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3-04 10:50:36

艺术院校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内容摘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开设技术课程,如何教好这类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技术能力,一直是该专业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文章以专业基础课数字媒体原理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探索,总结出技术类课程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教学广度及深度。实践表明,该课程提升了艺术生的数字媒体技术水平,提高了其在数字平台上创作的自由度,增强了数字设计能力。

【关键词】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 教学实践 课程研究 技术类课程

一般而言,艺术教育都是从习作开始,继而逐步展开。教师传授给学生技艺,学生形成个体认识,传授的过程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手口相传来完成。专业课程除了对知识的理解之外,更加注重手法与技艺的训练。互联网时代却完全改变了,学生依赖网络获取视频与图片,熟练运用搜索引擎获取知识。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一直与科技保持着密切联系。作为一种科技催生的新型艺术形式,数字媒体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才能做到取长补短。但是在传统艺术语境下,数字媒体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话语权,因为同技术的密切关系,也会使数字艺术显得过于技术化,而无法实现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艺术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演算能力与文化知识方面的欠缺,都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的难点。为弥补以上不足,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艺术类、工学类,甚至是理科类课程,但往往只是简单地叠加,缺乏衔接。 新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要求能够培养出兼具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中,数字媒体产生出两个殊途同归的侧面,技术课程就是最主要的融合剂。①本文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程数字媒体原理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并列举了技术课程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一、数字媒体原理课教学内容研究

衡量数字艺术作品的优劣,不仅取决于视觉设计上的水准,而且要考量其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并产生良好的使用体验。数字媒体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就是把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经过取舍后,以艺术生的思维传授给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帮助艺术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更利于他们借助软件进行创作。在课程的构架中,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技术、媒体、艺术与文化等诸多方面。

课程设置需要从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把教学重点放在基于数字平台的艺术作品的策划与设计。课程讲授过程中涉及计算机图形学、网络传输与通讯、多媒体技术等,并包括由这些技术形成的图像、视频、动画、声音、信息、人机互动与互联网等一系列的数字艺术创作与制作原理。总结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计算机图形原理研究、屏幕文字与色彩表现研究、信息图形化设计研究、视觉界面UI研究、交互设计研究。

(一)计算机图形原理

艺术生都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形成了在传统媒介上独有的风格特征,但在刚接触数字平台时,许多学生显得无从下手。其原因有二:一方面熟悉的传统媒介上的图形概念被不断拓展到更多形态中,如动画、影视正在把图形原理的内涵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屏幕呈现图形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对于刚接触计算机设计的学生而言,会显得非常不适应。

计算机图形原理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字艺术的基本组成,只有先熟悉新的媒介平台,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但是,计算机图形学属于计算机科学,如果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授课内容与方式,学生必然难以接受。应该以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筛选出符合数字设计的内容,并不断同传统媒介做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熟悉数字平台的性能与特征。

具体来讲,首先比较传统绘画与计算机绘制的图案组成的区别:传统绘画依靠点、线、面形成基本图案,计算机图形则依靠像素完成绘制,碍于计算机屏幕分辨率的限制,像素构成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基本图形的组成。同样,在色彩处理上,绘画注重色相、明度、纯度的协调搭配,而计算机颜色则依靠HSB(表示色相、饱和度、亮度)、RGB(表示红色、绿色、蓝色)和CMYK(表示青色、洋红色、黄色、黑色)模式来分别处理颜色。为了形象化表现,把每种模式对应到眼睛、发光体与印刷体,由此组成计算机设计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这种关联的比较方式,把抽象的计算机科学与学生日常熟悉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便于理解记忆。

科学化、理性化的颜色组成,揭示出计算机图形的构成关系与美学法则。课程将客观抽象的数字与美学理论相结合,经过重新组织与安排,创造出基于数字平台的、符合艺术生思维模式的计算机图形原理。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艺术形态与规律的把握,拓展其在视觉语言、造型等方面的创造力,打破固有经验的束缚,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屏幕文字与色彩表现

汉字作为信息传递中最基本的符号,一直都是华夏文明最忠实的记录者与文化载体。艺术生长期接触图形,对文字的运用能力程度不一。课程研究从互联网时代文字的作用入手,拓展到在数字作品中如何有效使用文字。

在数字媒体作品中加入文字,需要提高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要求他们以最浓缩的形式,传递最复杂的信息。因为计算机屏幕只提供了一个非常小的显示空间,字体的尺寸与标题的数量都依赖于所要传递消息的复杂度与使用场合。②在课堂上提供实例,要求为数字媒体作品设计导航菜单与关键字,是传统媒介不具备的功能。该部分的学习难点是如何用恰当、准确的文字表达设计师的想法。如“返回”与“前一项”“退出”与“关闭”之间微妙的区别,“妙极啦”比“答案正确”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

同样,由于数字化特征,静态的文字显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阅读的需要,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使文字不再是单纯的平面与构成的关系。课堂上,教师提供动态文字的运动方式与动画形式,要求学生尝试把文字融入声音与视频,使文字通过影像合成进行结构重组,并在屏幕上产生拼贴、重叠、移动、旋转、缩放、斜切等运动,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平面设计的数字设计。

色彩表现课程的研究重点是数字作品如何有效借助颜色来表达内容与情感。教师从分析色彩的基调入手,通过对网站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产品与主题风格。如蓝色有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科技、计算机、企业、政府、银行往往都会选择蓝色建立门户网站;黄色具有明朗愉快的感觉,在信息类网站中可以使用,但大面积的黄色过于强烈,使用时适合小面积点缀,再配合其他的暗色调,使页面多一些典雅的感觉;而红色往往不用于网站的主色调,大量使用不利于阅读,但合理使用会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得到基本的认识之后,鼓励学生通过搜索更多的主题网站来验证结果,加强理解。

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数字作品的设计风格。纸张需要光线才能阅读,而数字平台屏幕本身就是发光体,两者在显示方式上截然不同。课堂上,教师模拟白天与夜晚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切身体会屏幕的显色模式与用户所处的环境如何影响数字作品,并互相交流、阐述体会。如在阳光直射环境下使用屏幕就要考虑到反光所带来的对比度降低,以此形成不同的色彩搭配。

(三)信息图形化设计

在移动互联网络广泛应用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但阅读大段文字与数据报告的耐心却越来越低。③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形具备可视化、直观、形象的优势。

在课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数字平台的图像处理能力,比较图形与文字在表达上的区别,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体验。如移动设备的电量显示,用颜色表示电量的充沛程度(绿色为电量充沛,红色为电量不足),图形填充程度表示电量剩余,既简单又直观,使用户不需要经过任何培训便能准确获取设备的电量信息。由此提高学生对视觉符号的认知,达到综合运用文字、色彩、形式、结构、行为与空间等视觉符号,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并激发受众行为。

(四)视觉界面UI

经过对图形原理、字体、色彩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形成界面的能力。界面是实现数字作品与用户之间对话的可视化平台,通过界面能够获得与用户需求相关的特定信息,并对信息的范围及其反馈在内容上进行限定、规划,并最终呈现在屏幕上。

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界面是其作品呈现的主要形式。课程把界面的教学内容聚焦到结构设计、流程设计与视觉设计。结构设计是界面的骨架,流程设计是产品简单易用的基础,而视觉设计则在结构与流程的基础上,实现文字、色彩与其他多媒体元素的有效组合。④

在界面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其跨平台性能。随着网站与各种数字产品的普及,创建多尺寸、多分辨率、兼容多设备的界面,成为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教师根据课程前期关于各种数字平台性能的比较,让学生尝试规划最符合跨平台性能的界面尺寸及其元素排列。另外,趋于简单的界面元素设计,祛除阴影、纹理、渐变等各种装饰元素,使得界面设计回归简洁大方,能自然有效地引导用户使用,也是界面教学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⑤

界面教学要求实践性,教师通过课堂演示Photoshop在界面处理上的功能,为学生掌握必要的制作技能打下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学习传统平面设计理论,提高自身审美价值,实现数字化设计与传统美学的有机统一。

(五)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关于人们需求、运行环境与系统行为的设计与定义。区别于传统设计专业专注于形式与内涵的表现,交互设计需要规划与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通过构建传达用户行为方式的手段,借助界面来实现人机交互。⑥这部分教学致力于学习如何了解目标用户及其期望、了解用户与产品进行交流时的行为反应,以及了解使用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爱因斯坦说过:“不能用与引发问题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交互设计最终定位到用户使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采取目标导向的设计方法,采用为角色而设计的思路,针对某一项具体的需求,创建虚假用户,并为其进行设计。在创建用户的过程中,角色并不是真实的人物,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代表着真实人物,是真实用户的假象原型。尽管角色是虚构的,但在定义的时候仍然要求学生将其设计得严密、精确,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切身地感受到与“用户”对话的存在。随着角色定位的深入,学生会换位思考地去分析用户的行为与想法。在基于本校表演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的方式进行场景再现,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

交互设计教学相比前四个部分更加理性化与逻辑化,与“用户”之间的对话,使得学生更加注重产品与使用者在行为上的交互与逻辑过程,通过界面上的各个组件,将用户行为更美、更抽象、更艺术化地展示出来。

二、数字媒体原理教学方法研究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技术能力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首先需要坚定数字化的创作平台与工具,增加学生阅读量,并组织教学活动来加强跨界交流。这些对于塑造学生的认知系统都有很大帮助。无论是传统艺术形式,还是数字艺术形式,都是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并凭借专业知识积累而成。

(一)计算机从辅助设计变成主要创作平台

在艺术设计或者其他比较成熟的设计专业中,计算机一直是辅助人们进行设计创作的工具。习惯使用计算机进行创作的学生,可以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而不习惯使用计算机的学生,也可以坚持进行手工绘制。本课程把教学聚焦到数字平台上,从创作到作品展示,数字设备的合理运用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课程初期阶段,需要让学生对数字平台有一个整体性认识,但课程硬件部分的讲解不以PC(个人计算机)系统为核心,也不以各种硬件参数指标为内容,而以数字作品最终在各类平台上的运行效果为切入点进行描述,包括电脑、手机、移动设备、数字电视、多媒体展示平台等。

(二)增加学生的课前阅读量

对于数字媒体专业而言,阅读学术文章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应鼓励艺术生多阅读跨专业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创作想法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供教师与学生点评。

课程大纲中,计算机图形原理、屏幕文字与色彩表现、信息图形化设计、视觉界面UI设计和交互设计五个章节,共计12周课时的教学内容,均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应文章,并提出1-2个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教师负责解答。教师由课堂讲授者向课堂组织者的转变,符合现代教育探究式学习的全新教学理念,提升了课堂活跃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每周读书会加强跨界交流

对于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依赖于完善的教学体系,一方面学生要植根于基本功的打磨与锤炼,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其他门类的优秀艺术成果。

坚持组织每周的读书会,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跨门类、跨国籍的艺术成果。读书会自由参加,涉及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由学生组织。每次读书会前一周,组织者会根据上一周的拟题,在各类期刊网上下载关联度高、阅读量大、影响广泛的学术文章,发到每位参与者的邮箱里。在每周四下午之前,参与者就会收到一篇学术文章,同专业或不同专业的,在一周的时间内尽力去研读,理解后把内容做成PPT,与大家分享;不能理解的问题拿到读书会上一起讨论。读书会是在正确引导下实行的拿来主义,跨专业的交流使学生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与灵感,不断提高艺术欣赏能力、艺术创造的品位与等级。

结语

数字媒体原理课是为艺术专业学生定制的技术课程,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教学,能够使学生开拓设计领域、跨越专业界限,接触到更多的数字设计知识,并以相对完整的全局思维去看待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产生。在实践教学中,该课程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在技术方面的不足。

数字媒体原理就是要做好跨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了解数字化的基本原理,掌握数字媒体创作的技巧,在具备艺术创作的造型能力与必要修养后,将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实现真正的数字艺术审美感知。而以上只是专业领域研究的一小部分,在艺术与技术并行的思想碰撞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对该课题的认知还存在很大不足。如何实现艺术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摆脱技术瓶颈,跟上科技发展浪潮,从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注释:

①[美]刘易斯(Richard Lewis),卢恰娜(James Luciana).数字媒体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②[美]沃恩(Tay Vaughan).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晓波,倪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③姬莹.信息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视觉化传达与解析[J].美术学报,2011(6).

④刘清堂,王忠华,陈迪.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李丽美,徐晓雄,徐光涛.项目学习在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以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9).

⑥[美]库帕(Alan Cooper).交互设计之路――让高科技产品回归人性(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工作单位: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

上一篇:室内软装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析 下一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