思想影响到观众呢?

我认为之所以选这个年轻人并给其眼睛以特写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年轻正是追求梦想的时候,年轻象征活力和希望,代表永不言败和血气方刚。也给我们寓意这些寻梦之人的希望强烈而坚定。同时和1900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任何一个青年在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都应该确立梦想追求事业成功,像1900这样身怀绝技的人更应该也更可能为自己打造一片光彩照人的天地。可是1900没有,他安于船上的生活,安静地给每一位乘客弹琴,弹他们的故事,弹他们的心声。

编导利用这种对比呈现给我们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并没有要刻意地去情调哪种更好,或者更欣赏哪种。因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都是追求,就像那架钢琴上的黑白二键,这样才构成了生活。

上一篇:当代美国影视专业教育一瞥 下一篇:从《风声》解析“中国民族化的商业好莱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