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时间:2022-03-05 08:00:4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学习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实际上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浓厚的政治色彩、复杂的知识体系、陈旧的范文以及枯燥的语法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融入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不失为一块乐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转变;心灵契合点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98-01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从而忽略了情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1.1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1.2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让学生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你的课。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3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2.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课已经变得相当呆板、乏味,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自然减弱,把语文看成是一门深不可测的、不可触及的学科,从而对语文产生了畏惧感。不能学好和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这种现象已是极为普遍。我们很多年青人,甚至可能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用错词句的现象比比皆是,把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遗忘殆尽。

作为教师,首先耍赢得学生的喜爱。学生总喜欢把对教师的好恶带到相应的学科中。《学记》中"疾其师而隐其学","亲其师而安其学"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对老师喜爱,才可能喜爱其所教的学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最朴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生贴近语文、感受语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初体现。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母语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只有热爱语文,才有可能进一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和人文素养:

3.深情导入,创设情景,渲染感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课前深情的导入。渲染浓郁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能让学生人情人景,参与到教学中来。前苏联著名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甫洛夫把语言看作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语言中充满情感。深情的导入靠的就是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教师深情的导入,创设情景,渲染浓郁的气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感,引起学生共鸣

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这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很好地运用朗读,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4.1教师范读,让学生从听中体会感情。教师要重视范读,并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叶圣陶)

4.2学生自读,在朗读中领悟情感。课文是师生的具体阅读对象,教师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呢?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情调.明确情理,激扬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5.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感受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就会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像进行再构建、再创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当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的心灵融合在一起时,就会为主人公的感动而感动、为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效果。

6.抒发感情.展现丰富的情感世界

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肘,是学生最需要表达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将内在的情感体验迁移外化。"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学生将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体验用有声语言抒发出来,既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这个时候也是最动情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诉诸笔端,用我笔写我心,自由抒写,尽情抒发,尽情展现自己细腻、美丽的内心世界。这时自然是文思泉涌,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上一篇:如何使女生成为征服数学的巾帼英雄 下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