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婚前检查梅毒阳性结果分析

时间:2022-03-05 03:30:41

东辽县婚前检查梅毒阳性结果分析

我县于2010年3月份开始恢复免费婚前检查工作。婚前检查是对严重遗传病、指定传染病和有关精神病进行检查。梅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婚前检查中指定传染病之一。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

病。本病的损害和病变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组织、器官,引起组织破坏、功能丧失,以致畸残,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如果婚前接受医学检查,就可以检出健康携带者,同时给予积极的防治措施,还可以有效控制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在性传播疾病中,梅毒的危害性仅次于艾滋病。据传染病疫情网统计,我县近3年梅毒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率分别达6.91/10万、11.34/10万、18.20/10万,特别是青壮年呈高发态势。我县自2010年3月恢复婚检以来,到12月末的9个多月的时间内,共对1150对准备结婚的适龄青年进行了婚前检查,共发现梅毒感染者12例。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流行因素和制定相应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县2010年婚前检查梅毒阳性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材料来自东辽县妇幼保健站婚前检查门诊,接受婚检的未婚青年和已婚未办理登记手续的夫妇以及再婚人员。东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信息系统。

1.2 诊断标准 东辽县妇幼保健站实验室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对所有婚前检查的人员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RPR)初筛检测;初筛阳性后,由东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梅毒特异性密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HA)确证检验。以上两种结果RPR和TPHA均为阳性,则判为阳性。同时由东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对确证阳性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3 人口资料 来源于东辽县统计局。

2 结果

2.1 检出率 从1150对婚检者中,查出梅毒感染者12例,检出率为0.52%。其中男性4例、占33%;女性8例、占67%;女性高于男性,配偶双方均检出梅毒0例。

2.2 年龄分布 男性共4人:38岁1人、36岁2人、23岁1人;女性共8人: 37岁1人、32岁1人、24岁1人、26岁1人、23岁1人、22岁1人、21岁1人、20岁1人。12例感染者中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38岁。病例主要集中在20-35岁,提示发病年龄集中在性活跃人群。

2.3 性别分布 12例感染者中,男性4人、女性8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例为1∶2,男女性别之间发病差别明显。

2.4 职业分布 12例感染者中,均为农民、占100%,均有外出打工史。提示外出打工人群是梅毒发病的重点人群,降低外出打工人群梅毒发病率是控制梅毒发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2.5 史 12例感染者中,发生年龄最早的17岁;100%有非婚,都有两个以上,最多与7人发生过,并很少使用安全套。这与目前越来越多的非婚密切相关。

3 讨论与建议

3.1 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近几年,我县与全国的性病发病率一样呈明显的上升态势。2009年东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我县外出打工人群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足30%。因此广泛开展大众人群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是关键措施。

3.2 自我保护意识差,增加了感染性病的风险 我县常年外出打工人群大约5万多人,20~40岁的人群是我县外出打工的主力军,这部分人也正是性活跃人群,他们文化程度低,接受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较少,预防保健知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差,很容易发生非婚,因此该人群应作为我县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对其加强有关安全的宣传教育,以降低我县性病发病率。

3.3 受性自由、性解放因素的影响 受西方所谓性自由、性解放因素的影响,多性伴、性等非婚现象存在较多,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社会论理道德,使我们为此产生的后果担忧。这就要求我们对无保护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治疗,帮助她们获得性生理卫生知识,从而从源头上阻止性传播疾病的传播。让她们真正获得幸福美满的性生活和性健康以及健康活泼的下一代。

3.4 多部门合作采取控制措施 在政府的倡导下,号召卫生、计生、公安、妇联、人社、广电等部门开展广泛的控制措施。

3.4.1 积极规范的治疗性病患者;

3.4.2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教育大家要洁身自爱,并普及100%全程使用安全套的知识;

3.4.3 开展广泛婚育知识教育,在梅毒感染者未彻底治愈前,均暂缓结婚,避免传染给对方,阻断母婴传播,杜绝先天性梅毒的发生,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们的下一代更健康。

上一篇:文化建设从县级医院做起 下一篇:ICU护士洗手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