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义连贯和翻译

时间:2022-03-06 10:34:01

论意义连贯和翻译

摘 要: 意义隐含出现在意义连贯的话语中,并不意味着篇章不连贯。相反,它常常使篇章的连贯性更强。本文针对Grice所提出的要素(data),用来解析话语中出现的意义隐含,以达到篇章的意义连贯。这些要素也和翻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翻译策略相关。

关键词: 意义连贯 意义隐含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意义隐含和意义连贯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连贯的篇章中出现意义隐含,并不一定是篇章不连贯,也不一定会减弱其连贯性。相反,它使篇章的连贯性变得更强。翻译者要具备基本的翻译策略,并且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才能正确理解意义隐含,使文章言之有理,意义连贯。

连贯(coherance)是交际行为之间的统一关系。它是主观的,依赖于接受者对语篇或话语的理解。连贯不同于衔接,衔接(cohesion)是语段不同部分之间的语法和词汇的关系。以下这段话表面衔接得好,但是它的意思一点也不连贯。例如:He went to a market yesterday.The market in which I bought some fruits is not far away.Fruits are fresh.Fresh fruits are not cheap.He eats cheap fruits every day.

意义连贯或不连贯并不是话语或篇章交际情景中所固有的。篇章的连贯是篇章中所体现的知识与读者自身的知识和对社会的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后者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国籍、教育、职业、政治和宗教等的影响(Charolles,1983:95)。因此,当对一个小孩说:“Please give me Emerson,Thoreau,and Huxley on the desk.”这里说话者用作者的名字来代替他们的作品。不了解爱默生、索洛和赫胥黎的小孩就无法明白话中的隐含意义,就不会心领神会地把书桌上爱默生、索洛和赫胥黎的作品拿给说话者。可见,某些年龄,人的社会经历等因素影响到对话语意义的理解。

Grice(1975)用意义隐含这个词来指说话者的意思或隐含的意思。隐含并不是词义的确切定义或字面上的意义,而是一种言外之意。它因语境而异,涉及用词者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心理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意义隐含不能混淆于非字面(non-literal)意义,例如习语(idiomatic)意义。例如:

A:Shall we go for a walk?

B:Could I take a rain check on that?

要正确翻译B的回答,就要知道美国英语take a rain check的规约性意义(立即表示拒绝接受邀请或帮助,但表示以后会接受)。

这里没有涉及会话含意。下面比较没有用到习语的类似对换:

A:Shall we go for a walk?

B:It’s raining.

A怎么知道把话语(对天气的评论)和散步的问题联系起来?A可能根据B的面部表情和语气来表示“不,我们最好不要,因为天在下雨”,A也可能把B对天气的评论理解为B不想谈论这个话题。Grice提出讲话者可以规约性或非规约性地表示隐含的意义。又如,A:May I have a bottle of Mich?B:Are you twenty-one ?A:No.B:No.回答者在上述对话中没有直接回答行与不行,而是指出了另一个问题,问对方满了21岁没有,含意是如未满21岁,就不能卖给他。正确解析“Are you twenty-one?”的隐含意义是话语上下连贯的关键所在。为了规约性地表示隐含的意义,讲话者往往用的是连词,如therefore,because,in spite of等,或利用语法结构,如强调结构:“It was the driver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事先推测从句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要表达的内容。

那么讲话者怎么表示没有规约性地体现在语言中的意思?Mona Baker认为Grice的观点在翻译中有很重要的应用。为了说明Grice的观点和翻译的普遍性关系,Mona Baker先不谈Grice的意义隐含理论对书面篇章应用方面的局限性。

二、Grice所提出的在翻译时用来解析意义隐含,使意义连贯的因素

在确定某一语段存在的意义隐含,使意义连贯的翻译时Mona Baker认为Grice称为“data”的以下五个因素很有帮助。

(一)词和结构的规约性意义。

语段和篇章是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要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就必须正确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如果没有弄明白话语或篇章中词和结构的规约性意思,就不能弄懂语段中隐含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对源文中词或结构的意思的误译势必会影响到目的语中隐含意义的精确性。这包括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对它们的正确理解,熟悉谚语、成语、习语、俗语、格言、隐语等固定词组,熟练使用各种句子结构和表达方法等。例如:For the balance of the section,let’s speak in straightforward and elementary terms to describe the function and form of the electronic computer.误译:“为使这一节平衡起见,我们将用简单明了的术语来描述这种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和形式。”而正确的翻译应是:“在本节的其余部分,我们将用简单明了的术语来描述这种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和形式。”又如:“The cabdriver conveniently neglects to throw his flag upon arrival at your destination.”如果把“throw the flag”直译为“不扔旗”,会让大多数中国读者迷惑不解。出租车计程器的开关和一块旗状金属物连接,向上转动(throw the flag)计程器即停止工作,意译为“不关计程器”。显然,较少乘坐出租车的读者,就难以理解。

除了词的规约性意义外,每一种语言也利用规约性的表达方法或句型来传达隐含意义。如:“She did not marry him because she loved him.”不是:“她没有和他结婚,因为她爱他。”而是:“她并不是因为爱他才和他结婚。”又如:“He didn’t realize the urgency of the matter until yesterday.”不是译成:“直到昨天他都没意识到事情的紧迫。”而应译成:“直到昨天他才意识到事情的紧迫。”如此等等。例如在英语中常用反问句:“Isn’t that an ugly building?(instead of‘This is an ugly building’)”或“How can you be so cruel?(instead of‘You are very cruel’)”来表示愤怒、震惊和愉悦等情感。同样,Correct me if I’m wrong...并不是真心希望指正,而是隐含非常愤怒的意思:“I know I’m right.”(Duff,1990)“Cannot do...more”是英语中的一种句型,一种表达方法。例如:“I can’t agree with what you said in your letter any more.”应译为:“我完全同意你在信中所表达的意见。”因此必须了解译者对规约性词和结构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译文意义的连贯。

(二)确定相关的指代内容。

英语重形合,靠连接词表明逻辑关系;而汉语重意合,语言内部逻辑,词与词的关系靠词序就可以表达出来;英语中为了使句子简洁明了,经常使用代词,或省略,重复,以使语言通顺,意义连贯。确定指代的内容对于推理并维持篇章的连贯是很重要的。如英语源文:“Jeffreys points out that,if a number of observations have been found to conform to a law,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next one will do so whether the law is true or not.”此句的代词one指代observation,而不是law,否则变成“法则与法则相一致”,这在逻辑上也自相矛盾。代词的误译将影响到意义的连贯。因此应译成“现在杰佛利指出,如果已获得大量的观察资料与该法则一致,非常可能下一次观察也将如此,不管该法则正确与否”。

(三)格勒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四准则。

Grice提出篇章具有某些重要的特征。例如:篇章上下文是有联系的。是有目的的,是共同合作的结果。篇章的这些特征产生了参与交际者必须要遵守的一般规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其中前三条准则与交谈中“说什么”有关,最后一条准则与“如何说”有关。但在具体交际中,人们会为某种原因而违反其准则,这样就产生了会话含意。Grice是从遵守与违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来解释会话含意的,以使上下文意义连贯。译者常常进行语用推理,使译文满足读者的期望。如:

A:What time is it?

B:Well,I need to pick up the children.

B的回答从字面上看似与话题无关。但由于交谈的双方知道接孩子的时间(比如说是下午5点),所以B的回答符合关系准则。话语必须同双方交谈的话题有关它的话语意义是隐含的,上下文是连贯的。可以把回答译成:“哦,是接孩子的时间了。”利奇(Leech,1983)提出的礼貌原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貌行为准则。在一些译文中,礼貌远比精确重要。为了避免冒犯,译者需要省略或者替换部分禁忌语。在相互交往中,中国人想表示对西方关心往往却被误解。中国人认为“Drink plenty of water”或“Have more fruits and vegetables”是出自对病人的关心。然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一种说教的口吻。西方人往往用建议性的口吻来表示关心,如:“I do hope you will get better soon.”“Have you been to the doctor?”可见,中国人的常用方式违反了礼貌原则,就难以传达本意,从而也影响到意义的连贯表达。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致命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恰当所导致的,而是由于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四)语言性的上下文和非语言性的上下文(语境)。

语言性上下文(语境)主要是指搭配和上下文。不同的搭配和上下文表达不同的信息。非语言性上下文(语境)主要是指说话时间、地点、场合、话题、读者及有关社会文化背景等。

翻译者是否决定解释指代的内容取决于是否认为目的语读者熟悉指代内容和译者想要干预的程度。译文往往是给不懂源语的读者看的。例如:

Bill:Can you drive?

Larry:Is the Pope Catholic?

如果按照字面直译的话,不懂源语的背景知识的读者很可能认为回答与问题无关。但一个地道的英美人马上知道,这个回答是肯定的。罗马天主教皇当然是天主教教徒,所以这会不会开车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译者很可能同一般读者一样,对背景知识不了解。结果,由于缺乏背景知识,译者的翻译也因此受到阻碍,影响到译文的意义连贯。

(五)参与交际者(说话者/作者和听者/读者)知道以上所有相关的要素,或也认为这些要素对解析隐含义的重要性。

英语中有一俗语: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也就是说,一个词的意义取决于说话者/作者,取决于用该词的人是谁,是在什么时候场合下运用该词,取决于一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感情等因素。另外,也取决于读者或听者。在翻译中,任何可能侵犯到目的语读者的期望,都要进行调整。为了避免传输错误的隐含意义,传输效率低下或失真,多数译者喜欢实现读者对目的语结构的期望,以维持话语或篇章的连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意义隐含。

翻译时,影响到话语或篇章连贯的变量和因素太多了。以上是格勒斯称为“data”的因素,和解析话语隐含义,使译文连贯紧密相关。许多语言和文化因素增加了翻译过程意义连贯问题的复杂性。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对话环境中,其含意可做不同的理解,不能通用。当一位外籍教师见到一位中国女生穿着漂亮衣服时说:“This is a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You are very beautiful to day.” 女生不好意思地回答:“No,no,it i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女生的回答使外籍教师既惊奇又不高兴。不了解文化差异的女生只是简单地把汉语中的客套话逐字译过来。而英美人一向直率,习惯说:“I’m glad you like it.”或“Thank you.”

为了保证篇章的连贯性,减少源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译者对译文要进行干预。干预的程度相差很大,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译者估计目的语读者知识和期望的能力。第二个因素是译者对自己的角色的看法,译者应该站在源文的立场,还是站在目的语的立场。过译会让话语或篇章显得冗余。少译往往让接受者不知所云,从而使意思失去连贯性。因此,要站在用词者的角度,综合考虑格勒斯提出的“data”,对于解析隐含意义,进而使意义连贯,这一点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英]贝克(Baker)著.申雨平导读.换言之: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18-254.

[2][美]琼・平卡姆著.姜桂华协助.中式英语之鉴赏能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4,202.

上一篇:《商务现场口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高效课堂中情境创设的几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