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碳金融发展的效应\障碍性因素与对策选择

时间:2022-03-07 12:21:21

吉林省碳金融发展的效应\障碍性因素与对策选择

摘要:金融能溢出良好的外部效应,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诉求并举的金融创新。发展碳金融,能改善吉林省资源浪费和碳排放过高的不利局面,更能促进吉林省绿色GDP的增长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吉林省发展碳金融存在着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碳金融本身存在政策、交易风险等障碍性因素。加快碳金融发展步伐,应采取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及合理控制风险等措施。

关键词:碳金融;吉林省;环境金融;低碳经济

作者简介:刘静暖,女,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低碳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低碳经济与自然力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34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74-03

吉林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同时吉林省也是农业大省,既是碳源地,也是气候灾害的脆弱区。发展碳金融是利用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抵御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路径,能有效缓解减碳压力,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一、碳金融的内涵及效应

碳金融是在气候变化全球碳博弈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范畴。碳金融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尽管有许多探索,但仍莫衷一是。我们认为,碳金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碳金融,是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等的统称,它是金融业与低碳产业的桥梁,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诉求并举的金融创新,其目的是通过满足低碳产业中的交易需求、融资需求、风险管理需求等实现银行业利益最大化。与之相对应的碳金融体系是一个由碳金融市场体系,如碳交易市场、碳交易机制、碳交易主体和碳交易产品等,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如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的碳金融活动、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碳金融政策体系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 。狭义的碳金融,专指金融业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碳交易、碳项目建设等的投融资支持活动,重点内容是碳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实。本文着重研究狭义的碳金融。

吉林省积极推动农业碳金融发展,支持抵御气候灾害的低碳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吉林省小气候环境,实现农业低碳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吉林省小气候环境不断恶化,成为低温冷害、干旱、洪涝、霜冻等极端气候事件高发区。根据长春气象站1909-2005年观测数据显示,近百年来,该地区平均气温上升2.0°C,降水量减少123毫米。随着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加,降雨量减少,吉林省西部草原退化、土地碱化、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导致土地自然力退化,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因而,实行农业低碳项目建设金融支持,尤其是抵御气候灾害的项目建设支持,能有效增加防灾抗灾能力,改善吉林省局域小气候,促进生态恢复。

积极推进碳金融发展,支持潜在CDM项目建设,有利于提高金融业的经济效益。截止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2888个CDM项目, 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领域。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潜力上,吉林省大有可为。从风力资源看,吉林省处于风功率高值区,风能资源等级为2-3级,除了白城、松原以及四平等已开发的西部风能地区,吉林省中东部地区也有着丰富和优质的风能资源;从太阳能资源看,吉林省太阳能资源属于全国III-II类地区,平均每年日照时数达到2400小时左右,优势明显;从生物质能源角度看,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发展潜力巨大。新能源项目具有项目标的大、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易于被认证为CDM项目从而取得国外资金与技术的优势,金融机构通过开展贷款、融资租赁、保险、保理、信托、基金、中介等业务,不仅可以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保障金融资产安全,获得高额利润。

发展碳金融、减低碳强度,有利于提高吉林省省域绿色GDP份额。“十二五”国家一改以往只考核GDP总量的做法,要求各地区降低GDP增速提高GDP质量,发展绿色GDP。吉林省产业结构中重化工特征非常突出,能源消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 能源利用率低于全国24.9%。从碳排放总量看,由于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耗比重过大,吉林省碳排放量由1990年的2360.66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7350.06万吨标准煤 ,碳排放呈上升态势。碳排放水平居高不下,是吉林省发展绿色GDP的巨大障碍。通过碳金融支持,加大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强与发达省份、发达国家项目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低碳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加快淘汰过剩产能,会大大促进绿色GDP的增长。

发展碳金融,能有效促进吉林省省域低碳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并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碳金融,是现代金融根据环境金融与绿色金融延伸出来的最新提法与发展方向,也是环境金融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应用。

二、吉林省碳金融发展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虽然吉林省的工、商、建以及兴业等商业银行,在融资中一直致力于贯彻银监会关于发展碳金融的要求,但是,限于某些障碍性因素未有效移除,使碳金融发展未能成为潮流。

碳交易市场的缺失是吉林省发展碳金融的首要障碍性因素。碳金融与碳市场是一对孪生姐妹,碳交易市场是金融业与资金需求方沟通的平台,有助于金融业发现项目发现商机,而碳金融是碳交易市场血液供应的保障池,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表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大法律文书催生的国家碳交易市场,如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碳金融的发展。如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仅2009年,EUA交易量就达到1185亿美元(887亿欧元) 。随着碳减排压力的加大,我国各地碳交易市场的成立如雨后春笋,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长沙、四川、山东等地区相继成立了碳交易所。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作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先驱,他们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不菲的成效。事实上,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企业形象、品牌建设,还是投资获利目的,无疑,碳交易这个新兴的巨大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它将与碳金融相得益彰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们走访的一些吉林省商业银行中,他们的业务高管多数认为,碳交易市场能够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为金融业资金投放指明方向,是碳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推手。然而,迄今为止,吉林省没有自己的碳交易市场,无法直接为碳金融供求搭建沟通的平台,难以增加市场流动性,扩大交易额,阻滞了碳金融的发展。

政策风险的存在是阻滞碳金融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发展碳交易,会涉及一定的政策风险。就CDM项目来说,项目的成功注册需要经过国内审批、EB注册、DOE核证签发等多项程序,而且由于技术发展和政策意图的不稳定,相关认定标准和程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相关审批程序复杂,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为碳金融发展蒙上了迷雾;项目交易通常要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存在政策和法律限制、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 ;促进碳交易市场产生和发展的《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服役终止,后续是否延续尚不可知。而就国内低碳项目来看,也存在着国家政策不够明朗、碳减排总量不明确、没有细分到各个省区的问题,碳税尚未出台,使低碳项目流于形式。

此外,存在的交易风险成为碳金融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低碳产业大多开发条件严格,产业体系庞大,企业结构复杂,资本投入大,生产周期长 ,涉及的风险因素多,商业银行在经营时往往注重机会成本和贷款收回风险,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会考虑其中的经济利益,明显对绿色产业缺乏信心。CDM项目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具有较高的交易风险:一方面,持续的项目周期滞后和低效,导致了更高的交易成本、减排量的损失和更低的市场价值,而且碳排放指针价格也具有易变性;另一方面,项目的开发过程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一定的道德风险:碳金融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能力较为不足,政策上未给予充分的激励,在较高的交易风险与交易成本面前,银行业必然会望碳兴叹止步不前。

三、吉林省碳金融发展的对策选择

应当看到,吉林省资源相对缺乏,一次性能源自给率只有50%,黑色GDP居高不下。大力发展碳金融是顺应国际潮流,转变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路径。为此应从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推进吉林省碳金融发展,应建立一个辐射东北、面向世界的碳交易市场。吉林省建立碳交易市场,可以借鉴兄弟省份的成功经验,从而减低碳交易市场建立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可行性。吉林省可以借鉴天津排放权交易市场体制――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及芝加哥气候交易联合成立,采取由吉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主导、由某大企业注资、吉林财经大学低碳经济研究所帮助执行的股份制治理结构。也可以申请成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吉林省的子公司,致力于发展吉林省低碳经济,从而推动碳金融发展。

其次,推动金融业碳金融业务模式创新,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技术和资本缺乏无一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硬伤,而技术的研发又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归根结底,资本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碳金融能够发挥“碳货币”职能,通过碳金融服务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汇聚于低碳经济领域,从而解决融资缺口问题,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业在气候灾害面前应努力提高金融业的生态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要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低碳经济商机,大胆进行环境保护与金融发展互动下的碳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当前,吉林省工、商、建、兴业银行,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工商银行吉林分行,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两高一剩”企业的贷款,在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实行绿色信贷支持,成功开展了千万绿色贷款助推“暖房子工程”,提供数亿贷款支持干熄焦项目等。兴业银行长春分行在成立的半年时间里,大力支持省内电力、热力、水泥等行业企业节能减排项目,为6家企业节能减排授信43300万元,发放贷款5笔,金额达2.19亿元 。此外,通过碳交易业务,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协助多家碳买家开发CDM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协助企业完成CDM项目材料的制作、申报、审批、签发的全过程,增加项目获批成功率。提供从技术支持、财务分析、法律支持等一整套服务,降低碳交易风险;开发与CDM 项目相配套的金融产品,比如设备融资或融资租赁、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开发以CERs 收益权作为质押的贷款;为碳交易合同购买协议提供保险、私募基金等 。

第三,制定碳金融扶持政策及风险防范机制,降低碳金融运行风险。尽管国家的行业政策显示了对高碳产业严格控制或取缔、对低碳产业积极支持,前者的政策风险日益加大,后者的政策环境日益宽松的意图,但是前面所言的政策、交易风险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吉林省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吉林省应建立一套碳金融发展的地方综合扶持政策,合理分散风险,增强金融业对碳金融的偏好。如给予提供碳金融的金融机构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如实行碳金融津贴制度;采用绿色信贷担保制度为企业增信为金融业护航;设立政府绿色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或项目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和标准时,将节能减排信贷相关工作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评级的重要内容,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除了政府的碳金融扶持政策,银行业本身还应建立碳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合理规避风险。金融监管当局应出台相关风险控制标准,建立健全碳金融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和评估机制,加强对企业环保守法情况审查,使金融机构在开展相关业务时有章可循;金融机构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还应遵守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如联合国环境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和赤道原则,本着审慎经营的原则,合理规范业务模式,规避风险;加强内部宣传教育,定期进行碳交易、节能减排、授信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开展碳金融风险预测、评估、防范等方面研究,科学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业务水平;聘请有从事碳交易经验的专家、擅长国际法律及相关领域的专业律师,建立一支熟悉碳金融运作的专业队伍 ,尽量规避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尽快探索如期货、期权、保险等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合理分散风险;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开展能效项目融资;建立碳金融数据库,掌握能源市场和碳市场的最新动向,给未来碳市场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判断,为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上一篇:保证金变动对期货交易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人民币NDF与即期市场间信息传递及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