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感

时间:2022-03-06 02:08:10

食品安全感

2011年末,《生命时报》联合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新浪网健康频道、搜狐网健康频道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15岁以上居民进行了随机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最缺乏安全感前五个领域依次为:食品68.6%、医疗41.2%、物价32.9%、交通32.7%、住房29.5%。

2012年,我们试图找回自己的安全感,弄清楚导致这些不安的原因都是什么,如何将它们消除?面对一个暂不完美的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坚信我们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什么是“安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而安全感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如今,我们不仅丢失了安全,更丢失了安全感。

2011年,名牌企业“双汇”用瘦肉精喂养的有毒猪、台湾饮料可能含有塑化剂、去餐馆吃饭没准儿遭遇地沟油……我们的食品安全首先让人忧心忡忡。调查显示,只有7%的人觉得“非常安全”。

在“你觉得哪些方面最缺乏安全感”的调查结果中,食品问题位列第一。其中,大家最担心的分别是: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食品造假,违规使用添加剂,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等)流入餐桌和果蔬农药残留超标。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年龄越高的人对“果蔬农药残留超标”和“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这两大问题越担心,年龄越低的人则对“非食用油流入餐桌”这一问题越担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何计国认为,以上这些都是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些对老百姓的健康无疑会造成很大影响。首先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其次,会引发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如导致痢疾等;第三,可能造成身体慢性中毒;最后,对个体来说,可能让癌症发生的危险度上升。

他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也许并不在大家普遍认为的政府标准制定不够严格、监管无力等方面。更深层原因在于社会道德层面的缺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表示:“目前道德发展已明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社会关系呈现拜金趋势,这就造成了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比较重大的案例,包含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等。从另一种角度说,就是目前的社会风气正在走下坡路。”

何计国表示,要规范社会道德,光是说教不管用,必须依靠法律的重罚。此外,老百姓的过激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不安全感。事实上,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未必就意味着不安全,因为这之间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食用量是否达到产生健康危害的程度;比如个体对有害物质的敏感性等。从政府和企业方面来说,应尽量避免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从消费者来说,也要减少认识误区,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对食品安全感的缺乏。

专家建议,要重建社会道德工程,严惩违法乱纪行为。媒体应客观公正,不要推波助澜。百姓也要冷静对待问题。

(节选自《生命时报》)

上一篇:答疑解惑 第4期 下一篇:猕猴桃通便但伤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