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顺街的幸福时光

时间:2022-03-04 10:43:59

通顺街的幸福时光

清晨,呼和浩特市旧城的大昭寺那扇朱红色的大门还没打开,旁边通顺街上早已经热热闹闹地开市了。

老街路口牌坊上“塞北老街”四个金色大字,沐浴在一片朝阳的光辉里;街道两旁那些青砖灰瓦的店铺,还有那些颇具蒙古民族传统风格的铜器、皮件,仿佛是送给每一位过客的一本陈旧相册,翻开了就是老街的前世今生。

卖古董的张秀臣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旁,一件件摆好自己收藏的“宝贝”,身后一家皮货店的门窗,也刚刚卸去护窗的栅板。已经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龄,从小在通顺街上长大的张秀臣,还是在离开通顺街很多年之后,从漂泊的终点又回到起点,靠经营蒙古传统的玉件和老铜器维生。老街上三三两两的游客出这家、进那家,脚步轻得好像生怕打扰了老街沉寂了一夜的宁静。在张秀臣的记忆里,自己还是个不懂事理的孩子时,老街远比现在热闹得很。

那时候,通顺街上没卖古董的。四、五百米长的街道两旁挤满做铜器、铁器的店铺。几家很大的鞋铺和赶毛毡子的作坊,夹杂在那些铜匠、铁匠铺之间好不热闹。张秀臣的家在与老街毗邻的街道上,他和小伙伴们经常跑到老街的店铺门口,看那些工匠们用精湛的手艺敲打出一件件造型别致的物件来。然后,再溜达到大昭寺门前的玉泉井,将玉泉井的八个泉眼统统看上一遍,才能算玩够了、开心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通顺街洗尽岁月的铅华,成为古董和蒙古族传统工艺品一条街。其实,在旧城,“塞北老街”还只是个配角,大昭寺、观音寺那才是真正的历史主角。大昭寺始建于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寺院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及东西配殿。镇寺之宝当属供奉在佛殿里的一尊释迦牟尼银佛像。

从大昭寺出来向南走,再走过八眼玉泉井就是九久街。那是前两年政府开发的仿古一条街。街道两旁全为仿明清时期建筑风格,高悬的大红灯笼与仿古街灯上的时尚广告多少显得不尽协调。店铺的生意还算红火,店主经营的生意与通顺街截然不同。蒙古族传统的牛肉干、奶片、奶疙瘩、马奶酒,让游客纷纷打开自己的钱包,再心满意足地去逛大昭寺或去九久街南口的观音寺。

沿着观音寺的红墙找到寺庙山门,一位女香客看见我手里捏着钱在找卖门票的地方,跟紧来告诉说:“这里不用买门票,钱留着给菩萨吧。”我不禁心生敬意,刚才去大昭寺可是花去我30大元呢。观音寺分上下两院。寺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寺院内大约有200多年历史的庙宇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30多米高的大殿拱门飞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弘;近似北京雍和宫,古建筑一派辉煌。它们坐北向南,依中轴线而建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依两侧而建钟鼓楼、藏经殿等配楼建筑。也许是接近黄昏的缘故,寺院里的香客寥寥几人,香炉上的佛香却香火正旺。一缕缕香烟弥漫在空气中,也给本已寂静的寺院添上一份无言的神秘。我记得在观音寺山门口那位好心香客的话,虔诚地将钱放进供奉千手观音菩萨的功德箱内,然后,双手合十让自己心中的一份祈愿,在那静透心灵的木鱼声中,融进一种不断攀升着的意念里……

夕阳舞弄着自己绰约的影子,在观音寺大殿金色的琉璃瓦上涂抹着最后的一抹灿烂。我在旧城老街上一天的旅行,也将悄然落幕。而旧城、老街、大昭寺、还有沉浸在辉煌灿烂中的观音寺,它们的幸福时光在经历了那些岁月风雨、几番沉浮之后,已经来临。

上一篇:博爱路上的混搭时光 下一篇:隐匿在闹市的姐妹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