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初中生进行批评教育的艺术

时间:2022-03-05 01:49:31

浅议对初中生进行批评教育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25-02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心理刺激因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和一种教学手段。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本文试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批评学生的手段。

一、批评要情感投入

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隋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我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小马。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下课常欺侮人,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老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跟我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他,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这匹“小马”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中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

学生有缺点、错误时,不要使用侮辱性语言,不能当众训斥。如果老师狂轰乱炸,学生接受的只是老师怒不可遏的批评,至于老师说话的具体内容已变成次要的信号了,学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觉得,老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记得我班有一个姓张的学生,为人诚实,虽不善言辞,却能与同学融洽相处,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有一次考试时,我无意中发现她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放在铅笔盒里。当时,对她这种出乎意料的举动,我可以说是怒发冲冠,难道她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抄来的吗?我正想对她狠狠地训斥一通,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时,发现她脸红了,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悄悄地收了纸条,慢慢地转过身。后来,她主动找到我,对其错误作了深刻地检讨,并向我敞开了心扉,道出其中的原因。原来她的妈妈对她许诺,若期中考试得双百,就奖给她一件新衣服。她怕考不好,采用了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以期得高分。就此,我和她共同分析,端正看法,她表示诚恳接受。

二、批评要讲究艺术

1.利用“闪光点”进行批评。传统的教育用批评给学生施压,学生心理过程总是“错误――受批评――改正”这样循环。“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秀的地方,都会有表现好的方面。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善光点,并把它记录在心。用放大镜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愉快的生活和学习。

2.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低年级学生天真幼稚,年龄较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3.建议性的批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4.做好铺垫的批评,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晨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5.先表扬,后批评。先说说学生的一些表现好的地方,再指出他的错误。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6.暗示性的批评。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小芳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语文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7.戴“功”立“罪”的批评。中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

上一篇:我的诗和我的鞋 下一篇:黛丽太太家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