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大地上“美”的追寻者

时间:2022-03-06 03:53:29

胡光凡老师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资深文艺评论家,在湖南、乃至全国都颇有影响,他也是一位研究周立波的大家。他的温和、儒雅、豁达和坚持己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从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鹦鹉学舌。他总是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对“美”的发掘和探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沧海桑田,云起云落,光凡老师爱美、求美、追美之心从未改变,年过八旬的他仍笔耕不辍,他的大著《美的领悟与思考》是其在文坛耕耘60年的一次见证,一次检阅,一次总结。这部自选集于2013年7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全书分上下两卷,汇集300多篇文章,共计160余万字,这些作品最早的可见之于1952年,包括论文、评论、散文、杂文、读书札记等多种体裁,各类文章独立成辑,篇与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印衬,从中可以发现光凡老师60年寻美追美之精神轨迹。整个书共分六辑,其中第一辑《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审美观》是本书的核心,也是作者对美的领悟与思考之灵魂;第二辑《湖湘文化和文艺“湘军”初探》展现了湖湘文化丰富的镜像,为本书糅进了厚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第三辑《杰出作家周立波研究》对周立波进行的多方位研究,其中多篇文章颇有拓荒牛之实绩;除此之外,该书还包括《当代文艺评论和文化批评》《读书札记》《散文、杂文、序跋》,洋洋洒洒,可喜可贺。无疑,这本书是对光凡老师一生思想的折射,是他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前进方向的精神结晶,是他感受美与领悟美的心动体验,也是我们全面了解湖湘文化的精神气质乃至全国文艺创作、文艺思潮和文艺动态的优质资源和最佳窗口。

一、审美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光凡老师是一位执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一辈子都在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审美观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作为一名从事文艺理论批评数十年的知名学者,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始终是他进行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是他在文学事业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也是本书的灵魂所在。阅读《美的领悟与思考》,可以发现作者不管是对文学作品还是文艺现象进行探讨和评论时,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做到辩证、客观、中肯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在肯定某部作品或某一文艺思潮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从不走极端,过于吹捧,而是积极面对并展示其缺陷,进而提出自己的创见,探讨其成败得失,这种认真分析问题、提出自己观点的做法彰显出光凡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审美的基石,光凡老师在书的第一辑中专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他将枯涩难懂的道理变得较为通俗易懂。具体来说,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指导之下,探索了为什么要坚持、怎样坚持以及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审美观等问题。例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文中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多种文化形态并存的趋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是要想发挥其作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作者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广泛吸收各国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关系三大方面来论述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这样的分析既全面又具体。此外,在这方面的文章,还有《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创作》《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当前文艺创作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伟大旗帜――同日本朋友谈文艺思想》等,这些都是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探索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毕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但并不意味着作者就是机械的“一元论”者。他认为指导思想必须是“一元化”的,但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形态应该多元并存,这“一元”和“多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辩证统一的。{1}这样的见解无疑体现了光凡老师磊落的襟怀。

光凡老师在对理论有了深刻的领悟之后,便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应用理论来分析具体对象上面来,不管是在第一辑还是其他辑中,作者始终坚持理性的面对和严肃的态度,并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辩证法来作出正确评判。比如,《“选美热”的冷思考》一文中,作者先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即“选美热”是一把双刃剑。他先充分肯定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不忘批评这种现象带有男性中心地位的陈旧观念,并在字里行间启迪人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选美”。《文艺“湘军”和湖湘文化》一文中同样在高度赞扬湖湘文化传统中的优秀精神后指出其存在安土重迁、保守、极端等消极思想,并对如何对待“湖湘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作者同样也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来评价作家和作品,《工农兵文学时代的卓越代表――农民作家刘勇》中,用大篇幅来肯定刘勇的文学实绩,赞扬其对社会主义文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但也指出其存在文学视野不够开阔、不能总与时代保持同步的缺点。光凡老师不仅知人论世,而且反复阅读文本,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二、智慧的闪光:周立波研究

光凡老师的一生不仅奉献给了挚爱的文学事业,更奉献给了爱得深沉的湖湘大地。作为湖南人民的儿子,他的目光始终不忘投向湖湘文化,在《美的领悟与思考》中,作者对湖湘文化的书写主要体现在对湖湘文学作家和作品的评论,以及对湖湘文化现象和“文学湘军”的研究分析。在书写过程中,作者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与湖南文艺现象结合起来,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做到知无不言,有理有节,深入透彻。

光凡老师所取得的最具突破性的成就就是对周立波的研究。光凡老师是湖南益阳人,周立波也是湖南益阳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这种独特的地缘关系,使光凡老师对周立波这位为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家进行研究更具说服力。早在1986年,作者就发表了专门研究周立波的专著《周立波评传》{2},引起学界的一片惊叹。这本评传是作者在广泛收集周立波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心钻研、反复改稿才最终完成的,书中包含对周立波文学作品、文艺思想、社会活动、文学活动等的分析和评价,内容翔实,分析精辟。同样,在《美的领悟和思考》一书中,作者对周立波作了更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并专门设有一辑,内容涉及对周立波生平事迹的介绍和评价,对其文学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分析,也对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进行了评论,同时还涉及周立波的创作风格、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的评价,等等。作为周立波的研究大家,光凡老师书写的这些内容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周立波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蕴含浓郁乡土气息的写作风格、人民作家的革命本色和湖湘精神的文化品格等。在评论方式上,作者既能做到宏观把握与细节描写融为一体,又能做到审美领悟与系统理论研究相结合。例如,第一篇《人民的作家》通过对周立波一生事迹的介绍来表示对其的悼念,作者将其比作朴素、淡雅的茶子花,表明他永远开在人民的心坎,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好作家;《“以动写静”和“化静为动”》《鲜明的形象,精美的“浮雕”》《革命现实主义的烂漫鲜花》《胸中丘壑,笔底波澜》等篇目都是对周立波短篇小说创作的研究,涉及人物塑造方法、艺术风格、结构艺术等多个方面,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书中对《暴风骤雨》的探讨主要包括其产生过程、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从版本和手稿角度来分析周立波对这部长篇小说的修改等,评论较为全面、客观;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泥土的气息、刺玫的芳香》《立波论》中探讨了周立波创作的幽默风格,以及忠诚、倔强、单纯质朴、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这些文章不时闪烁着光凡老师的智慧和创见。

上一篇:高书记的经营谋略 下一篇:“高亮”凸显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