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怎么让儿子成了“混世魔王”

时间:2022-03-04 09:19:41

美德教育怎么让儿子成了“混世魔王”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主讲人:张杰的妈妈

我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从小到大,他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热情善良,从不惹事。我和他爸爸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善良、诚实的人,对别人要宽容,也经常给他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我常常对他说,如果和别人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儿子小时候比其他孩子长得高大,我怕他欺负别的孩子,所以经常告诉他要忍让。他很听话,别的孩子欺负他也不还手,宁可自己受罪。上幼儿园大班时,我给他买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电动玩具车,他刚玩了一小会儿,就被几个小朋友借去玩了,等还到他手里时车已经烂了。他气得大叫,但还是控制自己没有为难小伙伴。他回家告诉我,想让小朋友赔一个,我说算了,他们也不是故意的,儿子听了我的话。

没想到,自从上了初二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夜之间,懂事老实的乖儿子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混世魔王”。先是打了同学,说那个同学给他起外号,嘲笑他;后来又打了班长,说班长不公平。

老师一次次把我叫到学校,问我是怎么管教孩子的,我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和他爸爸磨破了嘴皮子给他讲道理,刚开始他还能听几句,现在我们连说都不敢说了,一说他就急。有一次,他爸爸说得重了一点儿,他差点儿和他爸爸动手。

前两天,老师又把我叫到学校,说儿子最近经常逃课,跟学校里一群好打闹的人混在一起;并且抽烟喝酒,在学校网站上攻击学校,辱骂老师……

陆老师,你说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张杰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宽容善良,乐于助人,所以,从张杰懂事起就把这些传统美德观念灌输给了儿子。然而,张杰为什么会突然变成一个“混世魔王”?难道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错了吗?为什么种下了善的种子,却长出了恶的果实?通过与孩子的进一步沟通,我了解到一些父母并不知道的事情,仔细分析后可以看出,张杰的转变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父母只注重美德教育,忽视了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的存在大体上有两种形态,一是道德形态,二是社会形态。假如人的社会形态是僵化和不完整的,就会对他的道德观带来冲击,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道德形态和社会形态就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不会与人沟通,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他就会受到嘲讽、轻视、攻击,很难被社会群体接受。此时,他就会对传统的道德观产生怀疑和排斥。

张杰就是典型的人际交往失败的例子,善良的父母只教给他高尚的道德观,却没有把自己的社会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技巧传授给他。

中学生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他的社会意识也在增强,他们与别人相处时,更在乎相处的方式,而不是道德的高低。比如在别人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别人,就不是乐于助人,而是令人讨厌。

张杰不明白这些,他的社会形态还处在小学阶段,所以显得幼稚可笑。他害怕冷落,渴望同学的友谊、支持和认可。所以,他总是毫无怨言地帮助同学,即使有人嘲笑、捉弄他也不在意,他常常这样安慰自己:“都是同学,大家关系都不错,他们也不是故意的。”他的这些做法和表现让同学感到他很“面”,没心没肺,没自尊,所以经常拿他取乐,不尊重他的劳动付出。

2.简单的善良和过分的宽容压抑了孩子的性情

忍让要有限度,善良也要用智慧。无论是性格暴烈或者温顺的人,他的忍耐都有一个阈值,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通过各种方式爆发出来,向内伤害自己,向外伤害他人。

其实,同学们的做法让张杰心里很难受,但他怕别人说他斤斤计较、小心眼。他时刻记着父母的话,要宽容、善良,于是一再安慰自己。表面上看,他似乎很不在意,实际上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一方面要宽容善良,一方面付出和回报之间的落差让他感到不公平和怨恨,别人的羞辱让他感到羞愧、愤怒,可每当他要发作的时候,他的道德观就会跳出来制止他。他就一次次压抑自己,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因为没有宣泄的出口也就越积越多。

3.孩子不懂得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愤怒

表面上看好像是张杰情绪感觉缺失,不知好坏喜怒,实际上是他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这样同学们就不了解他的内心感受,不知道他对尊严和归属感的渴望,所以恶作剧就不断发生。

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语言沟通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误解、矛盾、纷争和冲突都是语言信息障碍造成的。张杰不敢说出自己内心压抑的不平、不满,因为他怕同学们不高兴、不理他,他不知道怎样能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又不会让同学们不开心。同时,他也不敢完全把自己的痛苦告诉父母,怕他们说自己爱计较,因为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宽容大度的男子汉。

4.理解和尊重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

被重视和尊重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感到安全和有价值,所以人们为了获得它们不惜利用各种手段,付出各种代价。

张杰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和同学和谐相处,他不希望自己一个人让那么多人不高兴,所以就违心地坚持着。但是,他多么渴望得到大家的赞赏和尊敬,所以在课堂上,他努力表现自己,希望通过快速回答老师的提问展现自己的能力;他积极参加班里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并常常获奖。但是这些努力都无法获得尊重,他便选择了“暴力攻击”的道路。

5.攻击他人是为了保护自己

通过和张杰面对面地沟通,我发现,在张杰强硬的、攻击性极强的外壳下,掩藏着一颗害怕受伤的心。

张杰所有的攻击,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发泄愤怒。有一次,还没等老师讲完题,他就迫不及待地举手,结果结结巴巴没有回答上来,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吹口哨,有的朝他扔纸团,有的在那里假装呕吐……他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这种从未有过的强烈感觉让他脸红心跳,他觉得自己要爆发了,于是握紧了拳头。就在他极力控制自己时,他的同桌怪声怪气地叫他“大脸猫”。张杰的心理承受阈值因为这句“大脸猫”超过了极限,他出手了,一拳把他的同桌打倒在地,然后又抄起板凳砸了下去……

从那以后,同学们对他另眼相看了,没有人再借钱不还,没有人叫他外号,没有人再敢嘲笑他、羞辱他了。从此,张杰心里得出了一个错误的论断:善良和宽容只能换来嘲弄,只有暴力才能换取尊重和地位。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不能让善良的种子结出恶的果实,父母可以用智慧让每一个善良的孩子幸福快乐。

1.改变错误认知,让孩子知道善良和宽容值得尊敬

告诉孩子,现在同学们不再欺辱、嘲弄你,并不是你在他们心中变得重要,值得尊敬了,而是同学们对你警惕了,敬而远之了,这才是真正的冷落。

善良并没有错,错的是方法。自己不被同学接纳,并不是善良和宽容不被接纳,而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善良和宽容的度。有时候,过分助人就是帮倒忙,过分宽容就是软弱,那么,怎么判断宽容和软弱的区别?首先,问问同学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过?第二,看看这件事有没有严重侵犯到自己的权益。如果同学是故意欺辱自己或侵犯了自己的权益,那么就应该勇敢地说“不”,让他们了解你宽容的底线。

2.不要因为孩子的过激举动,就以为孩子变坏了,丧失信心。要相信善良的种子依然会在孩子内心茁壮生长

要相信孩子,善良的种子并没有在他心中枯萎,只是缺少阳光的照耀。善的美德在他的心中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他也常常因为自己伤害了别人而愧疚,只是表面上装得无所谓。但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攻击别人,因为他没有学会其他捍卫尊严的方法。只要父母理解他,给他温暖,教给他智慧的方法,他一定会成为父母期待的好孩子。

3.培养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

学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教孩子这样表达:“我觉得你是在取笑我,这让我很不舒服,希望你能尊重我。” “我不跟你计较不是因为我软弱,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同学,我尊重你,爱护你。”

4.和孩子共同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守以下一些要点:

1)尊重他人,赞美他人的优点,接纳他人的缺点。

2)语言要节制,有礼貌,对自尊心强的人要含蓄婉转。

3)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不尖刻地反驳他人以表现自己。

4)学会拒绝,对侵犯自己权益的事情敢于说“不”。

5)在他人能完成或者自己想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过于热情去帮助,这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还有很多技巧和礼仪需要我们掌握,父母和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并互换角色体验,增进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庭作业

1.对孩子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出现情绪反弹也是正常的,此时需要家长用更多的温暖融化他受伤的心。家长的耐心有多大,孩子的变化就有多大。

2.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随时掌握孩子的新变化,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3.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及时鼓励强化,把孩子好的行为固化下来,免得孩子丧失信心。如:“你今天表现真不错,别人踩了你的脚,但你知道人家不是故意的,你笑着说没关系,这件事让大家都很愉快。”

4.家长也要多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做孩子的榜样,尤其是教会孩子控制和处理好愤怒的情绪,让孩子懂得如何说“不”。

5.适当的时候放弃语言说教,学会向孩子“示弱”,寻求孩子的帮助。父母可以刻意安排一次争吵,让父亲对母亲轻微“动手”,引发肢体上的冲突,然后由母亲向儿子求助,问他该怎么办。让他看到攻击对人们的伤害,同时通过向他“求助”,一步步引导他如何正确地宣泄情感、表达自我、处理人际关系。

6.父母不要对美德教育丧失信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使其成为孩子的信念,让孩子找到内在的价值感和成长动力。

上一篇:遗腹子该不该生,孕妇有决定权吗 下一篇:驱除瑕疵,重现肌肤细节之美